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实现机制研究

2022-03-11高莉

科教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获得感高校思政课

高莉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师生共同“获得感”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课题组调查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现状,分析影响要素,基于教学相长的原理,研究提升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获得感;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23

1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研究意义与内涵

1.1研究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理应做教育改革的先锋。用创新激活思政课,使学生勤学智学乐学,教师乐业勤业精业,不断提升思政课带给师生的“获得感”,最终引领学生成才,促使教师成功是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1.2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获得”强调客观取得,“感”关注收获过程中与过程后的感受。理解“获得感”的内涵,还必须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方面关注共享改革带来的丰硕果实,另一方面强调其主观上获取、得到的美好感觉。分析获得感要关注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处理好“给予”和“取得”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自身获得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而产生的阳光向上的内心感受。“学生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在人格、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切切实实的改变,最终促进其自身全面、终身发展而产生的良性体验。

2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影响要素

2.1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现状及影响要素

2.1.1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现状

我们对湖南省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开展了“获得感”问题调查。问卷涉及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原因、岗位的价值认可度、学生重视度、与学生沟通情况、思政课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等。据统计,仅有32.1%的教师职业认可度较高;60.8%的教师认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高;82.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44.6%的教师认为与学生沟通不力;57.1%的教师认为待遇比不上专业课教师;只有26.8%的教师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高。

总之,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的喜爱程度、重视程度需要改善,同时待遇问题、评价机制等都会影响“教师获得感”的提高。

2.1.2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影响要素

学生认同度不高。“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教学被学生需要。学生的反馈越正向,越积极,“教师获得感”越好。但是作为政治性、理论性极强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不够。现阶段各高校多以大班形式组织教学,管理难度大,即便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互动也难以和小班授课媲美。因此,学生上课开小会、睡大觉、打游戏等时有发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偏低,老师们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凸显,因此“教师获得感”低。

学校管理制度不周。根据教育学原理,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专业、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其中,最直接、最基础的是经济指标。薪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和重视,影响教师自信心和尊严感。职业声望是教师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论文撰写、教材编订、课题申报等方面都有诸多局限,学校的评教、职称评定等机制不考虑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造成获得感缺失。

社会期待值过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关键”课程中承担关键作用,需要不断补充知识,开拓视野,才能把课程讲深讲透。“四有”“六个要”“八个统一”无不凸显着对思政课教师的高度期待。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思想领域的斗争愈加复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如果立德树人被单纯当作思政课的任务,不能形成同向同行合力,那么思政课教师将陷入“单打鼓、独划船”的局面,这种失衡的育人生态将导致思政课教师压力过大,从而影响获得感。

2.2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2.2.1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现状

在受邀高校,我们同步调查了“学生获得感”问题。内容涉及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对课程是否感兴趣、对教材是否满意、喜爱的思政课内容有哪些、喜欢怎样的思政课老师等。数据显示,19.7%的学生对思政课持“无所谓”态度;67.7%的学生认为课程虽然重要但却不感兴趣;59%的学生认为使用的教材不贴近实际,甚至深奥难懂;84.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当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学生喜爱平等待人、个性鲜明、生动风趣、自律嚴谨的老师。80.3%的学生希望与老师加强沟通,希望在思政课中获得更多。

总之,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式、结果等均未达到心理预期。

2.2.2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理论性、政策性内容居多是思政课的学科特点,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对看短视频、听音乐、玩手游、即时通讯等没有抵抗力。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对象型、封闭型、理论灌输型的传统思政教育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度就会低,这无疑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授课教师因素。教师的知识根基、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气质情操、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扎实,对教学对象研究不够,授课方式习惯单向灌输,忽视大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与选择权,导致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如若不能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很难对这种思政课产生共鸣,认可度也低。

环境体制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与挑战空前,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核心价值观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牢牢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任务艰巨。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师资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持续开展、思政教育不能较好地融入其他课程,思政课教师不得不“单兵作战”,思政课陷入“孤岛”窘境。如此种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获得感弱。

3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实现机制

3.1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

3.1.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职业使命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习得知识技能、练就实践本领,还能指引他们掌握社会规范、认清社会角色、养成社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大学生实现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体”的转化,将自身小我融入到人民大我之中,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自身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与传播者,守护好意识形态阵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掌好舵。

3.1.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思政课程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信仰的人方能讲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素养,树立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教师要孜孜不倦地终身研读,深化吸纳,领悟积淀,在纠正学生偏颇和解答学生疑惑时方能做到透彻深刻、游刃有余。国内外环境深度变化,信息爆炸,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思考角度新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的专业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才能通过综合知识和技能迎战教学。

3.1.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科担当

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勇担学科责任,最终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关键。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的原则,推动教与研共进,发挥思政课“洗涤灵魂”的强大力量。首先,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学生的实际诉求,把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具体困惑联动起来,构筑特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最终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科研意识,重视科研培训,切实提高学术能力。通过“教”与“研”的耦合共生,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2深化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自觉生成

3.2.1明确学科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立德树人是根本,思政教育润无声。新时代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破除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思政课的错误理解,端正学习态度,感悟思政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思政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的特点,做好对思政课获得感长期评估的心理预备。

3.2.2投身社会实践,锤炼政治修养

所学为所用,通过参观教育基地、义务支教、志愿者服务、专业实训等活动,在实践中内化、吸收思政课的原理与方法,再转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指南与内在力量。如此,在实践中多用、善用、巧用思政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认知、分析与改造能力,逐渐增强政治修养,提升对思政课的主动感知力,自觉深化学科获得感的生成。

3.3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

3.3.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完善高校思政教师工作机制。以提升思政教学实效为中心,鼓励教师深耕教研,改革创新。落实中央政策,优化思政教师岗位设置、科研管理、工作量认定、经费投入等,完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职称评定机制,研修培训机制等。通过机制优化,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创新学生综合考评机制。统筹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各门课程考核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测评相结合。凸显思政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标尺。

打造“思政”校园氛围。根据学院办学特点,创设突出思政功能的校园景观,如马克思主义主题广场、红色文化展馆、道德模范走廊、拓展训练基地等,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云平台等宣传国内外热点,以渗透式的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3.3.2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共同为创造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而努力,为思政教育奠定坚实的外部条件。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思政课和认同思政课教师的良好生态,各高校努力开好思政课,教师用心讲好思政课,学生喜爱并努力学好思政课。

4结语

教学相长是中国教育理念的重要命题之一。我们立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凭借教学相长的智慧,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分析影响高校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因素,进而从教师自身、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探寻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获得感”的实现机制,希望能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带来积极影响。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獲得感’的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8C1487)。

参考文献

[1]欧晓静,苏国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结构及本质[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33(06).

[2]姚文忠.教学相长:师生获得感的特殊性[J].教育科学论坛, 2017,11.

[3]许磊,苏国红.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实现路径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4).

[4]高锡文.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在教师[J].人民论坛,2020(1):112-113.

[5]孙洪丽.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2).

[6]刘梅敬.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9(07).

[7]杨晓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J].高教论坛,2019.

[8]赖韦珍,媛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21,(14).

猜你喜欢

获得感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