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江华县的实证分析
2022-03-09何帆
何 帆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能够引起当前人们普遍关注与广泛回应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人们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强烈回应也促使学界开始探索激发人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有哪些?某些地区虽然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也因此日益显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取决于许多复杂因素的交互及共同推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机制和规律,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能够更理性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之中。近年来,随着江华县及周边县市为了经济发展而加大第二产业布局,产生了各种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与水污染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江华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江华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本质原因在于其拥有一套完善的动力激发机制。这种动力激发机制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参与方都拥有非常强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并且拥有比较强的动力去自觉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也离不开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参与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分别有哪些,这些动力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动力分别是怎样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以及这些动力如何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一个合力,以此来初步推断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再结合江华县的主要特征,得出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最终通过分析得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动力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这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是怎样形成合力,并构建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1 来自政府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
1.1 政府动力的来源
1.1.1 政府责任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众多动力来源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保护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主动责任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主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而言之,政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动力可以被认为是来自履行自己职能和履行自己责任的动力。政府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让当地民众更加信服政府,那么政府必定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并发挥好一个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者的角色。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政府更有责任去调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此,政府负责激发与调动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方如企业、公民、社会组织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政府履行自己责任的过程。
政府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被动的。虽然政府责任是被动的,但是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是可以被加强的。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旦被加强,那么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就会为百姓办更多实事。同理可知,如果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时,政府官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责任意识就会逐渐加强。从政治学角度来讲,公共权力是老百姓让渡给政府的。所以政府有责任为百姓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1.1.2 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
政府出于政绩需要,为了能让自己的政绩更加光彩夺目且被更多人传颂,政府必定会尽全力去主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其次,来自政府自身升迁需要的动力也是属于政绩需求这个大的范畴之内的。当地政府官员如果把生态环境治理好了,让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当地政府官员必然会在升迁方面有优势。再次,政府出于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持续稳定的考虑也是政府参与并主导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旦得到了较为良好的解决,那么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相应地取得较好的效果,该地区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比较稳定。社会秩序能否长久地保持稳定,也是考核该地区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地区的政府官员出于自己的仕途考虑,必定会重视其管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是主动的。因为政府官员渴望升迁,而升迁的主要依据就是政绩。由于政府官员主动的政绩需求,就会促使政府官员为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是衡量当地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所以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是一种主动的、重要的动力。
1.2 政府动力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
1.2.1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众所周知,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政府负责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把控,在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政府通过仔细审视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该地区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最合适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是一个地区政府的主要责任。
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动力还在于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并实施这些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让民众享受到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高度增加对政府的满意度。
1.2.2 通过奖惩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个地区要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则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的奖惩措施。政府必须要及时奖励那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政府只有实施了有针对性的、且既合适又完善的奖励措施,才能让个人、企业或社会组织更愿意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政府只有通过对污染环境的企业、个人进行严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政府通过奖惩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体现在:政府部门通过合适的奖励措施奖励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个人或群体,以此来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让全体公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因此提升自己的政绩,并且让人们对政府持续满意;政府部门通过合适的惩罚措施来惩罚危害环境的个人或群体,以此来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更好地应对上级官员对其进行的政绩考核,从而稳固民众满意度与政府公信力。
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县政府对于危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对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了最合适的奖励。值得一提的是,江华县环保局局长周贵生在通过奖惩措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非常积极地模范带头作用。周贵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敢于给予极为严厉的惩罚,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奖励,进而促使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非常愿意配合江华县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战略。
江华县在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动力除了来源于对于美好环境的追求与向往之外,还来源于江华县政府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一旦变得严重将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的考虑。他们出于自己的政绩需求,也会惩罚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组织,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让自己因此取得良好的政绩考核结果。同样,江华县政府奖励对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的动力也在于通过奖励他们,让他们觉得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情,进而调动这些个人或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做贡献。
1.2.3 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有着激励与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其他社会力量,如个人、企业、各种社会组织,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都离不开政府给予他们的合理激励。如果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潜能被政府更好地激发,那么他们就会很愿意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进程贡献出一份重要的力量。
政府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体现在:政府通过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预期效果或者比预期更好的效果。进而满足全体公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促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社会力量高度满意,提高政府公信力以及政府形象。
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瑶族居民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因为“瑶文化”而小有名气,被称为“中国瑶都”。自古瑶文化中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使江华县一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最近这几年江华县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江华县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江华县及周边县市近些年来发展工业的脚步逐渐加快,大量的制造型企业在江华及江华周边的县市开设工厂。由于工厂作业量大,加大了污染物排放,导致了江华县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来江华旅游的人群在不经意之间乱丢垃圾以及其他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导致了江华县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在江华县环保局局长周贵生上任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周贵生任职江华县环保局局长以后,注重实干,成功地把江华创建成了湖南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县[1]。周贵生担任环保局局长以来,尽最大努力推动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他在任江华县环保局局长期间,主持制定了江华县的“生态立县”战略,并将这一战略转变成了一系列实际行动,通过主抓生态创建、极力减少污染排放、普及全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并加强综合协调,使江华县环保局连续两年被湖南省环保厅评为环保系统先进单位[1]。周贵生因为在促进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成绩突出,他因此被评为中国生态文明奖中的先进个人奖[1]。江华县取得如此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不仅仅因为江华县环保局单方面的作用,还在于其他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了与江华县环保局的协同,在以江华县环保局为核心的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形成了一股合力。
通过实地调研得知,以江华县环保局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在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的主要动力主要来源于江华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宏伟目标。江华县环保局局长周贵生深知单靠来自政府层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事实上,正是以江华县环保局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对其他社会力量进行了合适的引导,才促使其他社会力量能很好地配合江华县环保局,共同形成了对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促进作用。江华县环保局在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如一些社会力量不是非常愿意配合江华县环保局,但是江华县环保局局长周贵生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给这些不愿意配合的社会力量做思想工作,消除了他们的抵触情绪,让他们高度接受以江华县环保局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并且高度配合江华县环保局。
1.2.4 整合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全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引导,也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当个人、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被激发,他们确实能对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起到很大的贡献作用。如果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形成了一个合力,就拥有了更积极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如果想在一定情况下形成一个合力,则必须有赖于政府的合理引导。换句话说,来自政府层面的动力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形成合力。因为来自政府层面的动力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参与方起到重要的督促与推动作用。
政府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与政府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政府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比政府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更复杂。政府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不仅仅包括引导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将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形成一个合力,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政府整合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的本质就是要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参与方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整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政府整合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的动力体现在:政府部门官员通过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进程。进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参与方更加信任政府,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满意度也会有巨大的提高。
1.2.5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1.2.5.1 产业结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作用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在生产方式上要求实现从高消耗、高污染向生态化生产转变,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环节,不同组合类型和各产业发展强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产业结构能够促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切入点[3]。促进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也就是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3]。其本质就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3]。它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它的核心是生态工业,从3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3],它是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3个产业之间共同形成的一个耦合结果。
1.2.5.2 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的动力
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的常见方式是:政府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的第三产业的布局,政府减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危害的第二产业的布局。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加大第三产业布局的同时减少第二产业的布局且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造成的危害较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很值得探讨。政府部门只有在减少第二产业布局和增加第三产业布局时充分考虑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部门的利益,才不会引发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不满,才会让第二产业相关部门和第三产业相关部门对政府更加满意。政府部门在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时,应该着重考虑哪些第二产业相关部门可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危害较大?哪些第三产业相关部门可能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些第二产业相关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危害有哪些?这些第三产业相关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有哪些促进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时应该如何去调整?第二产业相关部门和第三产业相关部门分别应该占多大比重才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
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的动力体现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提升政府官员的政绩。同时也为全体民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促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江华县在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上较为成功。江华县早期没什么工业企业,后期开始有一些工业企业。当一些制造型的企业排放污染源的时候,江华县政府就表示对其高度重视,对制造业企业排放的污染源进行了重点监测,对于排放污染物严重超标的制造型企业勒令其关闭,对于排放污染物不是特别严重的制造型企业勒令其限期整改。与此同时,江华县政府还加大了第三产业的布局,增加服务业所占比重。
2 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
2.1 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2.1.1 环保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环保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主要是:通过为一个地区提供环保技术支持(包括为该地区提供环保设备以及为该地区提供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来获得更好的声誉与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环保企业通过为一个地区提供环保技术支持来解决该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促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利润和声誉的双重收获。
2.1.2 污染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制造污染源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在于:如果不制造污染源或只制造少量污染源就可以赢得很好的名声。如果所在地区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较为严格,那么制造污染源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还在于:如果不制造污染源或只制造少量污染源就可以避免被惩罚。
2.1.3 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一方面在于通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环保技术支持与改善环境的合适建议来赢取利益。但是,这不是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改善环境的合适建议完全不仅仅是出于赢利的目的,他们的动力主要是来自热衷于环保事业的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部分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赢利仅仅只是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的次要方面。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具体来说,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也就是该企业那份强烈的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政府一旦强化了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的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他们就会为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在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慷慨解囊的同时,也需要毫无后顾之忧。当地政府如果能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才能保证这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义无反顾地长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人力、物力、财力。
2.2 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这里提及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特指环保NGO(民间组织)。环保NGO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主要在于:①通过提供给当地政府一些良好的改善环境的建议以及提供给当地政府一些优良的环保技术支持来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并且通过其提供的技术支持来解决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②提供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理念,助力政府更好地预防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而更多地方政府会请该环保NGO对他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并对他们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相应的技术支持。
环保NGO提供的优良的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效果与提出的关于保护环境的良好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并达到期望效果,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合理激发,政府对于给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环保NGO予以较大程度地奖励,环保NGO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去更好地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之好的效果,也在于积极地引进了一些境外环保NGO,并且采纳了他们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或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合理建议。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还在于对境外环保NGO给出的建议进行慎重考虑。境外环保NGO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以及给予的环保技术支持也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江华县在引进境外环保NGO的环保技术与环保理念时,都认真考虑了这些先进的环保技术与环保理念是否适合该县的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
总之,境外环保NGO参与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表现在:通过提供先进的环保理念与先进的环保技术解决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到江华县政府的认可,提升了组织的知名度,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或许会邀请该组织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建议与技术支持。进而逐渐扩展其国际知名度,促使世界上更多国家请他们去提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技术支持与良好建议。江华县环保NGO组织名录见表1。
表1 江华县环保NGO组织名录
2.3 个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2.3.1 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现在的良好效果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方在政府的主导下将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形成了合力。江华县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于:江华县“瑶文化”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的影响与居住在江华的瑶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保护环境的“文化自觉”;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居民受到了政府的正确教育与引导,有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行为,江华县政府颁布的针对于破坏环境的个人惩罚行为、针对敢于举报破坏环境行为的奖励措施,以及对给生态文明做贡献的奖励措施。
2.3.2 外来人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近年来,随着江华县旅游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江华旅游。外来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游客可能会在旅游的同时破坏江华县的环境。当江华县政府部门发现了这一现象后,开始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外来游客破坏江华的生态环境。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因此,外来人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就在于:不破坏环境可以避免被惩罚,不破坏生态环境也会因此减少自己的旅游开支。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3.1 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的相互作用机制
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首先就必须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吗?如果这些动力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如果了解清楚了这些动力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机理,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机制。
根据之前的分析,已经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来自不同系统的动力机制。实际上,这些动力机制很难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的发挥问题。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各异,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可能是单一的、固定的动力因素组合,它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素必定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组合。实际上,结合前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4种:①来自社会一般系统的有效需求及原动力;②来自政治系统的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③来自科技系统的内在推动力;④来自学术研究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推动力[4]。
社会的有效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初原动力,而且这种需求一旦出现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将会变为促使生态环保技术走向大规模、大范围应用的根本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速度的快慢也取决于主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系统内部的转换能力,如果合理的创新成果越多,这一转换能力就越强。所以这一转换能力是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支点和本质,政府部门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一旦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将更有序地发展下去,并且取得比预想更好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合理创新活动与政府部门持续不断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能力都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并取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的核心动因。
来自科技系统的技术推动力不但可以构成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也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会涉及很多方面的技术手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且有序开展需要相关技术和生态治理理念的共同推动。所以来自科技系统的技术推动力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当前,某些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层面上有较快的提高。可以据此推断出,在这些地区,来自科技系统的技术推动效应是很明显的。
来自学术研究系统的外在驱动力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得以迅速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技术持续进步的根源之一。大量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究直接推动了政府部门对生态保护技术、生态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广泛吸纳与应用。
以上来自4个系统的动力构成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的总格局,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动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拥有协同优势的[5]。此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是由来自4个系统内在外在动力、基础性条件和机制性条件提供的支撑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力协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基本不变以及各动力要素大小维持稳定的情况下,要达到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同样的动力的效果的话,则需要多元主体系统充分利用其内部的充分协同作用,以此来协调各方的矛盾,求得整体的同一性。从而调动了系统要素中的那些积极因素,使得各方面产生一定的互补作用,最终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降低了对外界环境资源的大规模的消耗,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及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更好效果的可能性。进而也达到了协同上常提到的最有意义的结果,也就是通过协同,促使整体的功能优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4]。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相互作用机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动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动力要素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需要以各个要素的功能为基础,因为动力的形成及动力有效发挥作用都需要涉及各个要素的功能。而各个动力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又依赖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作用[4]。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而产生明显的作用[6]。这种效应可以被理解为是需求拉动力发出的、新的、不断的创新,不仅可以使相关群体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6],而且这种效应可以为生态环保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南[7]。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中的推动力使技术与社会经济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8];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研究者的研究不仅改善了原有的需求结构,而且拓宽了政策制定者的才能和创新的视野[9]。政府部门持续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大众的有效需求的拉动下,一旦与生态保护技术相结合,并配备以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与控制支撑条件,将持续不断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10]。
3)创新永远是其核心。现代科技增长的事实要求政府部门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这是由政府部门追求更高效率、更好服务的原动力决定的、也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效果的法宝[4]。特别是生态环保技术的创新,将会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比之前预期更好的效果[11]。而需求拉动、理论引导、技术推动等也是生态环保产业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的重要因素[11]。这种创新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意义上的立足于基础研究的、立体的、网络的创新。在诸多动力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总是无时无刻不围绕着创新而呈现出放射状展开[4]。
对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各系统动力机制的相互关系,而且对现阶段迎合国际社会大力实施生态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颇有益处。对如何利用后发优势,迅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也颇有益处,并且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参与者时刻保持较强的动力,进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规律,从而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3.2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于政府主导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需要依赖于政府的合理激发与引导。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参与方对生态文明做出多少贡献,也有赖于政府的合理引导与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各参与方为此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也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各参与方将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在政府的引导下更好地形成一个合力,以此来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各参与方如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公民如何将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一个合力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各样的动力如来自社会一般系统层面的动力、来自科技层面的动力、来自学术研究领域的动力、来自文化层面的动力如何才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一个合力呢?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众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只有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之下形成一个合力,才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并且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一直维持下去,最终构建出理想的“生态社会”蓝图。众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在形成一个合力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最完美的效果。这个合力还必须要构筑成一个合力机制,才会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期稳定的良好效果。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才能更有效地形成一个合力,进而构筑出良好的合力机制。政府主要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的制定,同时也负责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政府也负责奖励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并对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罚。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在于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的构成还包括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去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政府主导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还包括政府合理地激发与引导其他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让这些动力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合力。来自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需要政府引导,各种环保NGO等社会组织如果能在政府的监管下更好地运行,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江华县政府对当地及境外环保NGO的管理措施非常完善。来自技术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运用。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合理地使用相关技术,才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政府部门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的购买与运用以及关于“三废”处理技术的使用程度都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江华县政府对于生态恢复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购买与使用也符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自学术研究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也离不开政府,根据实地调研可知,湖南省政府每年都花费一大笔资金支持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从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每年公布的立项科研项目的数量就可以得知,每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当中有大量关于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保护法、环境治理、生态伦理学等主题的课题。每年湖南省自科基金当中也有大量关于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学、环境测评等主题的课题。湖南省自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之所以立项如此多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课题,与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热切希望能够产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科研成果有关。某些智库专家也联合高校的专家一同来研究江华县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想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与策略,解决了江华县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来自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当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永州市委宣传部派出部分公务员,去下辖的江华县开展弘扬少数民族优良传统生态文化的活动,将瑶族的生态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同时也让江华的外来人群意识到尊重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于企业自觉
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里的企业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企业是以提供环保技术支持来盈利的企业,另一种企业是可能制造污染源的企业。所谓企业自觉,就是指企业自觉配合政府主导,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自觉按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内涵去行事,做到不破坏环境,盈利的同时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有无破坏生态环境。以提供环保技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其企业自觉是指提供环保技术支持的企业自觉地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并且提出良好的、能改善生态环境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宝贵建议。可能制造污染源的企业,它们的企业自觉是指尽量不排放污染源或者尽最大努力少排放污染源,并且尽量购买节能减排设备,尽最大努力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同时自觉接受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且积极接受政府对其的监督与检查。企业只有做到了它们应该做的“企业自觉”,才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动力形成一个合力机制,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自觉。
3.4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于公民配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和企业自觉,还需要公民的高度配合。公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赖于政府的良好宣传教育与合理的引导。如果要确保居住在本地的居民和来该地旅游的外来人士能一直拥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那么则需要政府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来督促本地公民和外来人士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公民需要配合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合政府制定的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履行自己维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义务,进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效果得到长期的维持。公民配合好了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进程,才能与其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形成良好的配合,进而与其他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方形成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还在于公民配合。
3.5 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在于社会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合力机制的有效形成,除了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自觉以及公民配合以外,还需要社会参与。各种社会组织构成的社会力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如果没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就会因此延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本土环保NGO及境外环保NGO,也包括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环保NGO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提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技术支持以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议。如果没有这些环保NGO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缓的状态。因此,这些环保NGO组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来说,是一股必不可少的且能起到一定关键作用的重要力量。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主要在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上的财力支持和其他有益的物力、人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很需要各种各样的财政资金,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过程中毫无后顾之忧。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很需要合适的人力支持的活动,因此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如果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适的人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更好、更持续地进行下去。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也很需要合适的物力支持。如果这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合适的物力支持,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取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因此,这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会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也能促使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动力逐渐共同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合力,进而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还在于社会参与。
3.6 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合力机制运行的保障
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时都聚焦了生态治理的制度与规范层面的东西。各种机制能够运行的前提在于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供给与制度环境,而生态治理中的“法治”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治”可以充当这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的供给者以及这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环境的提供者。
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治”之所以能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因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所有行为规范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众多动力之间产生更合适的相互作用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得以形成并且良性运行,都离不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治”的保障。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法律约束下进行的,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将会非常持久。如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运用一系列合适的法治手段,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将会被加快,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取得更持久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会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有更强的动力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去,最终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动力将会更好地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