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022-03-11徐冉陈羿霖
徐冉 陈羿霖
摘要:高等院校传媒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国家新文科建设的规划导向下,认清行业和市场需求,让传媒人才在传播格局认知、传播力提升、新技术运用等更高层面上适应新时代。面对当前智媒传播、融合传播的时代特征,本文以高等院校传媒人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辨析其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探究提升逻辑,从多个维度深入辨析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性建构的路径,为实现传媒人才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媒时代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 实践能力 路径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深入展开,智能化发展倾向越发清晰。智慧融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拥有先进传播理念、掌握最新传播技术、具备较强传播策划能力的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为高等教育传媒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更新要求、更多挑战。
智媒时代的新应用场景、新工具、新视野等促使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更新换代”,传统意义上的采、写、编、播、评、经营等能力已内化为基本传播素养;智媒传播的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传媒人才培养的新导向。
智媒时代带来的全新挑战,需要高校切实把握国家顶层设计导向、紧密结合传媒当前运营现状、整体推进当代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按照传媒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无缝对接”进行人才培养。在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中,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要实现“抢得先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明确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新文科建设规划导向为要求,建立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师资队伍,积极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
1.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媒体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促使国家层面展开对新传播、新人才、新挑战的全新思考。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明确指出:“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这些都在说明国家层面对媒体融合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期待,同时也显示了媒体融合背景对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导向下,同时也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我国主流媒体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创新性持续打造新媒体矩阵,出现人民日报的融媒体品牌工作室、新华社的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8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中国日报社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传播平台等一系列国家级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实践。这一方面显示了智媒传播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媒体持续发展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渴求,也为智媒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拓展了新的改革思路。
2.现代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智慧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体的融合,更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5G、AI、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不断更新技术理念,不断提升传播方式和手段。对此,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融入、适应乃至影响当代及未来传媒业态的发展。因此为满足媒体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高校及其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
新的学科领域是创新的前沿,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当下,传统人工采编播模式已很难适应信息生产与消费的节奏,数据收集、分析和研究,人工智能等大展拳脚,“智能分发”、“分众传播”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的“新型武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加强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契合当代传媒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培养智媒时代的融合型传媒人才。
3.新文科建设规划导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促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切实并扎实培养时代需求的智媒傳播人才。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纯理论、纯研究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新文科不仅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求具备从事具体岗位所必要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积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传媒业态发展形势。
基于国家顶层设计、传媒深度融合的现状,教育领域的变革随之而动。在2020年11月3日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上,教育部明确指出新文科建设专业优化的新技术要求:将技术的革命、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本次会议通过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同时明确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而至,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正在积极推进中的新文科建设尤其注重传媒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新媒体、新理念、新技术等逐渐成为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传媒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理论型、实践型的教学师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新文科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新文科”的建设背景,赋予了新闻传播学科内涵升级之后的实验室新发展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规划文件,都着重提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发展”。新闻传播类院系的实验室建设需要强化“功能体现、课程设计、人才培养预期效益”等顶层设计,凸显“全媒体新闻报道、智能媒体技术应用、超高清节目制作、音频制作”等教学区域功能,在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所有基本制作流程和业务环节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专业高水准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多维提升传媒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智媒时代,现代传媒人才应全面具备高度社会化(分工与组织)、高度现代化(技术与智慧)与高度专业化(道德与规范)的属性,应成为“人文、专业、技术”三位一体的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全流程”、“跨媒体”、“兼备型”融合人才。从具体培养路径来说,新时代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多方举筹,汇聚师资、平台、技术等各类资源,加大实验场所的经费投入,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积极提高传媒类学生的智媒实践应用能力。
1.主动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通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智媒时代,技术驱动传媒业态不断创新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传统传媒教育模式,亟需适时创新理念。通过教务部门的管理与统筹,在大班化授课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班化、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探究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态;在注重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教学。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实验教学是高校传媒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传媒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模拟社会化生产环境下的各个步骤,让学生对媒介生产的具体环节有所了解,有所实践:不仅要学会策划、采写、摄像、摄影、编辑,还要掌握导播、无人机拍摄、调色、数据抓取、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操作等操作。只有创造模拟出最真实、最贴切实际的环境,通过持续实践,经过老师、业内人士的指导,不断地提高实践经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潜能。与此同时,高校传媒类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做好实验室规划、创建先进的实验条件、构建良好有序的管理制度对于传媒人才培养同样是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2.科学延伸课堂教学形态,以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明显的他组织性和自组织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社团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同时接受高校管理部门的领导,是一个他组织系统;另一方面,在发展规划、日常管理、组织建设等方面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智媒传播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社团的活动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日益重视形象宣传、品牌宣传,校园广播站、电视台、自办报纸、社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介形式纷纷出现,另外还有诸如影视社、动画社等一系列自发带有专业性质的兴趣社。因此,高校社团主管部门应重视宣传类社团或社团宣传类岗位的建设,强调社团成员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与社会接轨的各类活动,聘请专业教师、校外传媒业专家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引领大学生不断增强实践能力。虽然高校社团媒体平台的受众较之于社会媒体而言影响力有限,但是其工作内容、流程与新闻媒体相仿,能够起到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作用,为学生进入社会实习实践乃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深度参加各类比赛,全过程检验实践能力。以赛代练,以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的重要且有效手段,对新闻传播类学生培养来说,尤为明显。各类大赛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实践交流的机会,能够通过比赛,感知前沿信息,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不同高校实践教学的效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需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将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各类竞赛纳入培养体系中,通过各类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此类竞赛。目前,国内高校传媒类学生积极参加且影响力较大的比赛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微电影、摄影、朗诵单元)等,这些比赛不仅重视学生互聯网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同时也对学生智媒传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与培育作用。
4.借力社会媒体实习平台,感知社会需求。用人单位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从管理层面制定、出台政策,鼓励教学单位通过构建实训、实践基地,拓展、延伸教学空间和时间,使实践教学走进社会,走进生产前线,方可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对于传媒类学生而言,高质量的智媒传播能力提升可以考虑专业媒体、各级各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两个方向。
专业媒体实习无缝对接智媒传播最新业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度感知我国媒体特性和现状,同时能够亲身感受智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生产的各个方面。在此之中,学生真正接触到媒体生产一线的操作流程,在接触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信息可传播与否,制作出符合所实习媒体定位要求的产品,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都可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现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日益重视形象建设与传播,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议程设置式的宣传,同时,还积极强化与媒体、公众的有效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打造亲民、为民的时代形象。传媒类学生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可以接触到一手的资料并参与一线宣传工作,提升遇到突发事件后的应对能力,既能够提升专业实践水平,也能够提升与媒体、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拓展思维高度、提升沟通技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搭建实践基地,带领教学单位积极同地方、企业、媒体合作。通过走进实践基地的方式,让教师了解一线需求,也可以检测到课堂教学需要调整的内容环节,在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符合生产第一线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化实践实习,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和职业规划目标,全面提升智媒传播的综合能力,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者。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智媒时代的传播生态,不仅催生新的媒介形态、更新媒介的使用形式,而且打通了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界限。因此,高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需直面传媒业态新的现实境遇,不仅要从上层设计制定政策,还要积极拓展以智媒传播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着力点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承接行业迭代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的“全面化”传媒人才。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科技素养与数据意识”(项目编号:202101338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6(12).
[2]张书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J].传媒,2021(03).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4]孙姣娇,郝雯婧.智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与再定位[J].传媒,2021(14).
[5]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编辑:钱尔赫】
3522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