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幼儿园教师融合素养探究与培养路径
——以T市为例

2022-03-07熊瑛

幸福家庭 2022年14期
关键词:幼儿园融合儿童

■文/熊瑛

融合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体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赋能的高阶理念。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在西部地区还未真正有效实施,而师资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从四个维度对西部地区T市幼儿园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T市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教师开展融合教育能力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一、相关背景

(一)我国政策法规对融合教育的要求

“随班就读”概念首次出现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6年)中,是融合教育在我国实施的最初方式。《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推动了融合教育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并要求“财政经费要倾斜支持接收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

(二)特殊儿童家庭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家庭发展观出发,大量数据表明,在学前阶段接受教育补偿的儿童,康复成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社会经济发展观出发,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补偿,可以减少未来社会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提升社会稳定性,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师资素养是融合教育实施质量的保障

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有利于融合教育政策的执行,研究表明,普通学校教职工对接纳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持有的消极态度是阻碍融合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也是影响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探究方法

(一)文献法

笔者通过关键词精准查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领域权威人士发表的论文及专著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本文中学前教育融合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1.专业态度指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即认同感;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与行为,即公平公正与关心爱心。专业态度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前提。

2.专业知识指在融合教育领域中较为固定的系统性知识,即在融合教育中教师需掌握的特殊儿童成长、保育和通识性知识等。专业知识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3.专业技能指教师除了具备普通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的激励与评价等标准技能外,还应具备延伸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能力。

4.获取支持的能力指融合教育推行中教师需具备的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的能力。

(二)问卷法

笔者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文献资料,参考周念丽教授翻译的《教育者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调查问卷》,并结合T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编,形成《T市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27份,问卷的信度为0.886;KMO值为0.940>0.6,信度、效度都达标。

(三)访谈法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信息,从目前有特殊需求儿童就读的幼儿园随机抽取访谈者,进一步获得被调查者对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看法、对特殊需要儿童持有的态度及其深层原因,从而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研究现状与发现

(一)融合教育专业意识仍比较薄弱

对于融合教育的概念,调查发现,仅有10%的受访者所在幼儿园有特殊需要儿童就读。虽然大部分教师表示支持融合教育的发展,意识到融合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普通幼儿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但仍有部分教师甚至园长对融合教育持不支持态度,尤其是未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的教师直接表达了不愿意接纳融合教育的态度。

公立幼儿园M园长表示,有些园长急于做业绩,认为接纳特殊需要儿童会阻碍幼儿园快速发展。私立幼儿园X园长也提到有些教师并不是不支持融合教育,而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X园长分享因为接纳过一名轻度精神分裂的幼儿,导致家长纷纷要求转班甚至转园的经历,原因是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存在误区。

(二)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仍较为匮乏

仅有11%的受访者回复“所授班级有特殊需要儿童”,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仅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正确辨别特殊需要儿童。几乎没有人可以对特殊需求儿童的类别有较完整的了解。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表示在职前培养中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职后培训也仅限于一些政策和其他的非专业知识训练,从而导致对胜任融合教育缺乏信心。

问卷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教师的性别、教龄、年龄、专业、学历、职位等与是否接纳融合教育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融合教育在西部地区T市职前专业学习与职后专业培训中并未引起重视。

(三)融合教育的实践经历和能力仍然缺乏

据调查显示,16%的教师不愿意接受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其中“不能接受的理由”按照被调查者的排序权重,依次为“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担心无法兼顾普通幼儿”“缺乏特殊教育设备”“担心普通幼儿家长反对”“担心幼儿的障碍程度太重”。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担心给工作带来挫败感,而从主观上做出排斥的判断。

民办幼儿园Y老师所带的班级有一名幼儿,从入园时生活无法自理,到两年后毕业时能够自行解决小便,并能融入本班普通幼儿,愿意帮助老师完成一些任务,无论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情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学者表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的普通幼儿,成年后更容易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产生尊重和理解,性格也更宽容。

(四)融合教育的获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教师开展融合教育获取支持主要来自园方、家长、社区和政府等方面,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获取支持的能力与力度亟需提升。

1.园方。教师普遍认为师资团队缺乏专业性和专业教师的引领,园所推行融合教育的教学设备与环境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由于目前学前教育整体仍处于资源相对匮乏阶段,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班级人数过多,从而导致融合教育推行难。

2.家长。家长对幼教工作的支持,除了情感支持外,还应具有充分和正确参与的意识。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家长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接受学前教育而不遗余力,但更多的家长由于担心孩子被耻笑和排斥,而主动放弃孩子正当的学前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普通儿童的家长除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儿童无意伤害外,还担忧他们会模仿学习一些不好的行为。

3.社区。随着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普及,社会民众对残疾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见源自不了解特殊儿童和融合教育相关知识。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接触过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民众对教师的支持会更大一些。

4.政府。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三个位阶较低的与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法规,其他有关的法律条文散见于《宪法》《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文本中,且以上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权利与义务。

四、培养路径

(一)完善教师融合素养政策法规

第一,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正在完善。通过整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融合素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融合教师专业素养标准,从而为融合教育的合格师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制定学前融合教育示范园政策。通过仿照省级、市级示范园评估,以学前融合教育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并为其提供教学或管理上的指导,从而切实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大地方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力度

融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融合教师的奖励和补贴方法,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融合教师进行优先考虑。

(三)加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

第一,教育部门要加强融合教育的职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对融合教育的课程学习,在学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适当地增加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在面试中加入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考核。第二,教育部门要逐步建立职后教师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要覆盖融合教育的内涵、目的和实施策略等。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学术会议、讲座等,也可以组织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或具有典型案例的融合班级参观访问,交流学习融合教育的经验。

(四)建设并运行专业支持团队

专业人员实践指导是推动融合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教育部门应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实践指导,园方应当配备融合教育的专业师资团队。专业支持团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各类资源为幼儿提供各类支持服务,支持团队的教师也可以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角色,选择流动服务或定点为某幼儿园服务。

(五)营造园内外融合教育环境

通过对教师实施融合教育来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园所-家长-教师联动,形成心理、环境与物质等方面的包容性园内外融合教育环境。

首先,社区要提供舆论和资源的支持。正面的舆论导向是社区为融合教育提供教育和服务的关键因素,社区参与支持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接纳和关心特殊儿童的舆论氛围。

其次,进行广泛的家校合作获得家长的支持。其目的就是真诚交流,使特殊幼儿受益,也使普通幼儿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可以通过转变家长观念、引导家长参与融合教育技能培训来实现。

最后,获得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幼儿园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园内氛围并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在学前融合过程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幼儿园融合儿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