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2017-10-17张成良甘险峰

中州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生态位

张成良++甘险峰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一种以技术聚合为特征的融媒体形态,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也是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性趋势,决定了智慧传收、关系偏向、形态多元化和技术驱动等融媒体传播特征的存在。以生态位视角考察融媒体形态演进,则其内在的竞争正让位于合作,进而形成媒介聚合演进的生态优势,媒介系统也不断趋向平衡与稳定。融媒体传播实质是泛化的智慧传播,强调收受者感官体验。人性化的智媒体验也带来了人际关系重构及人“去社会化”的生存体验。

关键词:融媒体形态;智媒时代;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9-0168-05

一、引言

互联网,这种改变了既往传播范式的新兴媒体,无论在传播方式、传播主体还是在传播关系中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媒介形态的迅速扩张。罗杰·菲德勒关于“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①的论断得以验证,其中,这“越来越多”的正是不断形成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相比,新兴媒体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文本的兼容性,更在于它建构起即时传通的媒介新环境,在此环境下人与人、人与媒介的互动成为可能,传播也从单向度发展为双向乃至于多向度的非线性复合传播。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区别,人们往往强调即时交互及非线性传播的特征。新兴媒体的特性还体现在即时传通回路的建构上,这不仅强化了媒介的外在特征与表现,更突出了媒介环境建设自身的意义所在。

关于大众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文化认同,罗伯特·洛根认为,大众媒体分享的是一个时代共同的情感空间,新兴媒体分享的则是共同认知空间②。可见,大众媒体强调文化认同的不断聚合,而新兴媒体则在聚合和拆分之间不断摇摆并产生新的平衡。

关于媒介形态的演进之路,立足于新兴媒体本位的莱文森认为,人创造媒介,并且选择媒介。生物进化论中,自然之手创造了万物,又选择适者驾驭自然;作为媒介演进的主导者,人类根据个体需要创造媒介并不断加以汰选。莱文森据此提出“共进共存”和“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理论③。事实上,媒介的演进从不以替代原有媒介为演进方向,而是在既有媒介基础上叠加式地向前发展,由此形成不断创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的“共进共存”并不代表着泥沙俱下的形态共在,而是经过人的选择后存续下来的媒介形态。事实上,我们感知到的只是强势媒介在不同时代技术改造后的“共进”形态,而非毫无进化选择的原生态本体。在媒介形态演进中,如电报、留声机、DVD等媒介都曾经影响过一个时代,虽然目前都退回到历史的角落,它们的技术基因却得以保留,在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形态中时时呈现。因此“共进共存”并不意味着静态的叠加,而是选择与自我革新后的双向驱动。

如果说“人性化趋势”确定了媒介演进的趋势与方向,那么智媒时代的“全觉传收”则成为融媒体“人性化趋势”表征的一种范式。全觉传收④是对应于媒介融合符号意义上的技术聚合,由此形成收受者从语境模糊到清晰、从单一感官到全觉获取的立体传收模式。

二、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性规律探寻

从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到全媒体理论实践再到融媒体传播,伴随媒介文化产业扩张延伸的是学术界对于新兴媒体的思考过程。对融媒体的分析,不仅局限于媒介之间结构作用所带动的形态演进,还包含着带有显著人文色彩的历时性关注和思考。因此对融媒体传播的研究,首先应回溯到传播历史的原点,由此确定传播活动的本体、认知所形成的关系结构。具体说来,融媒体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向传收发展为智慧传收

经历了早期的简单人际在场传播到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再到互联网时期的交互式传播,传播回路日益趋向复杂化。传播特征实质揭示的正是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从初始的人际传播到单向传播再到虚拟的交互传播,技术发展带动了传播人性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在新媒体之后的新新媒体,也就是以大数据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传播媒体,将会迎来智媒化传播。智媒化传播是融媒体形态演进的必然选择。智媒化时代意味着万物皆媒、人机合一以及自我进化这一智慧传播场景的实现。从智慧传收角度来看,智慧传播就是要整合既有的声觉、视觉传播,进一步延伸出触觉和味觉等传播,使人沉浸于传播环境中,全方位感受到传播活动的深刻影响。

2.媒介传播的内容偏向发展为“关系”的偏向

早期的信息传播中,媒介内容至关重要。可以说,内容传播是传统大众媒体安身立命的本钱。而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眼中,媒介传播的内容比起媒介形态自身的使用已变得无足轻重。因此,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形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对目前所处的媒介时代加以分析后,学者李沁认为沉浸传播强调以“人”为偏向,且“沉浸人的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文明的特征”⑤。应该说,在人—媒介的关系结构中,沉浸传播以“人”为主要偏向的选择确立了泛在文明时代人的特殊价值。但事实上这仅仅考虑到人与媒介的关系层面,在融媒体传播时代,构成传播活动的要素多元而复杂,除了人—媒介,还包括媒介—媒介、非媒介—媒介、人—人等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因此,要完整地思考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应该跨越“人”这一偏向性的要素结构,寻求一种更为广泛、具有普遍影响的传播偏向要素。事实上,媒介与人的偏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关系意义上的偏向。除此以外,媒介关系、人际关系、社会组织关系等均是在现有技术环境下不断激活的关系要素。激活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释放社会关系网络中“人”的媒介性的过程。

3.传媒形态演进到融媒体多元形态

媒介微观上是人性的映射,介观上是关系的构成。新媒体强调的是社交关系的重构,据此形成具有自组织特性、与现实相对应的镜像结构:前一个断面上,线上的商务活动是线下结构的镜像,线上活动主导人们的现实行为;下一个断面则峰回路转,线下的物流传递是线上交易成功的鏡像,是线上虚拟行为的现实接续。endprint

媒介形态演进链条,从大众媒体绵延到全媒体,接续而来的是融媒体。融媒体传播,是对传统大众媒体之间、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新兴媒体与其他泛在媒体之间、新兴媒体与人之间形成协同作用以共同完成传播过程,是不断超越媒介边际所形成的不断聚合、持续延伸的动态媒介生态传播圈层。

4.新兴媒体技术成为融媒体形态演进的动因

从熵理论视角看,融媒体系统保持稳定,就要确保负熵的不断流入,使系统处在低熵环境中。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兴媒体技术作为最直接的动力要素,不断为媒介关系作用注入新的动力。如移动媒体的出现、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等,这些新兴媒体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移动互联网使传播活动场景化,而场景入口能够确保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随时随地形成交互传播;大数据技术则为场景提供了不计其数的数据资源及优化渠道。系统内负熵流入的前提是系统边际的开放,众所周知,融媒体传播的边界从“软边界”发展到“无边界”,为技术打通融媒体系统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也符合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特征。此外,媒介融合过程中部分媒介的兴衰,也是在系统内部要素自组织作用下完成的。

融媒体传播不仅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简单的传播活动,而且反映着以新兴媒体为主导的新社会秩序的到来。如果说传统媒体向早期的网络新兴媒体演进只是在不断完善传播的回路、形成一个各要素能够充分调动以完成交互传播系统的话,那么融媒体传播则是无限开放各传播系统边际、使一切社会元素媒介化、以此完成从泛媒体向超媒体演进的过程。

三、媒介生态环境中的融媒体传播

融媒体正在着力建构“一个超越历史上全部既有知识的平台,在其上演绎出一幅全球化、个人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交相融合、此起彼伏的宏伟动人图景”,“成为新的生产关系、知识机制、价值规律、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社会化生产要素,它既具有继承人类过去的本能,更具有开辟未来、突破创新的天性”。⑥媒介的融合式生存诱发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促成了传播过程中“全觉传收”的实现。媒介技术的人性化发展一方面将“人”推向传播的核心位置,另一方面也使人成为媒介传播的组成部分。融合式生存诱发思维方式的改变伴随着媒介属性的发展,从线性媒介到非线性媒介再到系统媒介,逐渐形成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最后到系统性思维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从被动接受到博弈再到逻辑组织这样一个思维的演进中,思维处在一个不断动态优化的过程。融媒体传播,正是催生系统性思维、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做出调整的传播活动。

1.满足理论支撑起媒介生态位的融媒体发展群落

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将生态学思想引入人类社会学的研究,曾经出现过两次热潮。第一次是20世纪的前半叶,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在研究中开始使用生态学概念,这次热潮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第二次热潮是对生态学理论的系统引入,起源于汉纳和弗里曼,他们将种群生态学概念引入人类组织的研究中,使生态学概念得以系统地从竞争与共存的角度作用于人类社会学。考虑到生态位对于资源与空间占用的关系作用,因此社会学中能够关涉系统内不同种群作用关系的都可以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媒介生态位有两个维度的考察:一个是受众的视角,一个是媒介产业的视角。受众的视角主要通过受众寻求满足并以获得报偿为条件。人类媒介需求获得满足的机会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或群体的时空定位。例如,电影要到院线场所去看,电视可以在家里的客厅观看。一个人一整天的时空定位强烈地影响到他可以使用媒介的数量和时间,也就是获得的“满足机会”⑦。帕姆格林、温纳和雷伯恩提出了“寻求的满足”和“获得的满足”概念⑧,并对二者的区别加以分析。“寻求的满足”强调的是“期待”(expectation),“获得的满足”是媒介使用所获得的满意度。

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形态对比中,可以看到满足机会与时间使用之间的关系作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线性传播媒介时间的约束性很难调和,人们与媒介的黏着关系是人对于媒介传播时间的绝对遵从。对此,迪米克和瓦尔施莱格认为“新媒体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或使时间消耗更具备可控性,或两者兼而有之”⑨。显然,新媒体可以提供更自由的使用时间,因此“满足机会”获得报偿的可能性更高。融媒体强调突破媒介形态限制,通过无处不在的场景入口,随时随地获得可供选择的任何信息,可见“满足机会”获得报偿的概率更高。由海量信息整合计算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立体和智慧化的,这是“满足机会”之外的“补偿性”媒介满足,提高了场景使用的满意度。

2.融媒体演进使生态位从竞争走向合作

在社会复杂系统环境中,媒介由具有高度智能和控制能力的人类操纵,媒介的生态位之争可以看作是媒介种群之间以及媒介种群内部的竞争。任何媒介形态都在其所属的“媒介种群”中占据着竞争后形成的特定生态位宽度。

一种新兴媒体兴起后,其生态位宽度与前在媒介之间必然出现高度重叠,势必会加剧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而改变竞争态势的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媒介的自适应演进。随着新兴媒体根据自身形态摸索出与众不同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以此替代媒介之间的生态位重叠部分,竞争就此减弱。二是新兴媒体向系统外扩张。这种生态位作用跨越了媒介系统,与媒介系统外的其他系统置换生态位,如新兴媒体与金融、体育、卫生、医疗等系统的合作,在未改变媒介系统原始生態位的前提下充分拓展了自己的生态位宽度。三是以新兴媒体为核心的融媒体传播系统建构。融媒体传播系统建设,在承认既有的媒介生态位重叠所引发竞争的基础上,根据媒介形态特征推进媒介融合,形成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具有智慧传播特征的融媒体传播格局。这三种改变媒介竞合关系的路径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同时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媒介生态竞合关系,促进媒介之间由竞争逐渐走向合作。

融媒体的生态位研究强调了以生物学研究视角对处在系统内具有相关性的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加以考虑,由此确定特定媒介形态在这一环境中所获得的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这里把媒介形态比喻为物种,融媒体形态则表示同一系统内参与媒介融合且发生化学作用的具体媒介的构成,新兴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介形态在共生的环境中,通过竞争合作、相互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媒介生态系统。⑩从媒介融合进程可见,媒介生态系统本身也不断演进,其生态位关系也从初始的报纸种群、广播种群、电视种群、互联网种群和移动互联网种群向着融媒体种群、非融媒体种群的简单关系过渡。据此,我们建构了图1所示的融媒体传播生态位组织架构。endprint

图1 融媒体传播生态位构成要素及其架构

从图1中的生态位关系可见,在媒介组织架构中,影响融媒体传播系统的组织主要是媒介技术系统和专门组织系统,媒介技术系统同时影响到泛媒体系统,进而影响到媒介系统生态位;而专门组织系统则对组织功能和社会关系两方面产生影响。融媒体形态是带有显著的系统媒介特征的智慧化作用过程。基于这样的分析理念,我们把媒介组织架构分成泛在组织架构和内在自组织架构。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在社会组织系统、媒介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融媒体置身于复杂社会环境中,其所带动的媒介竞争关系不断简化,最终形成融媒体和非融媒体形态,促成了媒介之间的合作关系。从社会系统视角来看,媒介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竞合关系被不断强化,推动媒介种群整体的延伸。也就是说,处在边际开放的系统中,媒介生态位移是显而易见的,系统开放是新兴媒体的特征,更是融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通过开放系统,媒介系统采取“互联网+”的扩张策略,不断填补不同“生态位”中间的“孔隙”,以实现融媒体形态的强势发展。B11与此同时,媒介系统内部的生態位竞争让位于合作,由此形成媒介聚合演进的生态优势。

综上所述,以社会环境变化为背景的媒介生态要实现和谐发展,必然要走一条减少种群之间竞争关系,加强媒介种群之间、媒介种群与社会其他产业种群之间的融合共进之路。在此基础上,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化才能不断趋向于平衡与稳定。

四、融媒体形态演进趋势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正如新兴媒体形态不断延异B12成另一种新兴媒体一样,新兴媒体从来不会停止它演进的步伐和节奏,这也是未来媒介生态存在无限可能的根源所在。新兴媒体的兴起和演进带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繁荣,各种隐喻、假说也不断推陈出新。

“媒介的形态决定人类社会形态”,这是麦克卢汉媒介技术史观的基本原理。遵循这一原理,人类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化—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重新个体化”,传播演进对应的则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泛众传播—自我传播”,进一步对应的媒介形态演进是“前在媒体(人体)—原始媒体—大众媒体—泛媒体(全媒体)—超媒体”。媒介的兴起,实质就是一场平民化的社会关系演进运动。由此可见,媒介形态决定人类社会形态,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泛媒体时代传播活动和对象显然都是分化的,新兴媒体与大众媒体之间既存在着竞合关系,也通过媒介融合寻求一条走向超媒体时代的标准路径。其中,融媒体是泛媒体走向超媒体的必经之路。融媒体实质是泛媒体在赋能技术下系统性结构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当前媒介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也是建设能够链接所有社会关系的超媒体时代的一个起点。

融媒体传播实质是泛化的智慧传播,也是系统的全觉传播,强调本体的感官体验,因此学者提出沉浸传播的概念。沉浸传播的核心指向是大数据环境对人的关系作用,也由此区别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B13。沉浸传播倾向于拟态环境的创设,不论是虚拟现实(VR)的技术生态环境建构,还是“遥在”人际关系的在线链接,都超越了现实环境的存在。事实上,沉浸传播还存在于媒介关系作用中,是媒介系统在技术支撑下的智慧传播。新媒体通过赋能技术作用于不同产业,实现媒介形态的泛化与增殖。随着传播本体超越了信息传通的框架,一种无处不在的泛化形态开始出现。媒介传播从组织行为到去组织行为再到自在组织行为,通过大数据运算完成信息推送。其中,传感器既是信息捕捉节点,也是信息传通的端口。智慧化传播是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组合成泛媒体矩阵的扩展与链接,更是融媒体形态的逆向选择和淘汰。在这个意义上看,融媒体只是媒介形态演进中无法结构化的过程节点,其后现代的延异特征注定了融媒体的脚步将渐行渐远。

沉浸传播作为泛媒体时代人与媒介关系作用而存在的传播方式,从人性的角度看,是人性化的智媒体验B14。然而,对于个体来说,这恰恰意味着人际关系的重构,使人陷于不断远离社会背景的“去社会化”环境。

从人类传播发展的回路来看,传播经历的圈层是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光怪陆离的世界放大了我们的视野,从家到天下到世界宇宙,这种放大让我们开始感受到处在芸芸众生之中的孤独。于是在新兴媒体作用下,我们的传播圈层开始收缩,趋向于部落化,再到个体化。人们从全景式监狱跳脱后随即进入共景式监狱B15。共景式监狱显然是泛化的社会关系写照。沉浸传播让共景式监狱的范围不断回缩,直到禁锢个体的心灵。媒介的个性解放所引起的“去社会化”将一直持续下去,智慧生存换来的必将是社会关系的逐渐崩解。

当然,眼下若干年内,我们会不断受惠于新兴媒体技术带来的红利,衣食住行也将因为融媒体传播而变得智慧化。融媒体形态将联结一切,形成无所不包的社会智媒化传播系统。身处其中,我们不仅被媒介形态化,也必将成为融媒体推动和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

注释

①[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②[美]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③[美]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何道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序第17页。

④全觉传收概念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当不断更新的传收界面持续中介我们的生活世界时,全觉传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贯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新社会文化的结构方式、表现方式”,全觉传收“更加符合人类交往交流的自然状态,更加符合人类自在自发的交往交流方式”。参见杨保军、张成良:《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规律》,《编辑之友》2016年第8期。

⑤李沁:《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5期。

⑥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页。endprint

⑦[美]約翰·W.迪米克:《媒介竞争与共存:生态位理论》,王春枝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页。

⑧Philip Palmgreen, Lawrence A. Wenner, J. D. Rayburn. Relations between gratifications sought and obtained: A study of television new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0, Vol.7, No.2, pp.161-192.

⑨John Dimmick, Mike Wallschlaeger. Measuring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new media ventures by television network parent compani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1986, Vol.30, No.1, pp.1-14.

⑩张成良:《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40页。

B11丁鸿富、虞富洋、陈平:《社会生态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5页。

B12Clare Dalton. An Essay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Contract Doctrines. Yale Law Journal, 1985, Vol.94, No.5, pp.997-1114.

B13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前言第13页。

B14李沁:《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

B15在共景监狱的社会模式中,已经不再是个体瞭望塔对众人的监视,取而代之的是众人对个体的凝视与控制。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控制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责任编辑:沐 紫

A Study on Smart Media Era Based on Evolution of Convergent Media Morpha

Zhang Chengliang Gan Xianfeng

Abstract:It is the need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 morpha to construct a convergent media community characterized by polymerization technology. This is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t era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such as smart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bias,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and technology driv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logy, the niche competition will give place to cooperation, thus forming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media system tends to reach a balance and stability. In essence, convergent media communication is a gener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communication, and it emphasizes the recipient′s sensory experience. Humanistic media experience also brings ab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uman′s de-socialization survival experience.

Key words:convergent media; smart media era; ecological niche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生态位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生态位视野下纯网综艺优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