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2022-03-09石细松

中国有色金属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监督从严治党国有企业

石细松|文

经历入世考验和市场经济锤炼,我国国有企业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国际优秀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质效,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防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大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大监督”体系成为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经历入世考验和市场经济锤炼,我国的国有企业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国际优秀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质效,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防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现状

当前,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构建方面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大监督”职能定位不清晰,监督任务大而全,但不精准,与中心工作贴合度不高,存在“两张皮”现象。二是重大系统性风险治理各自为政,整改问题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屡改屡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突出。三是“大监督”缺乏科学统筹和系统计划,多头检查、多头报送、多头整改、重复监督问题突出,基层疲于应付、负担重。四是职能部门协作意识欠缺、机制不完善,表现在“牵头部门头大,配合部门心大”,监督成果共享机制不畅。五是监督理念、方式僵化,重查验式监督、轻引领式监督,发现问题治理难题的能力不足,监督广度和深度受制约和影响。

“大监督”格局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1.正确把握监督和再监督的关系

企业总部部门职能监督、所属企业内部监督是“大监督”格局构建的对象、基础和前提。“大监督”是对职能部门、所属企业监督的再监督、再统筹、再集成、再优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质增效持续寻优,是“大监督”的目标和方向。国有企业“大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弥补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管控的缺陷和短板。基于此关系的认知与功能定位来构建“大监督”格局,要进一步整合巡察、纪检、审计、财务、人事、监事会等内部监督资源,衔接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督,逐步建立“横向联合,上下互动,内外协同,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的梯级监督格局:基层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总部对基层企业实施再监督;总部巡察、纪检、审计、监事会等监督平台对其他部门的职能监督实施再监督;党委对监督平台的监督统一实施再监督。

“大监督”既要做实对职能部门、企业监督的再监督,又不能代办、包办其固有监督职能职责。职能部门、所属企业借力“大监督”平台的工作协同、力量集成、成果共享等功能,持续改善、优化和提升自身监督质效与水平。

2.正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企的关系

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构建,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党管一切的原则。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从严治企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全面从严治企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目标、重要途径。

一方面,要扛稳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督导各级党委、纪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抓实“关键少数”影响带动大多数。党委、纪委对工作进度滞后、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党委、纪委,综合运用教育、提醒、约谈、通报、问责等方式,批评教育帮助处理,为“大监督”提供组织纪律保障。另一方面,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大监督”工作,树牢务实减问题、切实控风险、真实除隐患就是为党履责、替党负责的理念,严格执行“大监督”工作要求,形成责任链条传导到位,工作责任明确到岗的工作格局。对发现问题通过制作“错题本”等方式自查自纠,企业间、部门间互查互验等方式专项治理,闭环整改。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制度和“大监督”刚性权威,对违反制度造成后果损失的严肃问责,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严管就是效益,持续养成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良好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3.正确把握教育、制度与震慑的关系

警示教育与筑牢防线同步,充分发挥“大监督”教育警醒功能。监督对象的思想认识高度决定落实的执行度、持久度。要通过网站、公众号、报刊等媒介,多形式培训宣贯及警示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形成“管业务必须管监督”的企业文化自觉。

制度完善与刚性执行同步,充分发挥“大监督”制度完善功能。围绕“大监督”发现问题,坚持从制度层面强化防范,以制度为抓手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问题整改评价管理机制规范问题整改。建立整改效果中长期跟踪评估机制整治“牛皮癣”整改现象。通过规范监督建议书、纪律检查建议书、审计整改督办函、法律合规风险提示函等方式的启动机制,整治“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问题,用制度规范以案促改。坚持“检查制度执行是监督起点,完善制度是监督终点”。

精准监督与执纪问责同步,充分发挥“大监督”惩治震慑功能。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针对“大监督”发现问题,各监督主体要扛实从严治党、治企责任,区分问题性质后果,该问责的严肃问责,从严监督执纪震慑,强化有责必担,失责必究,问责必严理念。

4.正确把握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

“大监督”的成效取决于监督选点精准度、工作推动力度和问题整改深度和广度。从监督选点而言,“大监督”要紧扣企业中心工作,按照“聚焦监督关系政治生态建设重要问题、影响生产经营重要风险、制约改革发展系统难题”原则,突出重大风险防控、资源保障、自主创新、市场化改革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治理。从深化问题整改来看,防大于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大监督”要注重深化监督成果拓展运用,建立“点线面”工作机制,“点”上发现问题,“线”上整改,“面”上防范。各监督主体按“一般问题立行立改、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典型问题专项治理”原则,分类梳理整改,补充发展短板。

5.正确把握压实监督责任与为基层减负赋能的关系

市场竞争日趋显现白热化、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态势,“大监督”要杜绝大水漫灌,宜精准滴灌。

“大监督”压实各监督主体自觉自律规范履责。“大监督”推进要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防止“剃头挑子一头热”,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建议,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企业、部门、员工成为“动车型”单元,实现监督管理自觉自发,使各方角色认知统一到企业监督利益共同体上来,凝聚最大监督合力。

人才是最宝贵财富,也是最具潜力资源,但有一些不良管理思维作风习惯,有意无意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创新活力释放。“大监督”要从监督主体、监督对象、检查事项、检查时间等方面对监督资源多维度整合、对监督重点实施相关性或相近性集成,控制监督总量,减少检查频次,为基层减负赋能。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管理手段,使员工共享工业文明发展成果,使“大监督”成为决策提速、经营增效、员工减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可借鉴物联网理念以信息化手段,自动收集数据减少手工台账负担。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集成比对,解决招投标过程中易出现的“暗箱操作”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化管理,解决多变量因素条件下成本消耗预测管控难题。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大监督”格局,催生化学反应,产生聚合效应,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大监督从严治党国有企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财政“大监督”改革之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