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022-03-09

时代经贸 2022年2期
关键词:合理化生产性产业结构

杜 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引言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效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其中产业空间分布的集群化对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有重要作用。为完善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的产业布局策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相关,形成于制造业内部服务部门,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对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具有现实研究价值。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一)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Jacobs外部性理论认为,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沿知识外溢路径,产生多样化效应。产业集聚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影响,要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重新进行配置,因此产业协同聚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协同集聚外部效应的多样化因素。从横向关系看,协同集聚产生的产业间水平联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共享;从纵向关系看,协同集聚能促进具有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产业提升在市场中的分工水平,实现规模经济,促进资源合理化配置。具有投入-产出关联的产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通过多样性效应实现合理化。

但有研究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产生要素集聚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拥塞效应,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协同集聚效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变动的作用依赖要素禀赋与要素配置情况。一方面,要素资源可能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发生低效率配置或错误配置;另一方面,随着物质资本的积累,在产业协同集聚过程中会产生“要素拥塞”现象,此时生产要素的集中不仅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协调,还会使协同集聚催生的优化效果减弱,或甚至对产业转型形成抑制。

(二)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

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强调集聚经济具有专业化效应,其正外部性通过人力资源禀赋、资源共享和知识溢出三种路径产生影响,因此在产业协同集聚过程中,专业化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伴随产业的空间集群发生集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演化过程中,劳动力由一、二产业次第转移,最终向第三产业集中的规律。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同一地理区域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交融汇集,使同类产业间实现知识、技术的共享,最终实现产业转型。

但产业协同集聚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区域要素配置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在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制造业规模快速扩张实现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溢出和高质量人力资本集聚的方式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协调发展。在本地区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后,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劳动力和技术等差异。在一定的产业协同集聚形式下,不断进行规模扩张,固定产业布局和中低端价值链,一定程度上抑制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关系,构造如下基本实证模型:

为探究在理论分析部分进行过讨论的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作用,在模型中加入协同指数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

其中,核心解释变量Coag_it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指数。考虑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参考张虎等(2017)的方法采用集聚指数计算,即:

其中,Coag表示在第i个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指数,LQ、LQ分别表示各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其计算方法为:

将产业结构升级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TL和高级化TS两部分。基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明显的服务化特征,采用干春晖(2011)的做法,选取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用泰尔指数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TL代表泰尔指数,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水平,i的取值分别表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泰尔指数越小,表明产业结构趋近于合理化,产业间协调与关联能力越强;泰尔指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没有按合理路径进行,产业结构不合理。

X代表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以下4个控制变量,用于增强结果准确性:第一,经济增长(gdp),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衡量,以2008年不变价格计算;第二,工资水平(salary),以我国各省年度平均工资增长指数计算;第三,人口总数(pop),采用每年年末户籍人口总数进行计算;第四,人力资本水平(edu),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征人力资本水平。将以上变量中的水平值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回归分析。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在研究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模型中加入协同集聚平方项,验证协同集聚的非线性作用,实证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证检验结果

在模型1中,主要考察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线性影响,表中显示协同集聚的回归系数为负数,由于越小的泰尔指数,越能体现产业结构合理程度高,因此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积极影响。

高级化方面,首先应用与模型1类似的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基本合理。为考虑在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在模型3中进一步引入产业协同集聚的平方项,回归结果显示,加入平方项后显著性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协同集聚平方项系数为负,因此“倒U”型非线性关系得以验证。说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期,产业通过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巩固制造业发展和空间集聚,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专业化效应下被带动发展。基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项目的差别,“路径依赖”现象在产业结构发展中后期表现出抑制效果。

区域异质性检验。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按照东、中、西部划分的区域异质性进行检验,探究协同集聚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各地产生的差异化效果。在基本实证结果中,在豪斯曼检验结果可信的前提下,分地区进行检验。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

首先,二者协同集聚对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表现出正向影响,东中部地区由于资源较为充沛,人口密度和企业分布密度高,为应对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产业发展程度也相对较高,不同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促进了集聚多样化效应作用的发挥。然而西部地区解释变量系数相反,即协同集聚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其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中东部地区有所差别,西部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且人才流入有限,因此产业关联程度差,限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其次,反观高级化方面,东、中部地区非线性影响与之前相同,但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因此,调整回归模型后,系数与中、东部地区相反。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西部地区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承接了部分被东部和中部地区淘汰的产业,因此产业高级化水平落后,低端制造业发展成为主导,形成“路径锁定”。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层次,对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集聚现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线性促进作用,但由于“路径依赖”问题,协同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的影响具有非线性,且呈“倒U”型分布。此外,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集聚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呈现相反效果;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关系只在东部、中部地区表现,西部由于其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未表现出明显非线性关系。

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我国应加强对区域内以及城市间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鼓励配套产业在区域内集中,加快产业良性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数量上减少高耗能要素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从质量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着力加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与建设。增强产业间技术共享与知识溢出,促进集聚的外部性效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进。

猜你喜欢

合理化生产性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合理化建议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合理化建议活动在高扬烟草的创新和改进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