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史料教学
——新文化运动教学中的史料运用思考
2022-03-07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徐靖涛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 徐靖涛
历史教学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一个历史现象。但事实上,有些教师的课都是由史料堆砌而成。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贵精不贵多、在质不在量。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取隐藏信息。
著名画家沈嘉蔚创作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里,辜鸿铭那头戴瓜帽、脑后留辫、身穿马褂的形象与其他人物格格不入。笔者仔细观摩这幅画作,发现了许多被我们忽略的信息:这些人物手里拿着的书刊!经过整理,笔者将新发现的信息用在教学上。
展示油画《宽容》
师:这幅油画大家都很熟悉,原名叫《宽容》,大家觉得沈嘉蔚先生为何以此为名?
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他们的讨论还是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就服饰的不同展开讨论。
师(在学生讨论后追问):服饰的不同可以直观反映人物的不同思想阵营。但是如果仅仅靠服饰的不同,就可以解释“宽容”了吗?
学生点头赞同,笔者继续引导。
师:那我们看看,除了人物和服饰外,这幅油画里面还有什么信息可以用来解释“宽容”?
学生此时终于把目光转向人物手里拿着的东西——陈独秀手里的《新青年》、刘师培手里的《国故》、胡适手里的一封电报以及鲁迅手中的北大校徽。
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人物手中的东西。
师:作为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杰出作品,这幅油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陈独秀先生手里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主要宣传科学与民主。那么,沈嘉蔚先生让胡适先生拿着这封电报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会不会和他提倡的白话文有关?
师:大家觉得和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师: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是学生想到的最少的文字,而胡适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师:“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但是白话文又比文言文更容易理解,所以胡适先生大力提倡白话文运动。
师:那么刘师培手拿《国故》又是什么意义呢?
生:画家让刘师培手持《国故》,是否暗示着他是主张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蔡元培当校长时期的北大,“兼容并包”。此现象被人们戏称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家沈嘉蔚先生通过鲁迅先生手持北大校徽,众学者各持自己的主张围绕在蔡元培先生周围来展现那个时候思想自由的北大、兼容并包的北大。
你们看,一幅常用的图片里,还隐藏着许多不曾发现的信息。
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青年杂志》中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熟悉的陌生人”——杂志中刊出的相关文章。笔者查阅相关文章发现,对“新文化运动的绝对化倾向”这一问题的认识在学界仍存歧见。笔者本着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尝试将史学新动向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细读深究一些常见史料,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