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短视频中的广州城市形象建构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2022-03-09杨莉明周文怡
■杨莉明 周文怡
一、研究背景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是全球化竞争中重要的核心软实力。近年来,西安、重庆、长沙等一批“网红城市”的涌现给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主要通过宣传片中气势恢宏的意象符号来建构,如今“网红城市”的快速崛起,依赖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由用户创作的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内容,其取材于日常,贴近生活,具有简单朴素的生活质感与烟火气息,使城市形象的传播从政府主导转为用户自发,从宏大叙事变为记录人间烟火。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将自身体验到的城市景观、民俗、美食与短视频平台上的音乐元素、原创特效、场景切换、个性滤镜等创意元素相融合,在完成一次创作的同时也参与到了城市形象的传播中。在用户创作的短视频中,贴着城市标签的美食类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可谓功不可没。抖音、头条指数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显示,地方饮食、景观景色与政府正面形象类型的视频更容易成为“爆款”。在抖音“话题”标签下搜索“美食”,其话题总播放量高达766.7亿次,有117.5万个视频,其中类似“西安毛笔酥”的单条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644万;在重庆本地美食中,“5秒涮乌鱼”以超过1亿次的播放量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1]。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美食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美食类短视频作为短视频内容产业下一个垂直细分领域,依靠其视听感染力、轻松娱乐的内容风格基调,吸引了大批新媒体平台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美食以其独特的感染力搭上了短视频的顺风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除了烹饪、吃播等常见内容外,各地特色美食“打卡”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城市与美食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因为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意蕴。人们能够通过体验地方美食来感知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也能够透过饮食空间、饮食实践和饮食文化来体味城市的肌理与变迁。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广州虽然拥有丰厚的美食文化资源,但在短视频平台上却表现低调。抖音上“成都美食”话题下的短视频播放量高达42.4亿次,“武汉美食”话题下短视频播放量也有39.7亿次,相比之下,“广州美食”播放量仅有12.9亿次,传播声量远不如上述“网红城市”。
如何抓住美食短视频的传播机遇、发挥美食文化资源优势来推进广州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抖音平台上有关广州的美食类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通过美食短视频的新兴路径来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新视角和可参考的策略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形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就提出了一个“城市意象”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2]此外他还提及,市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是构建城市形象的过程。但是他主要关注了城市的物质形象层面,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形象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具有更多感知意象层面的元素。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林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大众传媒、城市环境、人际传播以及个人记忆与感受共同组成了城市形象的总体[3]。日本学者迟泽宽也强调城市形象涵盖了诸多内容,除了景观自然形象以外还有城市的经济、科技层面的解读,还应包括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气质、城市市民的精神风貌与品质、交际关系等[4]。国内学者杨旭明则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与城市有所接触的公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并由此“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5]。张鸿雁则指出:“城市形象应当是城市景观形态的客观表述与城市传统、文明、历史的总和特征一起构成,公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与感受,是城市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后呈现。”[6]而陈映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提出了二元划分的方法,即实体形象与虚拟形象。其中,实体形象是具体微观角度的城市形象,它在传统的城市景观建筑风貌基础上,包括了一些软件性的城市元素,比如城市文化、市民的精神品质以及政府的管理行为等;虚拟形象是抽象宏观角度上的城市形象,它是指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记忆与印象[7]。
综上所述,随着研究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概念内涵越来越丰富。结合已有文献,笔者对其做出了以下的定义: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感知印象,这个印象是城市的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形象构成的,其中物质形象主要涉及可视性的城市元素,包括景观、建筑与经济等层面元素;精神形象则主要是城市的精神理念以及城市居民的形象、价值观念等抽象元素。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对美食短视频中的传播内容进行详细的类目建构。
从媒介传播领域看,城市形象传播从传统媒体环境过渡到新媒体环境,其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传统纸质媒体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优势主要是通过文字符号的传播形式来呈现城市的形象,并且由于纸媒特有的深度报道的新闻体裁,以叙事策略作为关键因素,常常能够更加深入地叙写城市的文化形象[8],但是在描绘城市景观方面却缺乏立体感与生动感,在视听感受上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而当电视和纪录片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之后,城市形象变得更加可感知、更生动,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剪辑技巧与画面构图,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传播符号[9],创作者除了在题材规划时要围绕城市特征、在内容选择时要展示本土文化外,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还要将传播平台拓展到新兴媒体[10]。
进入到新媒体传播环境后,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构建方式和传播特征都发生了改变。它成为了一种主体多元化、参与积极性很高的公共话语空间。特有的个性化定制与分发模式加深了受众分众化的程度,这也要求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更加个性化与细致化。此外,互动式的社交平台的出现,让城市形象传播逐渐呈现出多点汇集的态势[11]。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构建模式主要通过“点击、浏览信息、第一印象、在场品味、分享、再传播”的顺序进行传播,因此不仅包括了城市的可视性的物质形象层面和抽象的人文层面,还包括了传播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美誉度与知名度[12]。
近年来,随着抖音平台上“网红城市”的出现,学者们将研究视野转向了短视频平台。移动短视频全民创作的传播生态、“接地气”的传播内容、分众化与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其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移动短视频成为一种粘连生活与媒介的界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13]。它作为一种具身化媒介实践,凭借突出的涉身性渗透在赛博城市的肌理中,成为建构社会现实的强大视觉性力量,它汇聚大众的个人印迹塑造了公共的城市形象:我们打卡故城市在[14]。抖音作为高参与度、低门槛的移动短视频热门平台,使得城市形象的传播者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机构独揽,草根力量的加入不仅使得城市形象更符合市民的认知,也强化了市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由此可见,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移动短视频以新的方式传播传统的城市符号,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刻板印象,更为城市增加了吸引力[15]。抖音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媒介,其优势是使得城市形象传播更加立体、精准、广泛,受众更为年轻,内容更加接地气,因此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应当基于城市自身定位,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的要素,有选择地传播城市形象的各方面内容,综合运用UGC(用户原创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来传播[16]。
另一方面,学者们对移动短视频上的城市形象传播元素进行了归纳。《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指出“城市形象在抖音短视频的符号载体可以总结为BEST,即城市音乐(BGM)、本地饮食(Eating)、景观景色(Scenery)、科技感的设施(Technology),这四类符号可以说是城市生活有趣、美好的集中体现”[1]。刘松对抖音的重庆城市形象进行研究认为,抖音上的短视频主要通过展示重庆的城市景观、重庆方言、重庆人物、重庆美食等方面联合塑造了“抖音之城”[17]。谭宇菲和刘红梅从符号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移动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以下城市符号实现:方言乐曲记忆符号、食味记忆符号、人物个性符号、景观特色符号[18]。可见,美食元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短视频垂直细分领域下的美食短视频作为切入点,研究该类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具体而言,笔者先在抖音上以“广州美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该话题下能够显示和播放的短视频有969个。由于短视频数量较多,笔者采取了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其中一部分短视频用于研究,将短视频按照“最新发布”的时间顺序来排序,以2为抽样间距进行等距离抽样。在剔除了重复的、不符合美食短视频定义的短视频后,最终获取400个短视频作为样本用于统计分析,从中归纳美食短视频中常见的城市形象元素。同时笔者还选取了城市形象元素呈现最多的5条短视频进行深度分析,以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式提炼美食短视频中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特征,并且针对传播现状的不足之处总结美食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以期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三、美食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元素
笔者参考了侯迎忠与陈晖从政务新媒体平台公众号中提炼出的广州城市形象维度[19],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出美食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元素,主要可分为景观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元素、饮食元素、市民形象这五类:
(一)景观形象
城市景观形象元素在美食短视频中主要分为标志景观建筑、现代城市建筑、传统特色建筑、历史古迹这四类,其中主要以现代城市建筑和传统特色建筑为主,建构城市生活图景,呈现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多元化城市景观形象;而标志景观建筑和历史古迹出现的次数偏少(图1)。
图1 各类景观形象在短视频中出现的频次(N=400)
有别于城市宣传片和纪录片,美食短视频并不以标志景观建筑和历史古迹为主要传播要素。这或许是因为美食短视频本身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短视频常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内容上较接地气,因而与标志景观建筑、历史古迹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在传统媒体呈现的城市形象中,“广州塔”通常会作为广州的象征符号而出现。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美食短视频也不乏这样的传播意图,例如在一些以外地游客为对象的攻略指南类的视频中,往往会在开头展示标志性建筑的镜头以示所处地点是广州。但是总体来看,美食短视频也并未将过多的镜头聚焦于此,大多数美食短视频着重表现的是日常生活居住环境。而历史古迹类元素出现很少,主要是因为短视频碎片化和娱乐化传播特征与历史文化遗迹的调性相去甚远,短短十几秒无法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因而传播者们通常会选择舍弃或者忽略这些元素。
(二)经济形象
美食短视频中的经济形象元素可分为商业环境和商店属性两个维度。商业环境可细分为中心商圈与商城、商店街与美食街、老街巷,三者在短视频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可谓上至天河城商业中心,下至老城区的“走鬼档”(流动摊贩),无所不包(图2)。商店属性可分为连锁店铺与当地特色店铺两类,在短视频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是广州本地特色店铺,带有强烈的城市特色(图3)。
图2 短视频中各类商业环境的占比(N=400)
图3 短视频中各类商店属性的占比(N=400)
从经济形象的呈现上来说,美食短视频中的广州经济形象呈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形象的呈现总体来说有较大局限性。短视频中所呈现的经济形象元素较为匮乏,用户只能从外化的商业景观中粗略体会城市的经济繁荣程度,无法深入了解,这主要与短视频时间短有较大关系。二是总体上描绘了一个经济繁华商业大都市轮廓。广州“千年商都”的称号名副其实,在美食短视频中的广州,既有繁华的天河CBD、接近市民生活的北京路步行街和老街巷,还有“中泰美食文化节”“广州国际美食文化节”等,这些商业景象与活动直观地营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都市形象。三是致力于特色品牌商店的打造。不同于现下流行的抖音网红店铺,“广州美食”话题下的短视频主要以广州当地特色的招牌店铺为主,上至声名远扬的“点都德”“陶陶居”,下至街头巷尾的“走鬼档”“大牌档”,都是拍摄的主要对象。
(三)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主要分为地方文化、节日传统、方言、价值观念这四个类目,其中地方文化主要指广州的地方习俗、文化传统;节日传统主要指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文化;方言主要是指粤语及其文化;价值观念则主要指视频中所传达的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价值取向等。总的来说,价值观念和方言在短视频中出现频次较高,其次是地方文化,而关于节日传统的呈现则很少。
价值观念是美食短视频中表现最多的一类文化元素,包括传播者自身以及视频中出现的市民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等,例如追求“平靓正”(物美价廉)、务实的态度、敬业的精神等,往往通过语言与文字直接呈现。移动短视频低门槛与高度的自由创造特性使得对价值观念的传达更加深入人心。方言元素的出现频率也较高,粤语作为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也是广州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在抖音美食短视频中,粤语的出现频率也较高,这或许与广州人本身对其认同程度极高有关。地方文化相对次之,在美食短视频中有时通过语言直接讲述,有时通过对店铺和美食的介绍间接传达出来。而有关节日传统的文化元素则非常缺乏,大多数的美食短视频创作者在这一方面比较忽视(图4)。
图4 各类文化元素在短视频中出现的频次(N=400)
(四)饮食元素
饮食元素在美食短视频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饮食元素可归纳为饮食文化观念、饮食习惯、饮食工艺三个类目。短视频的传播优势更善于表现饮食文化观念和饮食工艺,因而这两大类是最为主要的呈现元素。其中,饮食文化观念常常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而饮食工艺则主要通过镜头来呈现美食的制作过程。相较而言,饮食习惯可能是由于拍摄者多数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使然而忽略对于饮食习惯的介绍,故该元素呈现得少(图5)。
图5 各类饮食元素在短视频中出现的频次(N=400)
(五)市民形象
美食短视频中的市民形象,根据人物身份可分为自媒体传播者、普通市民、美食手艺人、国际友人四类。最常出现的市民形象是自媒体传播者本人,多以“介绍者”“品尝者”的身份出现,其次是普通市民和美食手艺人,普通市民在视频中多以食客的身份出现,其语言、神态、行为传达出广州市民最真实的精神风貌。美食手艺人也有一定的出镜频率,通常会讲述自身经历,从中可以感受市民精神以及价值观念。例如,短视频《坐拥10栋楼的鸭仔哥》中“鸭仔哥”的讲述让人感受到的广州人的低调朴实。而国际友人的出镜频率极少,这可能是因为此类短视频主要关注本地特色美食,较少关注国外美食(图6)。
图6 短视频中的各类市民形象占比(N=400)
综上,广州美食短视频重点呈现了上述五类元素,每类元素下各有细分类目。短视频中的景观多为现代城市建筑和传统特色建筑,呈现出一个高楼大厦与“走鬼档”雅俗共存的繁华的都市商业环境。店铺以本地特色店铺为主,人物主要为自媒体传播者、普通市民、美食手艺人,重在展现饮食工艺和饮食文化,对广州人的价值观念和方言也有所涉及。总的来说,与传统媒体宣传片、纪录片中呈现的城市形象元素相比,上述元素更为生活化,更有烟火气,也更具体验感和互动性,但也存在不深入、不全面的缺点。这受到短视频时间短、娱乐性强的传播特征的影响,同时也与用户的创作视角和创意审美水平有关。
四、美食短视频中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
为剖析美食短视频中所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笔者在量化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点赞数高、具有代表性的五条美食短视频——《如何在茶楼扮演地道的广州人》《吃货在广州的一天》《坐拥10栋楼的鸭仔哥》《广式钵仔糕吃哪家》《传承半个世纪的鸡蛋卷》,归纳出以下特征:
(一)新旧融合:摩登与复古交融的都市
抖音上的美食短视频所展现的广州有着“新”与“旧”相融合的城市景观,呈现一种抬头是现代摩天大楼,低头是旧时骑楼的城市印象。在城市景观形象的呈现上,多以呈现城市建筑为主,采取多种拍摄角度,以灵活多变的拍摄方式为影像语言的表达拓展了更多可能,再加上滤镜、特效、剪辑风格的运用,使呈现在镜头中的景观建筑格外富有魅力。此外,移动短视频在城市景观的呈现上也擅长表现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通过镜头的剪辑与趣味的情景使得日常生活中老旧的建筑、不起眼的楼房重新焕发光彩。例如在《吃货在广州的一天》中展现了从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巴洛克式骑楼,富丽的装饰雕刻与浓郁强烈的色彩夺人眼球,再加上广角镜头的拍摄手法与复古滤镜的加工修饰,使整个画面的构图极具古典与文艺的韵味。
美食短视频往往能够从环境、人物形象以及语言中透视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广州的城市景观一样,广州市民的生活也呈现着新旧融合的样貌,一面摩登时尚一面复古怀旧。通过镜头语言呈现出来的城市生活,虽然在美食短视频中不是主角,但却是构成一条叙事比较完整的美食短视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文本中,拍摄者都会用高楼、人潮、车流、夜景来展现现代都市的繁华生活,同时也通过市民生活来展现广州“旧”的一面。生活中的“旧”体现在一些传统的、有历史感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的怀旧上。在美食短视频中,老字号特色美食商铺频繁出现。广州人对老字号美食店情有独钟,不单单是留恋它的美味,更多时候感受的是一份历史,品的是一份情怀。在《吃货在广州的一天》中,拍摄者记录了老店刘福记延续的上个世纪用饭票购买饭菜的方式,在支付宝一键扫码支付的科技时代,几枚纸质的饭票显得格外珍贵。旧时的生活方式不仅让人梦回20世纪60年代,也是穿插在广州人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抑扬顿挫的标点符号。
(二)人情老广:传达都市的包容与温情
在运用视觉语言建构城市形象时,广州塔与珠江经常作为地标性景观符号出现。与承载宏大叙事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的是,美食短视频展现的是城市中最接地气的市民生活,在充满烟火气的镜头中,传达出都市人情味。
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中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城中村。由于存在人口杂乱、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与卫生条件差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中村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然而广州的城中村却成为短视频拍摄者镜头下寻觅美食的场所。大量美食短视频都以城中村作为背景,许多地道老字号店铺都藏匿于这里的街巷之中。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一批城市之一,接纳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美食短视频中的广州城中村不仅是一些老广州居民的家园,更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容身之所。城中村逐渐成为外地“广漂”们思乡聚会的好去处,镜头中的城中村也凸显了广州温情脉脉的人文底色。
“双一流”建设强调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核心位置。高校教师要有国际化的学科视野,持续跟踪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确保专业知识储备与国际前沿对接;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式,引领学科发展;要研究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不断激发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参与行业变革的积极性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将个人职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的行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城市的包容不只表现在物理空间的包容上,更通过美食传达出来。一些美食短视频所聚焦的老字号店铺正是因为依附于城中村,才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幸存下来,它们的存在不仅让人体会到地道的“老广味道”,还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与传统中国社区的邻里文化,恰如孟子所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无论是有着超高人气的“阿婆牛杂”还是闭店多年又重新开张的“孖记士多”,或是在街头巷尾流动数十年的“走鬼档”,这些美食能够葆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紧密的邻里关系的支持。美食并不只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更是连接社会关系的隐形纽带。短视频通过美食突显了广州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在飞速发展中仍然保留的脉脉温情。
(三)食在广州:传统技艺的“守”与“破”
近年来美食短视频的创作风格有所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展现美食,而是开始模仿纪录片的拍摄与叙事模式,逐渐贴近社会的主流话语。虽然没有激昂的配乐和宏大的镜头,但美食短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诙谐通俗的语言、轻快的剪辑风格展现了饮食文化观念、饮食习惯、饮食工艺等元素,因其生活化的特色,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大众化的素材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广州的早茶文化为例,短视频《如何在茶楼扮演地道的广州人》的拍摄者建构了一个虚拟的情景,通过时间叙事轴,用粤语诙谐地讲述了地道的饮早茶流程:饮早茶前要先买一份报纸,找一处城中村,饮茶前要例行洗杯与转杯,看报纸与饮茶的节奏也很有讲究。其语言诙谐风趣,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能够让观众了解到饮早茶并不是喝茶和吃点心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富有仪式感和具有社交性质的地方饮食文化。随着网络传播,早茶已成为广州旅游的热门体验项目,是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网红美食,用茶水冲洗碗筷的“饭前仪式”也普及开来,使传统饮食文化得到了弘扬。
许多介绍老字号店铺的短视频都介绍了传统美食背后的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刻画他们的匠人匠心,让人不仅对美食产生兴趣,还借此重新诠释了这理应受到尊敬和礼遇的劳动,提醒观众应感谢这些用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劳动者。在短视频中,美食手艺人秉持着“守”与“破”——“守”,体现在机器化时代的匠心坚守与对传统的传承,在短视频《广式钵仔糕吃哪家》和《传承半个世纪的鸡蛋卷》中,制作者多年来坚持传统工艺,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快餐时代显得难能可贵,获得了食客的青睐;“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寻求创新与突破。传统的广式糖水与咖啡混合成为颜值与美味并存的甜品,钵仔糕也出现了辣条味和奥利奥味等新奇口味,传统的煲仔饭也经历了新“革命”……短视频传达出广州人坚守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求变创新的精神。
(四)“平靓正”的广州:都市价值观的传承
价值观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精神风貌,美食短视频重点展现了广州人追求“平靓正”的价值观。许多短视频在介绍美食时都会突出其味美、真材实料且价格实惠,尤其是一些比较传统、有年代感的美食,拍摄者往往将其定义为标准的“平靓正”。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保持着曾经的味道,而且价格也几乎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仅拥有一批忠实顾客,还吸引了许多怀旧的人寻觅至此。
“平靓正”不仅是对美食的褒奖,更是广州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追求外在的奢侈与浮华,注重的是实际的内容与品质。在美食短视频中,“平靓正”这种质朴的价值观与繁华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有20多万点赞量的短视频《坐拥10栋楼的鸭仔哥》中的主角“鸭仔哥”由于拆迁一夜暴富,坐拥10栋楼房产的他明明可以坐享其成,却坚持亲力亲为经营一家专卖鸭仔饭的小快餐店,食材新鲜,做法讲究,并且始终维持低价。问起缘由,他只说:“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充实快乐。”旁白点题:“这就是低调朴实却腰缠万贯的广州人。”
这类短视频的流行也彰示着如今的年轻网民不仅对“平靓正”的价值观抱有欣赏和认可的态度,也能够去尊重和学习老一辈广州人低调务实的生活作风,这未尝不是城市精神传承的一种新方式。
(五)人文广州:以美食为文化桥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工具。粤语作为全国七大方言之一,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府民系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特征之一。粤语在广州的美食短视频中出现频率很高,包括画外音的使用、出镜人物所使用的语言、文案与镜头中的文字符号,甚至会涉及对粤语中某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探讨。例如,在《传承半个世纪的鸡蛋卷》中,拍摄者对于“池喳饼店”中“喳”字的粤语渊源进行了探讨,诸如此类的还有对“啫啫煲”中“啫”字的读法,以及菜单价格上“蚊”字的意义的探讨,使人领略粤语的生动有趣,体会到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对粤语感兴趣的外地受众群体的关注。饮食背后积淀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理念,短视频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将饮食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展现出来,使得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更为深入人心、更易于融入现代生活。
以上从抖音美食短视频中所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的5个特征,共同建构出广州摩登与复古交融、富有包容性与人情味、坚持匠心传统又融汇创新、追求“平靓正”的低调务实精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因城市特色、定位、资源、文化各异,上述特征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未必是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但至少由上述特征中反映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即美食短视频不能仅限于拍摄美食,而是要展现与美食相关的地域景观、制作技艺、饮食文化、价值观等,要将美食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挖掘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令人能够体验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五、美食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本文扩展了移动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的研究,一是聚焦于移动短视频中的美食短视频这一垂直细分领域,以广州为案例探讨了美食短视频如何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二是在参考了侯迎忠与陈晖[19]、刘松[17]、谭宇菲与刘红梅[18]等学者提炼出的传播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提炼出景观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元素、饮食元素、市民形象这五类城市形象元素,在这五类之下又分别提炼出更细化的类目,可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移动短视频展现的城市形象元素的侧重点也与传统媒体镜头下的城市形象元素有所区别。美食短视频以生活化的题材与极具感染力、个性化的创意表达见长,赢得了网民的广泛认同与共鸣。拍摄者们虽并非出于传播城市形象的目的进行创作,但是美食短视频中出现的景观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元素、饮食元素、市民形象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为新媒体时代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也正因创作者“无心插柳”,美食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是碎片化的,侧重于个别维度,缺乏整体性,在广州的国际化城市形象的展示上也有所欠缺。并且因其聚焦于美食这一垂直领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据此,笔者提出了利用美食短视频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宣传策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传播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领美食短视频传播
统计发现,“广州美食”话题下的美食短视频拍摄者以美食自媒体为主,占比高达70%,个人用户占比6%,其他类型自媒体占比24%,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并没有政府官方账号,现阶段美食短视频的传播存在着政府主体缺位的问题。
近年来,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纷纷入驻移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转移阵地和转换思路。2018年,抖音启动Doutravel计划,先后与西安、南京、成都等城市达成合作,共同推广当地美食美景,打造城市新名片。从“网红城市”案例来看,重庆的火爆是因为轻轨穿楼而过的独特城市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西安“摔碗酒”的文化民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长沙因“南楚古都”这条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留下凄美爱情传说的街道而受到瞩目。网民通过抖音“打卡”,不仅带旺了当地旅游业,更为当地城市形象的传播自发地产出创意,引发网络二次传播。广州可学习上述城市的经验,发挥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广州美食美景中的独特亮点,利用短视频平台来扩展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路径。
目前移动短视频的创作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如果缺乏官方机构的引导,短视频平台上的城市形象传播必然是无序且散乱的,传达给用户的只能是碎片化、不全面的城市印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平台的合作,共同举办一系列相关主题短视频有奖征集活动等,鼓励、发动和组织自媒体创作者围绕指定主题进行创作,激发民间的创作活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可利用在新媒体平台上已取得较大影响的官方账号助推此次活动。如此将有利于向外传播一个清晰一致的城市形象,净化格调不高的内容,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广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提升外地人心中的广州城市形象。
(二)传播内容:多维度展现城市特色,挖掘美食的意义
在“广州美食”话题下,大多数的美食短视频都倾向选择探店的主题,虽然此类主题也能收获比较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长期形式单一必定会导致受众观感疲劳。美食固然是重点,但自媒体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可更多地结合城市形象元素,普及与该美食相关的地方文化,可以更多地展现美食的制作过程,讲述特色美食名字的典故、本地人食用习惯、特殊的制作工艺技巧等,可为美食短视频增加文化底蕴,赋予短视频丰厚的人文价值,以解决现阶段多数美食短视频主要依靠呈现简单的食物而导致的内容简单以及同质化的问题。
传播城市特色元素不仅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导向,也是美食短视频创作的不可忽视的一点。在创作时,拍摄者可以增加呈现传统特色建筑的视觉镜头比重,通过不同的镜头拍摄手法、色彩滤镜,强化视频整体的视觉感官传播效果。在美食的选择上,不能只关注网红美食,而是要探索发现本地传统或者新奇有趣的特色店铺,既能够满足大众追求个性化与猎奇的心理,也在无形中助推了城市特色的传播。同时,还可适当增加地方文化元素的呈现,如历史文化记忆元素,既能够丰富视频内容、增加文化深度,也有利于城市特色形象的打造。例如,在历史遗迹边寻觅美食、增加地方传统乐曲元素渲染气氛、增强感官体验等。而方言的运用应当适当有度,笔者认为,旁白与解说词不应当全用方言,对于外地受众来说会造成一定的观看障碍,不利于传播。方言的应用应采取画龙点睛的方式,增加视频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例如,专有名词、有趣的拟声词文案、粤语中独特的字以及视频中本地市民的语言等,都可保留方言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博取流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深度体验城市生活。美食短视频的拍摄者无论是“老广”还是“广漂族”,他们以短视频的拍摄作为自我表达的延伸,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寓于内容创作中,因而能与屏幕另一端的人产生共鸣。而这往往是立意宏大、抽离公众生活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所不能及的。移动短视频是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的,它从一开始就是以生活化为其底色,进入公共化传播后,生活化也是一种基本的表达策略,而以人为本将是其持久的文化基因[20]。如前文所述的,美食短视频中不仅包含了美食本身的宣传,无形中还传播了饮食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元素。美食短视频引起受众共鸣的不仅是特色的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以及所带来的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情感共鸣。通过观看美食短视频,受众能够领略到城市的人文风貌,阅读美食工艺背后的年代历史,品尝味道背后的人情滋味。因此,美食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要源于生活,深入生活,挖掘普通市民一日三餐中的动人之处,以小见大,才能传达直抵人心的情感与理念,激发观众的共鸣。
(三)宣传策略:讲好广州故事,重视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下,每一座城市也应该讲好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广州可思考如何通过美食短视频来讲好“广州故事”。
政府在移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时候应当与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区别开来。从以往的经验看,城市形象是一个偏向“权威叙事”的论题,往往要求展现一个立意高大的命题。所以,传统的城市形象纪录片、宣传片等不可避免存在教化式的宣传,少不了僵硬的道德说教与科普宣传,虽然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传播效果却欠佳,往往难以让受众产生共鸣与认同。而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其碎片化传播的特征决定了受众在接受内容时存在着“浅阅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从“教化”转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利用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在网民群体中形成高度渗透,发挥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
讲故事的重点在于以情动人。美食短视频通过追求创新而又不忘初心的美食文化,通过与高楼大厦并存的城中村中充满温情的人间烟火,通过“鸭仔哥”等普通人背后不平凡的故事,传达出广州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平等互助的精神以及广州人勤奋、低调、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正是广州故事的核心。短视频的选题不仅要符合时代潮流、富有城市特色且新奇有趣,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契合。契合的价值观才能够消除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传播壁垒,建立起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激起共鸣,获得认可。短视频选题应将本土经验普世化,通过建构文化语境引发共鸣,找到彼此的共性,如家与乡愁、匠心传承、都市群体孤独等,从而增强受众对城市的认同感。
另外,目前广州美食短视频中国际化元素呈现得比较少,虽然有“广州国际美食节”的题材,但是在内容创作与形式表现上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应利用每年举办的“广交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活动契机,在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上组织官方媒体、自媒体创作者和国际友人共同参与,借助美食传播的机遇打造广州的国际形象,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在传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文化壁垒等因素,保证文化语境的相容性,以美食之都为名片,以短视频为交流的舞台,将广州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