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高质量智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2022-03-07郑大明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冲突现实高质量

■郑大明

高质量智能教学与探究教学、问题教学、发现教学和模拟教学一样,都是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和启发式教学,高质量智能教学拓展了学习宽度和深度,提升了学习的品质。但是,高质量智能教学的核心之一——问题,至今在学术上没有确切的答案。现以问题及其认识和处置,阐述高质量智能教学中的关于“问题”的基本认识。

一、认识问题,明确高质量智能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需要一个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想象力。

我们的难题在哪里?不是我们能不能提出“问题”,而是大家根本就不清楚什么叫做“问题”。很多学者和相关工具书也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含含糊糊地描述,没有阐明“问题”的本质,没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现代汉语词典》说:“问题就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是需要研究讨论并解决的矛盾、疑难,或重点、关键,或事故、疑难。”[1]这里,需要“回答、解释、讨论、解决”的对象已摆出来了,还需要发现吗?

《牛津大词典》说:“问题是指那些并非可以即刻求解的问题,那种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题目,那种需要思维积极活动的题目。”这“题目”也不需要“发现与提出”吧?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解释说:“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接受的任务是上级给的,也不是自己“发现与提出”的吧?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问题存在于人们碰到困难之时。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指有意识地寻求一种适当的行为,以便达到被清楚地意识到但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

张奠宙教授曾指出,所谓问题,是指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地模仿来解决的。可能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的挑战;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解决它往往需要个人或小组的活动。

何谓问题?我们采用哲学命题方式认为,人们的认知或行为与客观或主观现实的冲突,就称作问题(如图1)。

图1 人与现实冲突的问题模型

当这样的冲突发生时,人们就遇到了问题;当这样的冲突消失后,人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的冲突,有的是人类的认知或行为与自然的冲突。比如新冠病毒高速破坏人体机能现象的突然出现,就与我们冲突。我们需要尽快地发现它、认识它、消灭它。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观念、观点或行为的冲突,比如西方的“和平演变”“无政府主义”等不知不觉来到了国人的身边,我们需要强势应对。

这样的冲突,有的可能自然地解决了,有的必须靠人的意识和行为经过长期努力去解决。比如,有些人发现自己患了感冒,因为年轻抵抗力强,几天就痊愈了。而如果发现自己患的感冒越来越严重,不能自然痊愈,就必须找医生,需要吃药或者住院才能治好。

教学中的问题,指教师创设与提供的现实情境或工作任务,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或者行为冲突,并让其发现与提出,从而寻求自己或同伴进行分析和解决。

教学中的问题发现,就是指学生面对情境或任务时,自己发现或者意识到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不知”“我不懂”“我不会做”或者“我想不明白”等。

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就是指把发现状态的内隐性问题“我不××”,通过心理反应、行为动作或者言语表述等方式传达出来。就像小孩子感觉到自己感冒发烧不舒服,就用惊慌、哭闹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成人意识到自己感冒发烧,也会惊慌但更多的是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症状。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问题的反应方式亦有不同。

二、处置问题,铸就高质量智能教学的路径

通过对“问题”进行哲学化定义后,我们就可以较好地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高质量智能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然后在具体实施中,就能解释自己对高质量智能教学实施的认知与行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同时,结合智能课堂的单元课、学时课与整合课“三课”的教学功能,运用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的“四学”机制[2],将能构成相应学习模式(如图2)。

图2 智能课堂中的问题学习模式

(一)提供基于现实的情境、任务与项目,激发问题发现的动机

组织高质量智能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发现问题。通俗地讲,也就是学生要明白“今天我要学什么”。因此,教师必须非常明确地给出学习的场景、任务或者一个集体完成项目等。当学生面对这些现实的学习对象时,主动地产生“我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的意识,开始去研究哪些“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我不会做”“我说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就会真正形成“问题发现”的场域。

而且,每一个学生面对同样的现实,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与行为冲突,这就是学习差异。不同现实会刺激不同认知与行为冲突,这就是学科差异。文科注重故事性、场景性较强的能产生画面感的虚拟、现实场景,理科注重生产性、实验性较强的驱动操作感的真实、模拟的场景。这样,高质量智能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就自然生产了。

(二)选择基于表达的言语、模型与思路,优化问题提出的手段

组织高质量智能教学的第二步,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表达出来。低年级学生感性,表达方式少,可以叫他们使用表情、手势、符号、色卡、标记等,把自己不知道、不明白、不会做的意思告诉同伴、告诉老师。中高年级的学生偏向理性了,言辞开始丰富,手段积累多样,就要求他们尽量采用摘要、图示、操作、建模(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式,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明白的和不明白的、会做的和不会做的,稍微系统地和结构化地呈现给同伴、呈现给老师。如果只是举个手、打个卡,很难将不同学生疑难和困惑表达出来。文科应多说多写,理科应多试多体验,尽量让不同的学生把自己面临的新问题的疑难和困惑表达出来。

(三)组织基于思辨的交流、探讨与辩论,突出问题分析的共识

组织高质量智能教学的第三步,就是要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分析问题有两个大的环节。

一是明确主问题,即知道这次学习的东西与过去完全不同,而且知道更重要的是什么。只有抓住主问题,才能确定和设计进一步行动的方案。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同伴交流和师生交流来完成。

二是过滤无关或者非主流问题。由于每个学生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和认知不一样,想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程度要求不同,在集体探究中很难统一行动。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探讨与辩论,尽量去掉无关的、次要的、非主流的小问题,梳理出重要、关键、主流的大问题,先进行解决。接着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行动计划。

(四)展示基于行为的方法、策略与成果,彰显问题解决的成效

组织高质量智能教学的第四步,就是要学生按照预定方案执行行动计划。整个执行过程,应该分四步走。

第一步,个人或者小组分头行动,各自按照计划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任务,获得必需的数据、资料、实物等学习成果。

第二步,小组或集体汇总信息,对照、比较行动方案,继续或者调整行动计划,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集体或者全班展示学习成果。高质量智能学习就是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全体参与者面前。

第四步,老师和同伴一起对照方案和行动计划,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问题解决的成效进行总结、评估,梳理本次学习的重点与关键性成果,找到本次学习的优势和可借鉴的方法、策略等,提出本次学习的不足和可改进的具体措施与方式。

这样,无论是低学段简单、初步尝试性探究,还是高学段深度、综合的深度性探究,都完整地经过了从接触主客观现实(即不会)到形成个体知识(即我会)的转变过程,实现了学习现象真实发生和学习成果主动生成的教学愿景。

猜你喜欢

冲突现实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