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2022-03-07郑研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流动师生关系

■郑研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提高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相关政策(如提高社会保障、完善医疗保险和解决子女就学等)的出台,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儿童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社会中一类不可忽视的弱势儿童群体——流动儿童。

一、问题提出

(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儿童。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指出,2019年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数量达到1472万。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2021年4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在全省加快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关注流动儿童,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动儿童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

流动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些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不仅必须学会应对成长的压力,而且要适应新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因而,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高,尤以内化问题行为(如焦虑、抑郁等)最为明显。焦虑和抑郁是反映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两大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具有较高的歧视知觉和较低的自尊水平,这使他们更易体验到较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1-6]。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困扰会导致儿童出现许多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如心境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残、自杀等行为,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7-9]。因此,考察引发流动儿童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因素,对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流动儿童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学校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10]指出,学校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直接、最近端的微系统环境因素之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校微系统的重要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相关研究大多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处境正常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11-13],鲜有研究考察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随着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落实落地,随迁子女低龄化特征比较明显,小学流动儿童越来越多。2020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小学流动儿童人数(149.15万)显著多于初中流动青少年(101.30万)。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新的城市生活和学习环境下,往往需要调动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环境改变带来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当流动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经历了不良的师生关系后,他们更可能因压力事件的增加和自身心理资源的不足而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不良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学校压力事件,极易与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共同作用,对流动儿童产生风险的累积效应。相反,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可能成为流动儿童发展的一种保护因素,帮助流动儿童在新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中更快更好地适应,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此外,仅有的关于师生关系与处境正常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考察二者间的相关关系[14-15],鲜有研究对二者间的纵向因果关系进行考察。

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对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纵向关系进行探讨。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关于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特殊关系的认识,而且对于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为改进师生关系进而减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实证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选取361名三、四年级小学流动儿童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对被试进行连续两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3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99.17%。其中,男生206名,女生152名,第一次测查(T1)时被试平均年龄9.87岁,标准差为0.66。

(二)研究工具

1.师生关系的测量

采用屈智勇(2002)修订的师生关系问卷[16],由儿童报告其与老师的关系。该问卷共包含24个项目,由三个积极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和一个消极维度(冲突性)组成。问卷采用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五点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

2.儿童心理健康的测量

以焦虑和抑郁作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SCAS)[17],由儿童在第一次测查(T1)和第二次测查(T2)时分别自我报告其焦虑状况。该量表包含44个项目(含6个填充项目),分为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强迫-冲动行为、恐慌障碍、躯体伤害恐惧和广泛性焦虑六个维度。采用0-3的四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T1和T2的儿童焦虑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为0.95。

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18],由儿童在第一次测查(T1)和第二次测查(T2)时分别自我报告其焦虑状况。该量表共包含27个项目,采用0-2的三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抑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T1和T2的儿童焦虑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和0.90。

3.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连续两次,间隔半年的集体施测。将问卷分发给儿童,由主试向儿童宣读指导语,介绍研究目的、信息保密性及问卷作答的相关要求。主试由经过严格培训且有多次施测经验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担任,量表当场全部收回。采用SPSS22.0和Amo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

以师生关系为因变量,儿童性别和年龄(T1)为自变量,进行2*4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儿童性别(F=0.40,p>0.05)、年龄(F=0.09,p>0.05)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F=0.84,p>0.05)均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不因儿童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不同。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特点

分别以T1、T2的儿童焦虑为因变量,以儿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2*4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T1、T2的儿童焦虑均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T1:F=9.94,p<0.01;T2:F=9.43,p<0.01),女孩的焦虑水平 (T1:M±SD=37.56±28.41;T2:M±SD=32.41±21.84)显著高于男孩(T1:M±SD=23.76±25.10;T2:M±SD=19.69±19.30)。T1、T2的儿童年龄差异(Fs<2.48,ps>0.05)、儿童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Fs<2.57,ps>0.05)均不显著。

表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分别以T1、T2的儿童抑郁为因变量,以儿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2*4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T1、T2儿童抑郁的儿童性别(Fs<2.59,ps>0.05)、年龄(Fs<1.54,ps>0.05)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Fs<1.55,ps>0.05)均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流动儿童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不因儿童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不同。

(三)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师生关系、流动儿童焦虑与抑郁状况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发现,T1的师生关系与T1、T2的儿童焦虑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T1、T2的儿童焦虑和T1、T2的儿童抑郁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师生关系越好,儿童的即时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儿童半年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也越低。

表2 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

(四)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构如图1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控制儿童性别的基础上,检验T1时的师生关系对T1时儿童心理健康的即时影响,以及对半年后(T2)儿童心理健康的延时性影响。其中,师生关系是外源潜变量,是模型中的自变量,分别以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四个维度为观测指标。T1和T2时的儿童心理健康为内生潜变量,是模型中的因变量,分别以T1和T2时的儿童焦虑和抑郁为观测指标。儿童性别(虚拟化,男=0,女=1)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稳定性,允许T1时的儿童心理健康和T2时的心理健康相关。结果发现,模型拟合良好,χ2/df=1.48,RMSEA=0.04,CFI=0.996,TLI=0.988。T1时的师生关系对T1时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路径显著(β=-0.63,p<0.01)。T1时的师生关系对半年后(T2)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路径也显著(β=-0.18,p<0.05)。这一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儿童性别之后,师生关系既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即时性影响,又能对半年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延时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四、结论

第一,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即师生关系越好,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越少。

第二,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它既能即时地减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又能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起到长期的保护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一)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能否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在学习、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也呈现出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的趋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改善国民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该从孩子抓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指出,要将“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作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行动目标。

流动儿童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类新群体。虽然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破解,流动儿童入学就读、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生活,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贫穷、高质量教育缺乏和健康的风险。此外,流动儿童发展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需要在新环境中重新建构人际网络和社会支持。这一过程也给流动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文化适应困难、受歧视、被边缘化、被接纳度低和融入度低的问题[19-20]。较强的歧视知觉和被边缘化处境,导致流动儿童产生高焦虑、高抑郁、低自尊和高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关爱流动儿童,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提高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期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在其后的发展中也会面临着高风险的适应问题[21]。为预防或缓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们不懈地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师生关系是儿童发展的学校微系统环境中的主要人际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关系密切[13-14]。基于流动儿童群体,本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它既能即时地减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又能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起到长期的保护作用。

(三)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机制可能有三。首先,与同伴相比,教师作为学校环境中的成人,心理成熟度高,他们更能公平、平等地对待流动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能真诚关心、帮助和尊重流动儿童,从而为流动儿童创造积极发展的情感环境。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流动儿童体验到来自长辈的温暖,缓冲亲子关系缺失给流动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动儿童垂直关系的缺失,为流动儿童创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最后,教师作为学校和班级中的权威人物,能够通过塑造非歧视性的、合作互助的学校或班级氛围,给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积极的发展机会,从而为他们创造积极的学校或班级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哈吐普(Hartup)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儿童生活中主要存在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22]。其中,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属于垂直关系,二者具有互补性。在这两种关系中,成人与儿童分别处于主导和服从的地位。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发展环境,促进儿童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同伴关系属于水平关系,同伴之间地位相当,主要功能是以平等互惠的方式为儿童提供身心发展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他们从农村来到新的城市环境中,尚未建立起充足的社会支持,此时父母往往是他们最初的依赖,亲子关系便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流动儿童的父母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往往面临着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他们为了给家庭和子女更好的生活而疲于工作,因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此时,学校作为儿童发展的主阵地,成为流动儿童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在重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流动儿童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即垂直的师生关系和水平的同伴关系。关于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中受歧视水平较高、友谊关系质量较差,同伴接纳程度较低,常常被忽略,导致其学校适应性较差,焦虑和抑郁水平高、孤独感较强[23-25]。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缺失的情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成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因此,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

六、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提高儿童心理健康素养,尤其是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行动”建设的重要内容。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本研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关于学校微系统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间关系的本土化理论研究,深化人们对于师生关系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认识,而且对于改进师生关系状况,进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流动师生关系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流动的光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