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临济宗平阳系在山东的传承发展

2022-03-07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重修禅师

高 强

(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临济宗平阳系是清代在山东地区传承最为久远的佛门派系,自清初顺治至清末光绪时期,虽有兴衰起伏,然灯灯相续,传承不绝。对于该系历史及与世俗社会互动关系,刘慧、周郢、阚文文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笔者拙著《明清济南府佛教研究》,拙文如《祖珍禅师与泰山文化》《〈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等对这一命题也进行了部分前期研究工作。在参考其他学者及笔者前期研究成果,利用各类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对清代平阳系在山东传承发展的脉络进行整体性、全面性梳理探究,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促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天岸本升在鲁传法

本升住持法庆寺,秉持宗风,唱道一方,“为诸学徒针锥拨剔,皆中要。历三载,禅会奔赴,青齐数百年禅道芜落之余,机缘渐成熟矣”。⑤(清)释本升.天岸升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68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本升在青州乃至整个山东地区声名隆盛,与当地宰官杨涵、周亮工、唐梦赉等山左一时名流均有交往,其著作语录由门人汇编为《天岸升禅师语录》一书。本升于康熙四年(1665)南返,于康熙十二年(1673)圆寂。

三、元字辈诸僧

元字辈诸僧都是本升法子,清初青州名士李焕章与平阳一系渊源颇深,熟稔掌故,其在为元中(即灵辔)所作的传记中写道:“岸和尚付法者,古翁、灵壁、中牧、并师(指元中,引者注)而四云”⑥(清)李焕章.织斋文集[M].清康熙刻本.意即本升的付法弟子共四人,分别是古翁(元玉)、灵壁(法名未明确)、中牧(元瑛)、灵辔(元中)。据相关记载,本升法嗣不仅此四人,如《正源略集》中还记载有徐州云龙兴化谷庵朴禅师,亦是本升弟子,李氏之言应指本升留在山东传法的弟子。关于此四人的伦序,元玉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元中生于次年(1629),元玉不仅年长于元中,师门次序也高于后者,元中的作品中皆称元玉为“祖兄”(元玉字祖珍),结合李焕章之言,元玉应是四人中之长兄,其他两人生卒年和师门次序未知。

(一)元玉

元玉,字祖珍,自号古翁,又号死庵,也被称为石堂老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南通崇川县人,俗姓马,遍参尊宿,后归入本升座下。道与本升、本月等师徒入京为顺治帝说法期间,元玉权摄法庆寺事务。其后元玉持衣钵西行,曾在邹平县白云禅寺、沂水县资庆禅寺驻锡,后受僧性喜之请住持泰山普照寺,并立戒坛于於陵大悲庵和淄川县慈寿寺,所在各处振扬宗风,“士大夫问道者接踵焉”。①(清)释元玉.石堂全集[A].禅门逸书(续编第8册)[M].台北:汉声出版社,1987.

元玉是泰山文化史上著名的禅僧,其在阐扬临济宗旨的同时,主张援儒入佛,佛儒合一。元玉还是一位多产的诗僧,其在所住持的普照寺东、凌汉峰下修筑石堂,并在溪流旁遍种菊花,号为“菊圃”,与自己的两位徒弟及当时名士张坦、赵瑗、江天屿、范惟纯、孔贞蠧等人结伴游兴,唱和酬答,号为“石堂八散人”,是泰山历史上一段风流佳话。元玉诗文作品有《石堂集》《石堂近稿》《金台随笔》《菊花百咏》《华严颂》等,其诗文清新自然,禅景交融,令人赏心悦目,获得了广泛赞誉,孔贞蠧称赞“诵其文终卷无烟火食一语,真所谓石肝霞肠,玉骨雪髓,耳纳松风,目饱月华,餐流霓,饮朝露,眠积云,驾轻雾翱翔”,②(清)孔贞蠧.聊园文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初一代诗宗王士祯也说其诗“如获异嗜,如啖瑶柱”。③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玉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十九日圆寂于於陵大悲庵,荼毗后归葬于普照寺内灵塔中。④高 强.祖珍禅师与泰山文化[J].泰山学院学报,2018(04):16-22.

(二)元中

元中,字灵辔,俗姓谢,河间府任丘县人,十九岁投武定州济北寺照庵禅师出家,后至长山九莲庵参礼密庵禅师,参阅《楞严经》“阿难不知心”之处大惑不解,以至寝食俱废。其后闻听木陈道在青州大觉禅院开坛,即往参谒,道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接引其省悟。天岸本升亦以“汝向父母未生前道一句”和“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⑤(清)王士祯.带经堂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相启发,元中有悟后“下语辄契”,成为本升的座下弟子。

本升住持法庆寺期间,元中随侍左右三载,其后在扬州龙津禅院又住三年,复归法庆寺后经书记、西堂而成为首座,成为本升付法印者。康熙四年(1665)本升南下参礼道,灵辔权摄法庆事务。康熙十二年(1673)本升示寂,遗命元中住持法庆寺。灵辔效法南堂元静禅师,与僧众约法三章:“一者吃饭不许咬著一粒米,二者著衣不许挂著一缕丝,三者山门头佛殿里东行西行不许动著脚跟。”⑥(清)王士祯.带经堂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以此来导引弟子在修生生活中体悟禅意,做到无念无住,任运随缘。

元中“名动诸方”,交游亦极广泛,冯浦、高珩、蒲松龄、李焕章、王士祯、张侗、法若真等山左名士皆与其往来密切。同时元中也工诗,有《柳峪集》存世,其好友李焕章评价道:“予年来序辔和尚诗,序风句、奚林、石林、引微、冰观诸禅人诗,每读之,可夺前五子、后七子之席”,⑦鞠明连.五莲名山古文献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其诗文水平可见一斑。元中于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七日圆寂。⑧高 强.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J].蒲松龄研究,2018(01):112-118.

(三)元瑛

元瑛,字笠庵,号中牧,俗姓、乡籍及生卒年不详。元瑛在武定州(今惠民县)肇造三觉禅院。据光绪《惠民县志》所引三觉禅院碑刻,碑阳为元瑛的师门谱系,碑阴为元瑛之像,“丰神俊爽,立松下执笔自题赞语”,后署名为“康熙丙辰清明日,乃陵笠庵元瑛题”。元瑛的自赞语为:“者汉明珠当豆价,项上铁枷何日卸;棣州城畔开禅窝,丧车之后革囊挂;触著无明吼似雷,闲神野鬼都惊怕;不将正眼视诸方,争谤骂呵呵呵罢;扫却从前闲话把,得道逍遥且逍遥,何人来此苍松下。”①(清)沈世铨.光绪惠民县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A].山东府县志辑(第22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字皆行书,秀劲可爱,字里行间也写出了逍遥旷达、心无所执的禅家精神。灵辔的《柳峪集》中有《秋夜寄怀中牧禅师》一诗,其中有“觉未抖擞中宵坐,搔首无言忆友盟。友盟当日未诀别,联榻促膝共击节”②(清)释元中.柳峪集[M].清康熙刻本.等句,其它的相关记载迄今未见。

(四)元衡(存疑)

前文引李焕章之言,道天岸本升付法弟子有四人,其中的灵壁一直未见相关记载。聊城阳谷县海会寺现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所立《创建大殿记略碑》,记述了商民等人募资创建海会寺大殿的经过,落款为“弘法沙门元衡、监院比丘隆宽暨徒传印”③(清)郭福长.创建大殿记略碑[Z].康熙四十八年(1709),该碑立于聊城市阳谷县海会寺.及监工、木匠、泥水匠等人。该寺亦有《皇清圆寂平阳四世上玉下鉴宽禅师碑》,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立碑人为“同门弟成明统法侄佛福、佛林、徒普泰”,④皇清圆寂平阳四世玉鉴宽禅师碑[Z].乾隆十三年(1748),该碑立于聊城市阳谷县海会寺.即玉鉴宽禅师的师弟成明、法侄佛福、佛林和徒弟普泰。另有残碑半碣,可辨识文字有“法侄佛传、佛福、佛琏,□人佛孝、佛祥”。笔者认为,元衡极有可能就是本升的法子灵壁,后者为其字。理由有三:首先,碑文明确记载“玉鉴宽”禅师为平阳四世,其师弟为成明,玉鉴宽可能就是《创建大殿记略碑》中的监院隆宽,字辈为“成”,字玉鉴。元衡为其上辈,隆宽和成明的下辈佛传、佛福、佛林等人皆为“佛”字辈,完全契合平阳系“道本元成佛祖先”的字辈,至少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海会寺属平阳系的子孙庙无疑。其次,灵壁既出自平阳系名门,参照其师兄弟元玉、元中和元瑛,皆是在出师之后分散山东各地,住持一方大刹,元玉住泰山普照寺,元中住青州法庆寺,元瑛开创无棣三觉禅院,法庆寺是清代山东四大名寺之一,普照寺亦是千年古刹,作为同门的灵壁不大可能寂寂无闻,极大概率也会像其师兄弟一样在某一重要寺院住持。阳谷海会寺位于当时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东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康熙时经过整修扩展,“规模宏大,金碧峥嵘”,成为运河沿岸一方大刹,灵壁在此住持与其出身和师兄弟所在之寺院是颇为相配的。至于在《创建大殿记略碑》中称“元衡”而非“灵壁”或“壁公”亦或“灵壁衡公”,概因此碑为灵壁所亲立,故而包括自身在内仅称法名,以示谦逊。灵壁应有墓塔,但目前尚未找到,有待来日发现。再次,据碑文记载,元衡康熙四十八年(1709)尚在世,结合其同门元玉(康熙三十四年圆寂,世寿67)、元中(康熙三十年圆寂,世寿62),灵壁若年齿较幼,且长寿,康熙四十八年在世也非不可能之事。不过,此皆为推论,决定性证据有待来日发现。

四、成字辈诸僧

奚林亦是著名诗僧,著有《登岱草》《奚公语录》,《五莲山志》收其《卧象山与石民先生分赋》十一首,如《复有台》:“归来自远山,历历烟霞在。最爱夕阳残,牧笛横牛背。”《花叟》:“空谷无人迹,尚有爱花翁。东风乘薄醉,出没胭脂红”。①鞠明连.五莲名山古文献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写景状物,禅意交融,可见其诗文功夫。奚林在碑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曾藏有魏碑名帖《张黑女墓志》,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题所藏黑女志》绝句中说:“谁解奚林文字禅,鲁珍题罢复云泉;空山佛屋谈碑处,方外风流二百年。”②夏敬观.学山诗话[A].民国诗话从编(第3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奚林也曾藏宋拓本《乙瑛》碑,此拓本后为所得,翁同騄在《瓶庐诗钞题乙瑛碑》诗中说:“奚公石墨填禅窟,媛叟重将真面开;会见荡阴君表颂,走将竹影研斋来。”③夏敬观.学山诗话[A].民国诗话从编(第3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奚林还曾藏有《曹全》《张迁》等著名碑帖。④高 强.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J].蒲松龄研究,2018(01):112-118.

(二)成楚

成楚,号荆庵,字硕林,俗姓寇,新城县(桓台)人,亦受法于元中,先后在长清荣寿寺和灵岩寺驻锡,后住持法庆寺,“缁素云流,百废俱举”。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对其有过记载,并记录了其代表性诗句。成楚曾奉敕撰《续五灯会元》,收录天下高僧语录。马大相《灵岩志》载其《住灵岩呈王旦明护法》诗一首:“迹托灵岩下,闲情与石论。何年名胜地?今日泛常村。佛殿残云护,僧寮碧草屯。敢期苏子带,万古镇山门。”⑤(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

(三)成行

成行,法庆寺僧,俗姓、乡籍与字号不详,据赵执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撰《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和光绪《益都县图志》,成行的最大功绩是舍身募化,重修青州万年桥。万年桥是青州南阳河上之桥,康熙二十五年(1686)圮于洪水。成行于是“肉香燃指,泪血告佛,不坐不卧”,并发下誓言“桥不成,吾以身殉”,“于是阎浮大众,感悟赞叹,布金施粟,积微成钜”,⑥(清)张承燮.益都县图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A].山东府县志辑(第33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舍身募化,苦行数载,(桥)始得告成”。⑦(清)赵执信.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Z].康熙三十二年(1693),该碑现立于青州市博物馆.可见,成行是一名心怀慈悲利世之心且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僧人。成行的法系传承目前无确证,既为法庆寺僧,其为元中法嗣的可能性大。

据相关记载,成字辈还有上文提及的海会寺成宽、成明,普照寺元玉法嗣成树,法庆寺成钦、成脉等人,仅知其名,目前皆无详细资料可考。

五、后辈诸僧

(一)佛字辈

佛字辈上文曾提到海会寺佛传、佛福、佛林等人,不过仅有名字存世,其它情况不详。该字辈目前有据可征的有佛鲁、懿上人、佛迁及俗门弟子张坦。

懿上人,据临朐县悬泉寺乾隆二年(1736)所立《重修悬泉寺告成文》,懿上人为“法庆禅林之戒子也”,“从其师窥上人建洋水万年桥”,⑨(清)陈豫朋,等.重修悬泉寺告成文碑[Z].乾隆二年(1736),该碑立于潍坊市临朐县悬泉寺.结合前文所述成行募修青州万年桥的事迹,此处的窥上人应该就是成行。懿上人为成行之徒,之后托钵南行,在海州(今连云港)观音堂等地驻锡,“所至之处,焕然维新”。懿上人因思念故乡,于是“先构佛殿,次立宝阁,复建韦陀室,又起僧房二十余间”,①(清)陈豫朋,等.重修悬泉寺告成文碑[Z].乾隆二年(1736),该碑立于潍坊市临朐县悬泉寺.始建悬泉寺。该碑的建立人为“临济正派、法庆寺戒子佛迁”,亦是法庆一系,根据碑文文意,佛迁和懿上人应非一人,其生平事迹目前无考。

佛字辈目前可考的还有普照寺元玉的俗门法孙,即“石堂八散人”之一的张坦,法名佛起。元玉圆寂后,主持为其建塔立铭的即是张坦,其母刘氏,是元玉俗门女弟子,法名成瑛(见《祖珍和尚塔铭》碑末题名)。张坦,字方平,号一庵,泰安人,著有《南华集评》《葵菽堂集》《兰陔集》《野梅吟》《东游记略》等。

(二)祖字辈

祖字辈目前见于记载者有祖心和瑞庵。祖心资料出于济南长清衔草寺《圆寂上莲下光悟公和尚之塔铭》,该墓塔立于道光十六年(1836),其铭记载莲光禅师“泰安普照寺祖心和尚之次徒也”。②圆寂上莲下光悟公和尚之塔铭[Z].道光十六年(1836),该碑立于济南长清人头山谷衔草寺.另据该寺道光十九年(1839)所立《衔草寺建修佛殿碑记》可知,莲光禅师圆寂时已八十余岁,祖心既为其师,其活动时间大致应在乾隆至嘉庆时期,祖心生平事迹目前无考。

瑞庵,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庆二十二年(1817)和光绪六年(1880)所立三方重修普照寺碑记,元玉数传之后,普照寺逐步衰败,“门下僧不克嗣厥业”,③(清)蒋大庆.重修普照寺碑记[Z].嘉庆二十二年(1817),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沧桑顿易,颓垣败瓦,成废刹焉”。④(清)梅启熙.重修普照寺碑记[Z].光绪六年(1880),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幸而有瑞庵禅师自山口镇还住普照,“不忍寺之沦没,募化重修”,⑤(清)梅启熙.重修普照寺碑记[Z].光绪六年(1880),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并得到了时任泰安知府朱孝纯等人的大力支持,“寺中但有损坏即捐修”。⑥(清)赵 浣.普照寺重修碑[Z].乾隆四十三年(1778),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瑞庵重修普照寺之事业未竟,其徒盛光继之,经营不辍,“沿及祥如、毓梅、杲伦诸和尚踵而成之”。⑦(清)梅启熙.重修普照寺碑记[Z].光绪六年(1880),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所立《普照寺香火田记碑》,祥如即明,其与毓梅、杲伦迭次为师徒关系,以此类推,盛光、瑞庵应分别为先、祖字辈。瑞庵的另一作为是与本地士人蒋大庆从普照寺的颓垣榛莽中搜到元玉《石堂集》印板,并购得《石堂近稿》和《金台随笔》,使得因寺院衰败而散佚的元玉著作又得以完聚。瑞庵的法名不详,据乾隆碑推断,其活动时间应该在乾隆中前期。

(三)先字辈

先字辈目前有事迹可考的为上文所述之莲光和盛光。莲光禅师,法名先悟,莲光为其字。其性喜佛,中年入泰山普照寺,拜祖心和尚为师。先悟“超然世外,身入法门而心存济物”,⑧(清)王 澡.衔草寺修建佛殿碑记[Z].道光十九年(1839),该碑立于济南长清人头山谷衔草寺.曾发愿重修张夏镇北之南普济桥,两年竣工。后又募资修北普济桥,因工程浩大,未能竣工。嘉庆二十二年(1817)受请住持衔草寺,“既居寺中,振作一新,修禅堂客舍,辟田数十亩,栽树数百株,渐次整理已蔚然可观”,⑨圆寂上莲下光悟公和尚之塔铭[Z].道光十六年(1836),该碑立于济南长清人头山谷衔草寺.使得该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盛光,应为先字辈,其法名不详,据嘉庆二十二年(1817)蒋大庆《重修普照寺记碑》,盛光继承其师瑞庵遗志,为募化重修寺院而走遍城乡,其后得到时任泰安知府金蓕、参将寅宾及知县蒋因培的资助,“建正殿、西廊山门”。其后盛光“意更锐,经理日勤,修植树木遍山薮”,在此辛苦主持下,普照寺附近林木郁葱,“非复从前作童山比矣”。⑩(清)蒋大庆.重修普照寺碑记[Z].嘉庆二十二年(1817),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盛光亦建钟鼓楼各一座,又修葺旧书社,“以待来学”。可见盛光禅师对普照寺的修葺重构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明、如字辈

如字辈中较知名者为毓梅和毓梁(毓应为“如”字之别写)。毓梅别号华峰上人,除续力师祖,建构修葺普照寺外,对岱阴谷山玉泉寺亦贡献甚巨。谷山寺为岱阴名刹,据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清代毓梅曾四修该寺,据该寺《华峰上人重修谷山寺记碑》,前三次分别发生于道光癸卯(1843)、同治丁卯(1867)和光绪己卯(1879),不过第二年(1880)不幸遭遇火灾。其后,毓梅带领杲伦等众徒,“托钵乡村,广募善缘”,于是“仁人义士踊跃乐输”,数月间便募集到了足够的施工经费。继而“除灰烬,拨瓦砾,直绳缩版,架梁构椽”,其后“装金碧,涂丹閕,绘巧墁”。①(清)贾鹤斋.华峰上人重修谷山寺记碑[Z].光绪十二年(1886),该碑立于岱阴玉泉寺.工程从光绪甲申(1884)六月持续到第二年十一月,竣工后使得寺院“五彩章施而有耀”。

毓梁,为衔草寺先悟之法孙,道光七年(1827)其北上入京,受戒于法源寺,戒毕后受命监理法源寺下院观音院。毓梁不忘祖寺,于是继其师祖先悟之志,于道光十七年(1837)助资修建衔草寺大殿,鸠工庀材,历三月余而工成,“树木业秀,庙宇换新”。②(清)王 澡.衔草寺修建佛殿碑记[Z].道光十九年(1839),该碑立于济南长清人头山谷衔草寺.

如字辈名见于碑志者还有毓庆、毓栋、毓承,行止皆不详。

(五)杲字辈

杲字辈有事迹可考者为杲伦,字理修,毓梅之法子。杲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继续营建修葺普照寺,今日普照寺的格局即是在毓梅、杲伦师徒时期最后形成,“其制也,后建佛阁两重,供奉如来法相。方亭中耸,更因山势为阶级。转折而前则大雄殿,东西两庑,参天古木,护法当央,钟鼓之楼分列左右,而山门辟焉。殿之西侧为闲圃,东为僧院,为香积厨。阁之东侧为别囿,置禅舍十余椽,中有藏花之坞,西为客堂”,③(清)梅启熙.重修普照寺碑记[Z].光绪六年(1880),该碑立于泰山普照寺.规制严整齐备,环境幽雅,成为岱下一方胜境。

杲伦的另一贡献是重新刊刻元玉著作。元玉之《石堂全集》《石堂近稿》和《金台随笔》始刊刻于康熙时期,道光年间知县徐宗干又重新编次刊行,光绪七年(1881)杲伦主持重新刊刻,在道光版之基础上加上普照禅林图及其本人和邑庠生朱卿云所作题记。杲伦在题记中写道:“特恐后之人不知护惜,或至伤我薪木,污乃净土。讵不以负师祖者,负山灵耶!爰延画师,缩写一图附入集中,庶后之批阅遗文,周览胜概而永保无替。”④(清)释元玉.石堂全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杲字辈在普照寺者还有杲正、杲普、杲臣、杲松、杲昆、杲志等人,阳谷海会寺有杲训,生平事迹目前皆无考。

(六)杲字辈之后

据光绪《重修普照寺记碑》《普照寺香火田记碑》《华峰上人重修谷山寺记碑》等碑记,光绪时期普照寺一系已有日(碑记均为“义”)、丽、中等辈传人。日(义)字辈有义磊、义柱、义存、义连、义岫、义澄、义清等;丽字辈有丽潭、丽磬、丽法;中字辈有中孚。义柱尝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谷峙,其余诸僧皆仅知其名,行迹不详。

光绪后期至清亡及以后的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普照、法庆、海会诸寺僧人流散,衰微颓落,平阳系在山东传承的历史宣告终结。

清代平阳系在鲁主要谱系图如下:

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临济宗平阳系在山东的传承发展的鼎盛期在顺治-康熙时期,在这一时期,平阳系法庆、普照、海会、三觉诸寺并兴,本升、元玉、元中、元瑛、元衡(存疑)及、成楚等名僧辈出,驻锡一方,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及各种记载。延至乾隆、嘉庆时期,除泰山普照寺一脉外,其余各寺法脉率皆衰微不振。乾嘉之后普照寺一脉成为平阳系在鲁最主要传承者,也已无复顺治、康熙时之盛。其次,囿于目前已有实物和文献资料,上文所述各僧世系有明显缺失,只能有待来日更多资料的发现以补此阙。复次,平阳系作为清代在鲁传承最为久远,圣眷隆重且显赫一时的佛门派系,与世俗社会产生了密切关系,对该系历史的钩沉探究,对于丰富山东区域史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重修禅师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心情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