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下开展美术学科活动的途径
2022-03-07陈欢
■文/陈欢
项目化教学指的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项目化教学设计美术学科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美术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空间整合、主题整合、资源整合的方法,优化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共享成果,积极展开自主建构。在设计活动方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各种项目活动,让美术学习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学习效果。
一、基于项目化教学,优化活动内容
(一)空间整合,延伸活动场所
项目化学习是指基于具体任务情境的整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运用,因此,教师要基于整体设计活动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特点,适当延伸活动场所,让学生能同时感受大自然和现代都市的魅力,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
例如,结合“美丽的田园”这个主题,教师设计了“城市乡村大不同”主题活动。在项目一中,学生先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交流讨论一番,看看其特点是什么;在项目二中,学生走入乡村,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田园四季的景色,思考该如何用美术的方式呈现田园风光;在项目三中,学生自主创作,呈现田园之美,并思考怎样才能将城市的繁华景象和乡村的自然气息整合在一起,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通过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空间的整合中,学生突破了教室的界限,更好地了解了外部世界。他们既能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又能体会到大都市的繁华,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感悟。
(二)主题整合,设计活动任务
项目化学习的整合性还体现在主题整合方面,教师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深度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活动能力。
教师可以将《美丽的田园》《有趣的动物》《我喜爱的植物》《画水果》《捏蔬果》等课文结合在一起,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在项目一中,学生可以去乡村寻找在城市中很少见到的动植物,体会它们的生命力。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活力,体会生命的意义。在项目二中,学生可以自主创作,结合绘画、泥塑等方式展现美好的乡村生活。教师可以将科学教育融入其中,适当给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将公德教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在完成泥塑活动后,学会清理现场,保护环境。
除了将课本中的不同主题整合在一起,教师还可以考虑将生命教育、公德教育、科学教育、自我教育等其他主题的教育内容和美术项目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
(三)资源整合,开阔活动视界
资源整合是项目化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采用多元整合的方式,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沟通,让学生的活动视界得以开阔。此外,教师还要利用网络给学生构筑线上、线下多元化互动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整合资源,以增强活动效果。
例如,在学习《漂亮的染纸》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看看家长或社区中是否有从事民间扎染工艺行业的人员,或者是否有人了解相关的知识。如果有的话,则设计项目一,邀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民间扎染工艺,让学生感受扎染的魅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则可以把项目一改成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和扎染有关的视频、文字资料,了解其相关知识。在项目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染纸活动,增强他们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
很多学生对于大千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多,采用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二、自主建构,创新活动模式
(一)着眼过程细节,发现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让他们在创新的活动模式中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主动参与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尝试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例如,在一次绘画中,有学生表示自己弄丢了画笔,来不及购买新的。针对此问题,教师设计了“自制小画笔”项目活动,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在项目一中,学生要互动讨论,说说画笔的特点,他们可以拆开坏掉的画笔,观察画笔的内部结构。在项目二中,学生要合作讨论制作画笔的具体步骤。他们认为,首先要选择棉花、木棍、绳子等材料,然后将棉花做成笔头固定在木棍上,最后用绳子将其捆绑固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笔头很容易从木棍上脱落下来,绳子材质不合适、不方便捆绑,制作好的画笔手感不舒服,等等。他们要合作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设计相关的活动项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二)加强合作探究,制定方案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家乡的老玩具”主题探索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设计合作主题,制定方案。在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商讨,确定了具体的方案。在项目一中,学生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去家乡采风,寻找街头巷尾有趣的玩具,询问家中老人,看看他们是否了解一些传统玩具的制作方法。另一部分学生上网搜索,看看能否找到和老玩具有关的信息。在项目二中,他们分组合作,选择一种最有趣的玩具自主制作,并和其他小组交换玩具,一起玩耍,丰富课余生活。如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爷爷擅长制作风筝,家中也收藏了一些风筝图样,于是就去请教爷爷,学习风筝的制作工艺,并和同伴一起放风筝,感受放风筝的趣味。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互动,学会自主分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渐渐地,他们就会发现,只要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与团队形成良好的配合,就能共同增强项目活动的效果,快速地解决问题。
(三)构建交流平台,共享成果
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像艺术家、设计师一样去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设置主题、鉴赏探究、学习技法、构思创作的过程。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要给他们构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享合作成果。
例如,在“我的家”主题活动中,有两个不同的活动项目。项目一要求学生去同伴的家中采访,看看不同学生的家庭具有什么特点,如家具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在项目二中,学生要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自主创作,绘制各种家具,并涂抹上漂亮的颜色,然后交流分享。在互动分享中,学生要根据构图新颖、色彩鲜艳、还原度高、乡土气息浓等评价标准,给同伴的作品打分。
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析,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题要求,这样才能提升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聚焦学科课型,探索活动方式
(一)“造型·表现”,创设个性表演
表演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特定情境中的具体角色,是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学习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造型·表现”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做造型的乐趣。教师要聚焦这种课程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表演活动,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围绕“环境美容师”这个主题,师生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项目一要求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清洁工人的怀念》,并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内容和生活状态。在项目二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清洁工人的生活瞬间,并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姿势定格拍照,记录下这个瞬间。在项目三中,学生要结合拍摄的照片,回忆生活中真实的场景,画出清洁工人清扫路面的场景。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各种角色的特点,并获得真实的体验,将独特的想法融入“造型·表现”类的活动中。
(二)“设计·应用”,融入传统节日
“设计·应用”类课程的特点是通过平面设计、手工制作等方法,运用美术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融入美术课程中,创设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
将“做彩灯”和元宵节结合在一起,设计项目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在元宵节,不少地区都有挂彩灯的习惯,利用这一点,教师设计了两个项目。项目一要求学生自主搜查找料,了解制作彩灯的具体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访一下乡村中会制作彩灯的手艺人,向他们请教制作彩灯的技巧。在项目二中,学生要整合收集到的资料自主制作彩灯。在元宵节期间,他们将自己制作的彩灯挂在门外,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在参与“设计·应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民风民俗。
(三)“欣赏·评述”,撰写心得体会
“欣赏·评述”类课程的特点是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特点,并在欣赏的基础上撰写心得体会。由于部分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赏析素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写出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学习“夜空”时,教师设计了赏析类课程,项目一要求学生欣赏凡高的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在互动交流中说出自己对此作品的感受。在项目二中,学生要先自主创作《夜空》,画出城市和乡村的夜空的不同之处。接着,教师再开展交流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最后,他们要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写下来,并在班上展示。如有学生写道:“城市的夜空大多数时候都是黑色的,建筑物上的灯光很耀眼,星星的光被掩盖住了。乡村的夜里灯光比较少,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天上的星星。在画画的时候,我也着重画出了这一点。我觉得,自然界的星光好美啊,一闪一闪的,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引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提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互相学习,这样能让他们博采众长,加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项目化教学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基于其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主题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展现他们的个性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