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优势与战略选择

2022-03-09王先庆彭雷清

城市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广州消费中心

■王先庆 彭雷清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个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几乎所有城市的建设重心都放在如何发展工业,普遍实施“工业兴市”或“工业强市”战略,较少考虑国际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影响,相应的政策力度也有限。然而,当工业化进行到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加速,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根植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必将推动整个城市围绕消费升级和消费体系重构而进行战略大调整。一方面,要全面增强城市的消费促进功能和消费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整个城市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业态重新进行梳理,构建与新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消费体系。因此,在新形势和新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全国所有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难题。

正是因为这种充满挑战的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缺少先例,更无成熟的模式和经验①,因此,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用“培育建设”这一用词表达了这一含义。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个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际上,这就是说,这5个城市也只是开始“试点”和“试验”。至于这些城市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并无明确的限定和要求,都需要结合各自的城市个性、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等进行摸索。

与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相比,广州的国际消费发展显然有着自身的特点,深深地打上了岭南文化、千年商都、临江临海、世界工厂腹地等城市个性烙印。因此,广州不应脱离自身优势和城市个性去盲目地学习或对比,更不能照搬其他国内外城市的模式和经验。广州只有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达到培育建设目标和实现试点目的。

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牵涉到一组概念,即国际消费、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笔者看来,所谓国际消费,是指该城市在指定或自发形成的区域范围内,由本地或异地的市场主体在新建改建的具有国际风格或场景的消费设施与场所内,向本国或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具有异国风情的消费对象和内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异国消费的需要。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本市本地消费者接受或享受的外国消费方式或对象,如广州本地人吃西餐或印度餐;二是外国消费者到本市本地消费接受或享受的本国消费对象,如美国人在广州吃粤菜或湘菜,或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提供国际消费服务的既可以是外国商家,也可以是本土企业,但服务内容一定要有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时尚或流行风格的“范儿”或“味道”。同时,消费者既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但无论如何,所谓的国际消费一定要有适当比重的外国消费者参与。

国际消费既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所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指国际消费比重和影响力达到一定等级的国际大都市。这里有两个限定词——“国际消费中心”和“城市”。其中,“国际消费中心”意指国际消费资源较丰富、国际消费比重较高、国际消费规模较大,对国外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国际消费能力较为强大,且规模等级及影响力达到一定标准或层次。否则,只有少量的外国人或几处提供外国消费方式及风情的服务场所,那就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际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基本上与“国际消费”的概念重合了。

基于上述定义的理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至少具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1)拥有足够数量的外国客人或国际消费者。通常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每年外国人以旅游或商务途径前来消费的人数最少应占到本地人口的15%以上,或者绝对数超过300万人②;(2)有足够丰富的国际消费对象、业态、品类、品牌及服务,且经营额达到一定规模;(3)有足够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场景,包括高星级酒店、高品质购物场所和丰富多样的国际美食、娱乐、文化、运动等场所设施;(4)有足够多的从事国际消费服务的商家或企业;(5)有足够开放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消费方式与消费文化;(6)有足够完善的国际消费服务链,如支付、培训、语言、导购、配送、售后服务等;(7)有足够多的国际消费活动、国际会议论坛、国际组织机构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8)有足够完善的国际消费政策支撑体系。

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这实际上是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指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主要特征。因此,在随后发布的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提出从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等维度来评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这五大指标虽然没有强调消费业态创新、消费链丰富完整性、消费贡献度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力等指标,但它已经基本上能够表示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主要的特点以及需要重点突出落实的抓手。根据以上指标,《指导意见》同时提出从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消费环境建设以及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六个方面,指导那些“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

广州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这对新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它更有利于广州主动融入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吸引消费回流,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从消费领域增强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带动佛山、东莞等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打造,有利于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也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指明了新方向③。

二、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

自2019年国家提出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全国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构想和规划,其中有些城市提出了许多大胆而有创意的设想,如北京提出以“商品+服务”“时尚+文化”“现代+传统”构建国际消费生态、引领全球消费时尚;上海提出以“数字赋能”“科技加持”“在线服务”打造商业数字化转型、消费创新升级的新标杆;成都提出要围绕彰显天府文化特质、融合国际时尚潮流,实施11项重点工程,打造八大消费场景,集聚境内外消费人气,以场景为载体,实施“一场景一示范”,成为市民生活服务重要载体,创造消费新模式、生活新场景。这既体现了各城市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各城市“千方百计,各出奇招”,希望能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好的模式和经验。

但从已经发布的近20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看,似乎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旧的商业网点规划的格式和影子,都主要围绕着商圈、商业街、网红、“首店”、免税、文旅、夜间经济等消费业态和布局来谋划,而对《指导意见》中反复提出的有关新型消费以及聚集全球优质资源等给予了“淡化”处理,缺少对消费与城市个性、产业特色以及消费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等如何深度融合的战略设计,从而使人难以清晰地了解并回答“到底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样一个战略性问题。

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各个城市对自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正特色优势缺少“顺序排列”,缺少动态研究和比较研究。在二三十种优势描述中,大多涉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文化优势、品牌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等,基本上大同小异。如果未对这些优势之间的重要性程度给予判别,那就必然导致有关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行动谋划难以与这些优势之间形成真正有机联动。例如,当所有的城市都在强调交通优势、文化优势等优势的时候,这种优势已经在减弱。因此,我们在考虑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优势时,必须找到真正属于广州的特色优势,并对相关优势给予适当的排序,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选择与确认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模式和路径。

实际上,5个试点城市完全具有不同的城市个性以及优势体系。例如,北京在国际化、交通枢纽、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等优势方面,与上海、广州相比,就并不明显,而它的独特优势是政治中心,因此比国内其他城市拥有更多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外事活动等。此外,它的第二大优势是最多的央企总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政府部门的所在地。同样,上海在综合经济实力、国际航运、国际金融等方面都有其他城市难以超越的优势。因此,广州在研究如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要找准自身的独特优势。总体而言,广州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处于世界工厂枢纽中心和核心区的产地优势

与纽约、巴黎、伦敦等世界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地优势。没有哪个城市拥有比广州更多、更密集的产业集群和生产制造基地,而且大多就在周边100千米范围以及1小时交通圈内。这些高密度的工厂与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身就具有孕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引领时尚消费的强大能力。

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行业。其中,涉及纺织服装、建材家具、皮革皮具、数码电子、家用电器、体育用品、文具玩具、机械装备、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光电、新材料、生物制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巨大的消费溢出效应,并形成了广州狮岭皮具、新塘牛仔、番禺珠宝、番禺服装、白云美妆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它们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十分有利于消费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从国际时尚消费视野看,广州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是纺织服装业。它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分布最广的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不仅拥有服装企业及关联企业3万家以上、服装服饰品牌3000个以上、时尚设计师1万多名④,而且是全球布匹面料市场和服装专业市场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中大布匹市场集群全球规模最大,有60多个布匹面料专业市场;广州还拥有流花、“十三行”、沙河、石井、新塘五大服装市场集群,有130多个服装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连接着上下游,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此外,珠三角地区的20多个服装专业镇和产业集群,都与广州服装产业有着深度的产业合作关系,它们的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原辅材料供应基地、产品设计中心等大多设在广州。

广州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地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强大的时尚消费优势。例如,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时尚服装新品,从研发设计到发布上市、更新迭代,普遍都要30天以上,但这个过程在广州15天左右即可完成,最快的甚至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种根据时尚流行趋势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快速反应和更新迭代的独特优势,正是全国各地20多万相关的面料商、采购商、销售商、服务商、直播电商以及150多万从业人员汇聚广州的主要原因。

(二)融合千年商脉的商都优势

广州是世界唯一仅存的千年商脉传承不间断的超大型国际大都市,其所形成的浓厚商业文化和全球性商贸客户关系,也是其他城市难以超越的。商脉是广州千年商都的根与魂,一直生生不息,孕育了一代代粤商。这种商脉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实力雄厚,经久不衰。从清代广州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交会”的举办,从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到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之所以被国家在商贸与消费领域给予很高的战略定位,关键原因在于自身具有特殊的国际商贸基因和独特的商都优势。

广州还是广东2000多万华侨共同的“落叶归根”的故乡代表和联络中心,数百万潮汕商人、客家商人、广府商人与这些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商业联系。广州积淀了丰富的全球商业人脉和多元的海外客源关系,这种不可切割的内外连通的客源关系为广州拓展汇聚全球消费客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位居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的区位优势

广州毗邻港澳、紧联东南亚、面向亚太地区,是广东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优越的地理和区域中心优势,使广州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内外辐射带动潜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广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广州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广州与周边城市深度协同,实现同城化发展,逐步形成生产与生活高度融合的广州大都市区。珠三角一直是广州的直接腹地,其庞大的先进制造业为广州对内、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持续拓展的大都市圈将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腹地市场支撑。

三、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短板

相对于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而言,广州在国际消费方面的品牌化、消费服务的体系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短板,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商业载体开发过程中一度出现过度“地产化”倾向,本地房地产势力过强而自身商业经营能力不足,导致商业消费领域的商圈格局不大、网点分散以及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化程度不足与国际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验表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要有足够的国际知名度。为了吸引全球客商,汇聚全球消费者,全面提升国际消费聚客留客能力,激发和增强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力,一方面要根据品牌传播规律,规划布局、整合提升以及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商圈、景区、场馆等消费载体,并使之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标志性符号和城市地标,成为全球游客传颂的打卡地,如纽约时代广场、第五大道,巴黎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东京银座等。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品牌传播手段,加以高水平的品牌化包装和策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宣传推广。

广州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能级和潜力的场景、事件、现象,如历史上的“十三行”和现代的“广交会”“广州塔”等。但这些具有一定标志性、地标性的载体或符号,都存在品牌化不足的现象。例如,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个孤立的载体或设施,未能形成一个消费链和传播链。“广交会”有足够多的客流,但这些客流汇聚之后如何转化成消费流,却缺少消费载体和场景;“十三行”是广州千年商都的符号,但在现实场景中它只是一个汇聚服装专业市场集群的商业街区;广州要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但面对国内外游客,广州美食之都的地标性聚集区或场景在哪里,甚至连广州本地人都说不清。

(二)游客数量与消费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内外游客尤其是入境旅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反映了城市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数据表明,2019年,广州城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6773.1万人次,其中,境内旅游者5873.7万人次,略高于深圳,与重庆、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有较大差距。2019年,广州入境旅游者899.4万人次,但在入境旅游人数中,大部分是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游客,外国游客约346万人,占比约38.5%。总体来说,相比于国内其他大城市而言,在旅游品牌打造、游客动员和组织等方面还是偏少,其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表1)。

表1 2019年各主要城市国内外游客数量

此外,在游客到达后消费力的激发和实现程度上,广州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超大型的会议、赛事、节庆等活动少,导致外来的消费客流量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另一方面,现有的国内外游客来广州后,其消费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其客单价、单次消费支出以及消费力不高。据初步测算,一个广东游客去欧美主要城市消费平均在1万元以上,而外国游客来广州消费普遍在5000元以下。这比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的6000~8000元都低⑤。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配套的旅游消费链。这也是广州与国内其他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差距之一。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规划引导力有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商贸流通与消费服务领域的各行业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且处于自发形成状态。各行业普遍缺少超前战略规划布局以及做大做强的战略安排,对行业发展及项目的主动性谋划不多,大规模的产业整合和产业运作较少,联合“走出去”以及对外竞争能力不足。

具体而言,与发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这种组织化不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交通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消费优势。广州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人流集散中心。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春运”等观念影响,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站、广州南站、广州地铁主要承担着交通疏散的功能,因此,形成的强大人流,从规划和决策上都没有重视,没有形成相应的消费转化机制及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商业与消费的协同融合,缺少上海虹桥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那样的强大消费促进力和转化力,从而使部分过境人流无法转化为有效客流、商流和消费力。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广州每年的过境人流规模巨大,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消费组织引导、消费氛围的培育以及消费服务的跟进,这些人流来去匆匆,仅仅只是为了坐车或坐飞机经过广州。这实际上是广州消费资源的一种“浪费”。

2.园区集聚化程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除美妆、生物、汽车、大健康等少数行业的生产制造有较大型的园区布局外,包括珠宝、家具、数码、皮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相关的专业市场,都没有与其规模和影响力相匹配的大型园区。特别是各专业市场以及中小生产企业,大多是租用的临时物业,缺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容易流失到其他区域,导致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困难,不易产生大规模产业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也较弱。

3.消费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度不高,产业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激发。从目前来看,广州生产、广州服务、广州消费的联动性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的协同度较低。例如,广州汽车制造业非常发达,规模巨大,产业链较长,然而,广州汽车流通业的整体规模和层次偏低,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虽然全市分布着数百家汽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零配件市场,但却没有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经过科学规划的大型交易园区或聚集区。

(四)大型综合商业运营商缺乏,“地产化”倾向仍待破除

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由一批优质的大型综合商业运营商和消费服务商来支撑,特别是本土化的商业运营商更为重要。真正的商业运营商无论是在选址、开发、设计、建筑过程中,还是后期的招商、运营以及调整升级过程中,必定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客群组织、商品渠道等商业要素,从商业逻辑和长期发展角度进行项目谋划。

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广州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百信广场、美博城、白云汇等少数大型商业物业是纯商业物业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外,其余大多数商业物业的开发是基于房地产项目的配套和附属品。无论是早期华南板块的各大型楼盘,还是现有城市更新中的大多数商业物业,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商基于“卖楼卖房”需要而被动规划设计的商业项目。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很多商业物业是孤立的,缺少商业内在联系,其商业经营面积、建筑设计、周围配套都是以房地产开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具有明显的短期利益倾向,难以兼顾商业的长期可持续经营,甚至其商业物业一开始就存在缺陷,不能完全符合商业运营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商业物业项目的设计、招商与后续经营,大多是房地产公司内部完成,具有明显的非专业性和工作任务性质。一旦卖楼结束,这些商业物业的经营就容易出现波动。而且为了房地产利益最大化,在商业物业的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遵循的也是地产经营法则而非纯商业经营法则。这就是广州本地商业物业大多在自有品牌打造、商业氛围营造等方面投入不足、运营不力以及难以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

优质的商业运营主体对于城市商业气质、商圈形象、品牌吸引力、消费驱动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催化和引领作用。由于本地优质商业运营商的缺失,只能靠引入国内外其他商业运营商来填补。但遗憾的是,广州本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群体力量过于强大,导致外来的大型综合商业经营商对广州“望而生畏”,进入缓慢且力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广州商贸业的地产化倾向。

四、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与体系构建

如何根据各自城市的特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从各城市已经发布的实施方案看,主要涉及打造城市消费地标、发展时尚消费、促进消费融合等内容,只是各城市推进的重心、着力点等各有特色,有着较大差异,这实际上是由各城市的个性、资源以及主要优势决定的。广州的独特优势主要是产地优势、商都优势、湾区优势、宜居优势,因此,广州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可以做出更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走出一条更具自身特色的模式道路。

(一)全国主要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特色优势与发展战略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和战略路径,从大方向上,《指导意见》实际上已经明确,尤其是主要指标和任务上已经给出了基本框架。只是各城市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的具体战略各有特色和差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在如何集聚和配置国际消费资源方面,就不能借鉴广州模式,依托本地时尚产业去构建时尚产业体系,而是将重心放在引进国际时尚名品。同时,近年来,它们也都建成了一批超级城市地标和核心商圈,城市形象宣传也十分到位,因此,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方面也容易明晰化(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在集聚国际消费资源方面都强调国际品牌商品的“首店”“首发”,在这一方面,全国其他城市很难与之竞争。其中,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零售的“试验田”“竞技场”,主要电商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全国第一,夜间消费总额居全国城市首位。同时,上海“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已成为众多国际高端品牌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所在地,每年新设“首店”、旗舰店数量全国第一。显然,这些独特优势所带来的国际消费效应和能力,决定着它们的发展模式有着自己的底色和依赖。

表2 北京、上海等城市消费发展战略重心比较

(二)广州战略: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

为什么北京、上海都能旗帜鲜明地以全球品牌的“首店”“首发”来凸显它们在国际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和引领地,而广州不适宜走这一条道路?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广州在全球城市中的国际地位和北京、上海不一样。广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其在国际游客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要略低。因此,国外商家基于品牌形象考虑一般会首先考虑北京和上海。其次,城市功能也不一样。北京是首都,自带“全球时尚引领”的光环,而上海是“进博会”所在地,本身就是以进口为主导。反之,广州长期都是以出口商品为主导,过去“广交会”一直以出口为核心,因此,广州商业更强调对外出口的展示。再次,其他城市尽管也都有各自的制造业体系,但没有广州这种规模庞大的时尚消费品产业体系,更没有以定制消费等新模式为特色的国潮消费基础。因此,广州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互联网+消费+产业+服务”的独特模式,以国潮消费品牌为核心,在国际时尚消费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全面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

从当前消费升级在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导向看,国潮消费才是引领这一轮消费发展的核心。所谓国潮消费,就是以中国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本土商品品牌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在传统消费体系下,受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体系以及时尚消费人群的规模、时尚消费品的来源及渠道等多重条件约束,引领消费升级变革的主导力量基本上是各种进口的外国品牌,从服装、家电、皮具、食品到汽车、美妆、珠宝等,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从产品形象到品牌定价,都不在一个能级上,民族消费品牌自信处于虚弱的状态。显然,在这样的消费体系和消费格局下,国内消费力离支撑强大国内市场和国内大循环格局还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消费高质量发展。因此,改变这种消费旧体系、旧格局的关键,就是要围绕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进行破局。强大的国内市场必须是以强大的国潮消费来带动和支撑,才能使我国消费格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全面升级。

在新一轮消费升级大潮中,如何全面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可以说是消费升级的基本战略。其他各种业态的新型消费,如时尚消费、电商消费、定制消费等,都宜以国潮消费为核心,并形成各种消费链条和消费业态的协同联动,进而形成更多的消费新增长点,增强消费力。以新生代、网络购物、个性定制为特色的国潮消费,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产业链和消费链体系,涉及原创技术、原创设计、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主定价以及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各个环节。只有顺应消费发展规律和趋势,找准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与新一轮消费升级相匹配且以国潮消费为导向的新型消费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才能更为持久而长远。

显然,广州在打造国潮消费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此为战略路径,也最符合实际。

(三)广州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的构建

新格局下,广州新型消费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战略目标及导向,二是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三是最有特色和支撑性的主流业态。

1.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个性特色与战略目标

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要符合国家提出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自身优势和城市个性特色,强化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异化。因此,在战略设计上,一方面要突出以基于本地制造业的国潮消费为基本导向,另一方面要强调以个性定制为主流业态,并与国际时尚、电商直播相融合的新型消费业态。在此基础上,形成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体系。

一是打造国潮时尚潮流引领中心。以时尚引领消费,以潮流助推消费,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品牌,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的风向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时尚消费商圈。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和标准,培育新型时尚消费发展载体。

二是打造国潮尚品名品展示中心。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展会的品牌集聚作用,吸引中国制造产品到广州销售。巩固提升国家质量强市创建成果,加快质检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体系,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型消费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培育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体验式商业,引导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差异化主题定位,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及时发布和更新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消费信息。

2.以新型消费为引领,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型消费是这一轮消费升级和消费发展的主线。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发布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大力支持新型消费多领域发展。其中,特别强调进一步培育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所谓新型消费,也指“新消费”,是指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的新消费行为⑥。在当前背景下,由于互联网、快递物流、移动支付、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无所不在,因此,几乎所有的传统消费都变成了新消费。比如,传统的小食店由于引入手机点餐、移动支付、在线服务以及透明厨房、外卖服务等,也就成了“新餐饮”。同样,传统的小卖部,由于引入了在线下单、快递配送、第三方补货、在线盘点等,也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了“新零售”。新型消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数字消费”。

新型消费涉及多种业态,如国潮消费、个性定制、网红直播、夜间消费、假日消费、免税消费等。其中,国潮消费往往与个性定制、品牌消费、网红直播等消费业态重叠在一起,形成复合型新型消费体系。在这方面,广州最突出的是定制消费。这是源于产地优势、设计优势等多重优势而形成的。广州的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时尚服饰、家具建材、箱包皮具、美容美妆、珠宝首饰等制造产业最容易推动“时尚定制”业态的发展。例如,全国最早的时尚家具定制体系就诞生在广州,并孕育了尚品宅配、欧派、索菲亚、维意等近10家新业态上市公司,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定制类上市公司集群,引领了全国的个性化互联网定制消费,真正实现了C2B模式的全产业链覆盖。这种新型消费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广州及周边城市数量庞大的家具工厂以及万亿级产业链。特别是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以数字经济为纽带,并在大量引入它们的时尚设计师团队和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定制、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消费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容易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一流时尚消费体系。

3.找准增长点:明确新型消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

明确未来着力发展的重点消费领域,找准增长点,是形成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及选择的第一步。近年来,广州已经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提前进行战略布局,提出实施“尚品”“提质”“强能”“美誉”等工程,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根据前述战略设计以及选择,可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型消费发展⑦:

一是推动国际消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尽可能多地引入时尚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形成更多的引领全球消费的国潮自主品牌、时尚产品和服务方式,从而使广州成为更为强大的工业消费品产地中心、品牌孵化中心、全球定制中心以及全球分销中心。

二是推动国际消费与商旅文等深度融合。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广州在零售购物、餐饮美食、酒店旅游、休闲娱乐、美容美妆等领域的消费都走在全国前列,大量新业态新模式都是始发于广州。在新时代,广州仍然具有推动消费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医疗、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广州正佳广场、长隆、渔民新村等企业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融合发展的典范。广州应加强对这些新型消费现象级案例的品牌化推广。

三是推动国际消费与新场景打造深度融合。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出行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变,消费客流更多地从传统商圈开始向新型商圈、大型景区、商贸园区和综合交通枢纽聚集,应针对各种客流客群提供新的消费场景。这些新的消费场景需要从客流动线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连通体系,从而集聚更强大的消费动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所。就广州近期而言,围绕“一江两岸”、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新区、广州塔、花城广场、天河路商圈、长隆万博商圈、大学城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消费集聚区,无疑都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行动。

注释:

①即使像巴黎、纽约等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不是规划建设成的,而是在市场化、城市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们也无系统性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②全球城市评级机构GaWC自2000年起不定期发布《世界城市名册》,通过检验城市间金融、专业、创新知识流情况,确定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并根据人口、机场、港口、通信等指标,将世界级城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每个等级又划分三档。其中,2020年排名,世界一线城市包括:第一档为伦敦、纽约;第二档有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迪拜、巴黎、东京;第三档有首尔、伊斯坦布尔、曼谷、维也纳、广州、都柏林、台北、旧金山、深圳等。根据这些世界城市的最低境外游客平均规模和经验值,结合其他城市排名情况,得出上述指标。

③参见洪谦:《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加速融入“双循环”》[N],《南方日报》2021年3月19日。

④由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以及番禺、海珠、增城、白云、越秀、从化、花都等各区数据汇总而得。其中,服装关联企业包括供应链、上下游服务、专用设备等相关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约2000家,大多数为小微企业;该数据不包括专业个体商户。据广州专业市场商会曾经摸底调查,全市130多个专业市场经营服装批发和零售的个体经营者超过7万户,同时,各购物中心、超市的个体服装经营者以及服装电商数量也在5万户以上,全市纺织服装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所以,广州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数量可能远大于上述数量。

⑤据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1-12月全市旅游业主要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过夜人数为900.63万人,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4.82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人均4700元。结合广州市旅游协会以及研究机构的经验测算,2019年的数据也在5000元以下。

⑥参见王先庆:《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消费体系”》[N],《广州日报》2020年11月13日。

⑦参见王先庆:《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及路径》[N],《广州日报》2021年8月23日。

猜你喜欢

广州消费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40年消费流变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