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建构与发展逻辑

2022-03-09鲁志琴李军岩

城市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综合体体育产业空间

■鲁志琴 戴 俊 李军岩 李 丽

在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等重大政策陆续出台等因素影响下,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越发成为一种重要体育产业形态。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目标之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多项政策都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作出要求和部署,我国体育综合体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其中,仅江苏省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建设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数量便达到50个,到2025年前总数达到100个。在各类城市建设项目中,具有城市体育综合体特征的物业形态层出不穷。比如上海的万国体育中心、东方体育中心、翔立方体育综合体、徐家汇体育公园,北京的华熙LIVE·五棵松(五棵松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区等不胜枚举。

虽然“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的提出时间相对较晚,但是短期内学界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随着近几年学者们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研究视角的不断丰富,各类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比如,体育产业经济学者将城市体育综合体视为产业融合的新模式,重视产业融合的原因、过程、模式和结果;地理学者则将城市体育综合体作为特殊地域空间进行研究,注重其空间设计和布局以及环境优化等。可见,对于城市体育综合体这一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视角甚至是同一视角下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认识,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尚处于发展初期,认识程度还有待深入。鉴于学界对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表达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阻碍后续研究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加,亟须加强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一方面为全面深入研究城市体育综合体建构话语体系、厘清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发展实践提供指导。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概念建构的关键是明确研究对象的类属和种差。类属主要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别归属,应该到哪里去查找,而种差则是把研究对象从某个类属中区别出来的标志或属性。为科学建构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笔者将遵循“实证—规范—实证”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从实证层面描述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的客观现象;然后,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根据不同研究视角对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进行归纳与剖析,从本质上把握不同研究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明确其真正的类属与种差,解决城市体育综合体这一客观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最后,立足于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还原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主要背景,并分析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在清晰把握其形成逻辑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

由于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与复杂性等特点,本文遵循概念界定的常规逻辑思路,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进行理论建构,其中涉及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过程还原法等研究方法。

二、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建构

(一)对现有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的评价

从现有概念的分析结果来看,学界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认识视角尽管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产业融合、空间载体、综合服务与要素整合4种(表1)。

表1 不同研究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比较

1.产业融合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

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是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经济聚集体[1]。其主流观点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不但注重经济价值,同时也追求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但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及构建“泛体育生态产业群落”[2]。同时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融合型发展业态模式,而城市体育综合体主要发挥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与聚集发展的作用,体育产业在城市体育综合体中并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既可以是体育产业主动融合其他产业,也可以是其他产业主动融合体育产业,只要产业融合发生在具有关联的产业之间即可[3]。因此,不管体育产业是否在城市体育综合体中作为主导产业,但此类定义均将城市体育综合体视为依托相应资源促进各种产业要素融合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形式[4],同时,体育产业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中发挥关联作用,进而演变为多元产业优化集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经济聚集实体。问题在于,产业融合研究视角对认识城市体育综合体在场馆建筑表达意义方面不够明确,难以有效阐释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发展规律及其产生的动力机制。

2.空间载体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

从空间载体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是以竞技体育场馆设施为核心的综合性建筑,属于一种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相互依存、有机互补、功能多样的场馆设施类空间载体[5]。只不过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视体育产业服务的核心功能,同时以此核心功能促进多种功能聚合,实现土地、场馆及设施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链[6]。空间载体视角将城市体育综合体纳入城市空间资源发展的范畴进行审视,以场馆设施等空间资源利用方式为考察依据,将城市体育综合体视为一种发挥体育产业功能的场馆设施资源类空间载体,属于体育产业导向型场馆建筑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通过体育场馆设施空间等集约利用,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关联要素,促进产业融合,达到有效管理城市体育场馆建筑设施的目的。因此,这种研究视角从城市功能整合角度出发,以体育场馆等建筑设施空间应用作为呈现载体和划分依据,对城市体育综合体在城市功能集成、资源空间整合及地理区位演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对体育场馆建筑设施空间功能重构的解读优势明显。但是,空间载体研究视角缺乏对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中内部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足够重视,不能完全阐释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3.综合服务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

从综合服务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是以体育场馆设施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主题,以娱乐休闲、商业服务等为配套,以旅游、科技等为延伸的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及内容的总称[7]。需要注意的是,此概念尤其强调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形要素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中的价值,将城市体育综合体视为在这些有形要素基础上,通过各类服务业态综合所形成的产业融合体。毫无疑问,这种仅仅将体育场馆建筑设施等作为体育产业典型代表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体育产业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该观点还将城市体育综合体解构为有形要素与无形服务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凸显和延伸体育产业作为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和内在价值,进而体现体育产业服务经济的本质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概念将体育产业构成过于简单地理解为体育场馆建筑设施的产业形态,其实,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实践中,以体育场馆建筑设施为依托布局的城市体育综合体仅仅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体育场馆建筑设施只是作为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后的呈现结果而不是主要形成原因。同时,该概念未强调城市体育综合体作为产业融合与空间载体的关键内涵,也没有体现出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与辐射带动的本质核心,因此,不能对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过程中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合理阐释。

4.要素整合视角下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

从要素整合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综合体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和体育服务要素及设施资源,以体育服务为主导功能,以多种产业要素集聚所形成的复合型体育休闲集聚区[8]。此概念从形成基础、业态构成、主导功能、要素支撑等方面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作了综合表述。总体而言,这类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内涵包含了产业融合和空间载体的双重属性,较其他概念的认识更加全面,问题在于,其忽视了体育产业主动融合其他产业的发展过程,未能体现体育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也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出体育产业作为城市体育综合体多产业融合的核心要义,因此很难在研究中对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进行有效模拟和还原。

(二)对现有概念的反思

综上所述,学界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认识存在多个视角,对于从中把握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学者背景来看,既有体育学、经济学方面的学者,也有建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囿于单一学科的限制,学者们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认识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其实,城市体育综合体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顺应了现代社会大众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因此,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不能仅从单一学科或单一视角进行厘定和建构,需要综合众多学科进行提炼和归纳。城市体育综合体属于城市综合体的延伸,它必然要遵循城市综合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在发展规律上,城市综合体要体现规划开发整体性商业地产、组合城市生活空间的多项功能、构建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系统关系的发展规律[9]。对于城市体育综合体而言,其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产业是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的核心业态。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现实需求,城市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核心业态构成的差异逐渐演变为不同类型的综合体项目,比如城市商业综合体、城市旅游综合体、城市文化综合体、城市地产综合体、城市会展综合体、城市娱乐综合体、城市体育综合体等,因此城市体育综合体一定要体现出体育产业作为核心业态构成的发展规律。二是城市空间为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体育产业属于内容产业范畴,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需要特定的“空间容器”作为发展的支撑要素,而且对空间的交通、环境、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产业在空间不断融合发展。城市体育综合体在满足居民运动休闲核心诉求的基础上,还需要体育产业不断融合相关产业要素与服务内容,促进要素整合与功能拓展,最终构建多元产业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在动力机制上,人类需求范围扩张的内在动力与产业革命的外在动力是城市综合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10]。对于城市体育综合体而言,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体育需求升级的拉动。随着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日益升级,居民体育需求由单一功能的产品或服务逐渐转向跨行业的融合型产品或“一站式”服务,体育市场供给必须凸显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一站式满足居民体育及娱乐、文化、购物等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将成为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的拉动力。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需求的驱动。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受到挑战,尤其是面临着居民体育需求日益增长与城市体育空间供给不足的现实难题,因此优化城市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不断驱动着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体育产业本身所具有的资产通用性较高,可以在不牺牲自身资产价值的基础上,以相对较小的转化成本便可与通用技术、相关产业等进行融合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体育产业在技术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资产通用性的优势,不断积聚与融合相关产业,减少交易成本与降低运营风险,从而凸显外部经济性,推动城市体育综合体快速发展。

可见,现有关于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的研究未能充分反映出其应有的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由于体育的制度性、规则性、参与性跟城市的契约性、全民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城市为体育孕育生长环境与制度基础,体育为城市注入空间活力与生活文化[11],后续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建构中要体现体育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关系[12]。

(三)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建构

1.产业融合要素分析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不同研究视角对城市体育综合体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差异,各有优点和不足。但综合来看,无论是空间载体视角还是综合服务与要素整合视角,所有概念都体现了体育产业服务这一核心要素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将体育产业视为促进城市体育综合体多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优化集聚的关键要素,自始至终推动或主导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

从生命周期过程上看,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培育起初通常依托特定的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产业基地等体育资源聚集空间,利用市场营销手段进行产品品牌塑造和价值营销,不断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达到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消费的目的。而城市体育综合体作为产业经济系统,通过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消费,促进体育企业成长,同时也为体育产业融合其他相关产业奠定了基础。此外,依据外部经济理论,大量消费者进行消费从本质上拓展了体育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共同消费市场,也能有效减少相关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降低其投资风险,进而大大降低相关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受到外部性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集聚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诸多对消费量较为敏感的相关企业,比如商业、娱乐、创意文化、居住等产业,在体育产业带动下,形成复合化的产业集群,不断融合发展[13],最终将带动更多体育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向粗具规模的城市体育综合体集聚,同时通过产业融合有效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逐步构成稳定的产业融合体系,从而培育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物质实体形态。因此,产业融合是形成城市体育综合体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体育产业则是形成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关键性要素。

2.空间载体要素分析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实践是基于空间载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空间载体本质上也属于一种生产资料[14]。城市体育综合体作为一种空间载体,其实践逻辑是通过利用各种资源,融入多种体育产业项目内涵,使之成为依托体育产业融合相关产业所构成的产业复合型空间载体,在空间实践下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概念和空间经验,进而实现体育产业内容的再生产[15]。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体育场馆、有条件景区、城市大型商场、连片美丽乡村、开发区闲置空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空间载体纳入到体育综合体建设与发展的空间范畴之内。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在战略上要求摆脱体育综合体单纯依托体育场馆这一固有空间载体发展的束缚[16]。通过上述空间载体的相关分析可知,城市体育综合体空间载体布局要通过厘清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内在特点,深入把握消费者对体育多元功能的现实需求,将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城市整体性发展规划与城市管理范畴,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运营优势,一方面通过部分体育场馆设施改造,增设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投融资对城市景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进行转型发展,达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赢的效果[11]。可见,空间载体是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体育综合体培育和发展中的又一关键性要素。

3.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建构的分析框架

综上,基于产业融合、空间载体、综合服务与要素整合方面研究视角的概念分析,归纳总结出“多元产业”与“城市空间”两大关键要素是不同研究视角下建构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的基础性“元要素”,这必然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深度研究建构一个学界达成共识的话语平台。具体而言,“城市空间”是“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多元产业”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主体内容,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建构提供支撑,进而形成相应的逻辑框架(图1)。围绕“多元产业”与“城市空间”两大“元要素”建构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概念,即城市体育综合体是基于城市建设历程中多种产业之间优化集聚的发展模式,依托特定的城市空间载体,以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体育业态为主导,并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增加与空间载体优化,进而提高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集约化程度,最终使城市建设中以体育产业为产业内核的特定空间载体形成功能性、整体性、文化性、协调性及经济性统一的有机系统。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多元产业在空间载体上融合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外部经济性,而在外部经济性驱动下不断降低关联企业的交易成本,由此构成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

图1 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建构的分析框架

三、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发展逻辑

(一)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历史逻辑

1.居民体育空间不足

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49年末的10.64%提高到2018年末的59.58%[17],但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土地资源的粗放开发[18]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紧缺[19]。土地资源粗放开发表现在:一方面,耕地被违规占用用于城市建设。有数据显示,我国仅2019年全国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面积就达到114.26万亩[20]。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存在被闲置、浪费和破坏的现象。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普遍现象,大量土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鬼城”“空城”等屡见不鲜。同时,伴随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紧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不应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21]。这种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严重挤占着城市体育发展空间,造成居民体育空间供应明显不足,亟须优化和提升体育空间供给效益与质量。

2.体育场馆功能单一

长期以来,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主要以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训练和竞赛为核心,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便提出“一场两馆”的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模式,最终形成了以大型场馆与大型体育中心等为主的城市体育场馆布局。尽管在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发展理念未能与时俱进,过于强调发挥体育场馆训练与竞赛的单一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对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场馆设施在赛后闲置等现实困境,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拓展场馆功能。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体育产业领域,尽管近些年体育产业进入了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但仍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体育服务业依旧落后于体育制造业。同时,新时代体育市场消费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及综合化的需求转变,倒逼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体育产业要跳出既有的产业圈,走融合创新发展之路,纵向上要不断延伸体育产业链,从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到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媒体与信息服务等,横向上要跨界融合发展,尤其是要不断融合旅游、文化、娱乐、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4.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尽管我国第一批城市综合体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最初发展的是商务办公、商业零售、酒店公寓这三大主流类型的城市综合体,而体育运动型、文化创意型、休闲旅游型等其他“非主流”城市综合体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2]。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以体育建筑设施为载体,促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正式开启建设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序幕;2015年颁布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倡导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旅游、商贸、休闲、文化等多元业态,为体育场馆向体育综合体转型提供支撑;2016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中小型体育综合场地设施,体现出城市体育综合体便民利民的内在要求;2017年颁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设运动休闲主题凸显、体育文化内涵独特、体育产业基础良好,运动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多元功能融合的空间运动区域、全民健身平台与体育产业基地,使城市体育综合体边界得到进一步拓展;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体育+”与“+体育”发展模式,打造城市体育竞赛综合集聚区,搭建体育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城市体育赛事综合体指明方向;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提出要在国内建设一批体育特色明显、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体育综合体,将其纳入体育强国的建设内容;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建大约1000个体育公园综合体,为我国群体体育场地设施提供保障。2021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对各类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促使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风险和挑战。可见,这一系列国家政策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比如,2016年2月,晋中市体育局与山西泰祥尧天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晋中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22]。2016年8月,青岛市体育局与该市四大城市综合体共同签订“体育进商场——打造新型城市综合体”战略合作协议[23]。江苏省体育局在2017年专门出台《省体育局关于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省建设体育综合体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规划引领等进行了详细部署[24]。目前,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国内大型体育场馆也已经形成城市体育综合体的雏形,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城市体育综合体正呈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不断延展的态势,尤其是一些县城体育综合体的崛起,比如石首西普体艺中心、山阳县全民运动休闲综合体、连江县城市体育综合体、延庆阪泉体育公园等,凸显出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巨大发展潜力。此外,由于优势资源的差异,我国城市体育综合体逐渐演变为“大型体育场(馆)”导向型、“三边工程”导向型、“特色体育资源”型三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体育综合体[26]。

(二)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理论逻辑

多元产业与城市空间是城市体育综合体最基本的两大属性。就多元产业而言,体育产业本身就包含了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运动休闲活动、体育会展服务等共计71个产业类别,而且随着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这一“复合产业”的外延仍然在持续扩大[27]。对于城市而言,城市空间载体是承载城市活动、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的物质基础,且城市空间要素是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统一体。而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与活力,城市发展对体育产业的依赖性也日益显著,基于此,在“经营城市”理论指导下,城市空间与体育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也逐渐加深,最终出现了城市体育综合体,因此“经营城市”理论是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理论源头。

“经营城市”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神户市市长宫崎辰雄所著的《城市的经营》,因其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与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人居环境,快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28]。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青岛、大连等城市率先引入“经营城市”理论进行城市建设与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城市”发展之路,随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大批大中城市均将“经营城市”理论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该理论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城市综合性大型赛事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9]。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经营城市”截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设施等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素质[28]。具体到城市体育综合体而言,“经营城市”理论指导城市体育综合体发展的逻辑在于,体育产业高度的关联性和集聚力能够有效链接城市的相关产业要素,通过土地利用综合化、运营管理高效化、融资渠道多元化与建筑设计集约化等方式,整合城市建设中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要素,促进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与各项功能的高效聚合,打造以体育消费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达到城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的目的。

以体育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融合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逐步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重要载体,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同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此外,在“经营城市”理论的框架下,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强及对国民经济辐射作用大的特点,使其与城市相关产业要素不断聚集,进而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效能,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及融合城市关联产业,塑造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增强城市综合支撑能力。可见,城市体育综合体本质上属于城镇化大背景下“经营城市”理论的一种供给响应,这一供给响应是依托城市体育产业为核心融合和构建的产业新体系,能够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科学利用体育产业达到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的有效举措,将“经营城市”理论融入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

(三)城市体育综合体形成的实践逻辑

政府、业界以及学界从“经营城市”理论中吸收和借鉴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的精髓,主要是当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时候,通过加强对包括城市空间与产业功能在内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及其延伸资本等的集约化运营管理,对有限的城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高效使用,进而提高城镇化过程中的服务水平[30]。基于此,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倒逼城市培育和催生一种新型业态,这种业态将要肩负集聚关联产业,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治理效能的重任。

在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兼具多元产业和城市空间两种基本要素的城市体育综合体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比如,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作为以五棵松体育馆、篮球公园、冰雪公园为体育核心,以娱乐体验、艺术体验、餐饮美食、零售购物为商业核心的新型都市目的地,融合了体育、娱乐、文化、教育、艺术、餐饮等众多业态,在运营中始终坚持“用建筑承载城市更新,促进人与城市互塑成长”的理念。近几年,华熙LIVE·五棵松曾经一度获得2017年度“中国商业地产金地标业态创新奖”与“北京市阳光餐饮示范街区”荣誉称号、2018年度“中国特色商业街”、2019年度“中国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创新奖”与“中国商业地产活力聚集金地标奖”以及“2019年北京必逛商场”等荣誉,成为人气颇高的京西品味消费新地标[31],并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商业空间载体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可见,华熙LIVE·五棵松的运营模式已经展现出一定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综上,城市体育综合体的诞生不仅解决了“经营城市”理论指导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公共服务设施紧缺的现实难题,也契合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对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现实诉求,成为跨界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粗放利用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土壤,“经营城市”理论则为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图2)。

图2 城市体育综合体的逻辑生成

四、研究结论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城市体育综合体内涵表述也存在差异,阻碍了话语体系的建构,通过概念建构能更加深入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多元产业与城市空间是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最核心的要素,是城市体育综合体概念建构的关键内容。城市体育综合体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追求,“经营城市”理论则构成了这一融合业态的理论基础,城市体育综合体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不断重塑城市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水平。一方面,城市体育综合体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产业,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市又依据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为其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进而促进多元产业在城市空间载体有机融合,优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体育综合体要满足“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价值取向[32]。因此,城市体育综合体本质上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多元业态与城市资源有机融合的产物,有利于改善区域人地相互适应的关系,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空间载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调整与相互适应是这一新业态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猜你喜欢

综合体体育产业空间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体育产业之篮球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