APP下载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育人方式转变的困境、成因与实践

2022-03-11郭倩倩

科教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

摘要文化生态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生态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中文化生态整体结构和思想动态也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加强文化生态观研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优化职业教育职业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转型升级。实现职业教育育人方式转变,从文化生态观中的人本、法治、和谐和网络四个角度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育人方式;文化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03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国务院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1]2004年9月,《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出了“文化生态观”的概念,[2]文化生态观在调整文化生态规律的过程中,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专业整体布局,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需要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国家需要进行治理体制改革,文化生态观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协调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绿色”文化生态观,扬长避短,去伪存真,不断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3]人类肆意破坏、滥用、歪曲文化生态环境,尤其是污染网络环境,使网络生态失调,导致了文化生态的失衡和冲突,阻碍了职业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也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难题。由此可见,应从文化生态观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境,积极进行成因分析,找到职业教育正确育人方式的实践路径。

1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育人方式转变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主义是职业教育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方向。在文化生态观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在职业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中的现实困境。

职业化层面:公众参与文化与自然界之间缺乏整体认知性。产业部门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4]企业的主动参与性不高和文化自觉性不强,不仅划清了人与企业的界限,职业化拉开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文化相互融合的纽带。公众参与文化是把人与企业、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正如,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代表了一种根本的文化态度。[5]因此,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强公众参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西方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两个孤立领域的关系,也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数字化层面:数字技术与自然界在实践上缺少对立统一性。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缺乏数字技术与信息内容的结合,也缺乏对自然与数字信息技術传播的深入研究。基于自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研究提供了灵感,并促进职业教育“实践”不断产生新“生产力”。人与外部环境通过数字技术建立起现实的联系,进而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分离,导致先前对人与自然的理解被误解了。所以,既要避免职业教育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关注特定人的活动和成果,又要避免以抽象人为主体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化层面: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未形成和谐共生性。过去关于社会化的许多讨论,都是在自然界之外进行的,没有体现全球共同体的和谐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和合文化生态观推崇和谐、多元与创生的价值体系。[6]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了工人阶级发展过程中的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现象,较早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统一的共同体。

市场化层面:多元文化与自然界之间观念上缺失价值导向性。多元文化是自然界市场化整体性认知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人类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矛盾也是不能避免的。文化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中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实践和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文化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7]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时,人们的精神需要也会得到极大改善,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发生变化,文化生态观对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价值导向必然会产生各种影响。

2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育人方式转变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不断变革、教育智能化不断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生态观整体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需要反思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存在职业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问题的成因。

职业化层面:文化生态观中全员育人文化沙化。职业教育中文化生态观荒芜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如同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生态平衡。文化生态浮躁现象层出不穷,例如技术造假和教师职业道德下降,反映了文化生态观的荒芜化,严重危害了技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职业教育文化的荒芜化表现为:商业文化过度繁荣,导致职业教育文化支持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文化资源;人为地改造和破坏“原生态”文化,加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职业教育文化力量减弱;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有限,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学方式陈旧等,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中“立德树人”思想的精髓,包括大国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习惯,未传递给青年学生,未能持续创新和发展职业教育文化生态。

数字化层面:文化生态观中思政话语权真空化。人类文明已进入数字新经济时代,数字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现今,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社会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但是,职业教育与文化生态观的发展并不同步,导致职业教育中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当前主流社会语境的发展状况不相容。职业教育的思政话语是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政话语权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无秩序状态的表现,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化生存时代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思政话语滞后化、真空化和思政话语超时空化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话语权缺失也是文化生态失衡的重要表现,是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变迁过程中思政话语体系必然产生的文化生态现象。

社会化层面:文化生态观中传统优秀文化弱化。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随着文化思想在世界传播速度的加快,不同民族的文化发生碰撞,加速了融合和互动。由于文化传播速度和国际话语权的不对称,加之一部分青年群体产生错误的文化认同心理,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以及日韩等亚洲文化的侵袭。“文明是要不要穿鞋子,文化是穿什么样的鞋子”,[8]也就是说,文明注重物质层面;文化注重精神层面。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现在一些年轻人,可以不吃不喝地彻夜排队,只为在中国购买新的外国限量版运动鞋,而在中国穿着限量版运动鞋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日本动漫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悄无声息地在中国文化战线上传播蔓延,而一些动画片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但他们迎合和煽动一种心理扭曲,对青年的思想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年的职业教育必须高度警惕中国传统文化被弱化。

市场化层面:文化生态观中价值观被中立化。职业教育在多元文化发展和经济市场化、技术产业化的背景下,生态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多样性,受多元文化和文化生态的影响,青年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容易迷失方向和标准。这种消极的文化生态观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集中主义思想、文化生态理想主义思想和文化生态享乐主义思想。文化生态集中主义思想是指完全以个体文化生态观作为判断其他文化生态观的标准;而文化生态理想主义思想则是指用过于理想的、超现实的想法理解文化生态,想要文化生态达到某种理想的状态;文化生态享乐主义思想是享受当前文化消费带来的乐趣,过度消耗生态,把文化消费当作是一种时尚,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生态观价值的客观认定。

3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职业教育职业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文化生态观,尊重文化生态规律。从公众参与文化的法治思维,思政话语网络治理,全人类和谐相处到侧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快文化生态观渗透,为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基本遵循。

職业化层面:推动公众参与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思维文化生态观。职业教育管理必须实现法治现代化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的职业教育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当前,在空间文化生态环境的管理模式条件下,应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过程中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文化生态的治理不仅需要其自身的道德素质,而且还需要国家提供完整而健全的法律保证,并且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来实施。由于法律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公众参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用法治和道德的“双翼”护航职业教育发展。

数字化层面:坚持思政话语体系创新,引领网络治理文化生态观。网络文明生态标志着现代社会文明生态的里程碑和社会治理的新领域。网络空间格局改变了职业教育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同时也让职业教育适应多样的文化,网络打开世界的窗口给受教育者带来无穷便利,也给职业教育生存空间带来了不利影响,让空间生存中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生态环境变得扭曲,并造成了严重的谎言和欺骗。职业教育面对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网络空间仍然存在漏洞和不足需要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通过与学校、社区、社会、企业和政府有效合作,保护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职业教育本职工作的优化,也是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的考验。

社会化层面: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和谐相处文化生态观。职业教育既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也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新格局,同时对于长期以来外国文化侵袭和文化冲突也不能掉以轻心。在现代社会治理文化生态中构建和谐文化生态圈,主要目的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人”。面对数字化生存空间,如何适应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和谐的文化生态观教育应突破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桎梏,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市场化层面:发挥文化生态治理优势,加强以人为本文化生态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化创新活力,坚持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国家对青年学生加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用人才,以国家治理制度理性化推进文化生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当中的最大价值,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搭建更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平台,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管理服务。

4结论

面对数字文化生态圈的崛起,文化生态观逐渐转向空间,重视文化生态圈层的变化过程,加强文化生态观在网络空间传播,将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一大难题。数字化生存时代让全球化交流空间扩大了,改变了传统文化生态土壤,并加速了世界文化生态的融合。职业教育职业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转型,推动公众参与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生态观;坚持思政话语体系创新,引领网络文化生态观;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和谐文化生态观;发挥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制度优势,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生态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职能的转变,它既改变了文化生态观与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又重塑了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圈的新格局。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立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三育’模式创新机制研究”,主持人:郭倩倩(项目编号:XJ10762200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

[2]许嘉璐.甲申文化宣言[N].文学报,2004-09-09(1).

[3]蒋旋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代文化思潮互动规律及对策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01):97-101.

[4]徐红勤.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05):45-49.

[5]马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视域下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01):83-92+113+127.

[6]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35.

[7]张兴华.毛泽东文化生态思想论析[J].前沿,2019(06):18-23.

[8]赵波,高德良.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3.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法律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