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022-03-07马培花
■文/马培花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幼儿创造的源泉,是3~6岁儿童成长的动力。教师应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利用泥塑活动丰富幼儿园教育,引发幼儿对美的创新思考与创意表达,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想象力得到发展。本文从把握幼儿特点、开展泥塑活动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把握幼儿特点,探寻泥塑活动要素
(一)观察·想象之源
观察是想象之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观察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幼儿对泥塑的想象与创造,也以观察为源泉。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优秀泥塑作品,了解泥塑相关优秀民间艺术等,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想象·创造之基
想象是幼儿进行创造的基石,是“生活观察”与“泥塑创造”的中介。在幼儿结束观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自由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使其泥塑作品充满童趣。教师应先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再组织他们进行创造活动。
(三)动手·创造之源
动手创造是幼儿参与泥塑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尊重幼儿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创造。在开展幼儿园泥塑活动时,教师应形成“放手”意识,以示范泥塑基本技能、保障幼儿动手操作安全为前提,让幼儿进行独立、自主的创造。
(四)表达·想象之本
泥塑作品的创造,是幼儿展示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幼儿的观点表达,也是展示他们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立足泥塑活动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说明他们创造泥塑作品的想法和思路,如“一开始,我是……想的”“后来,我想到了……”“我创造这个泥塑,是因为我想……”等。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泥塑作品的创造过程创编故事。根据幼儿的表达,教师可对幼儿作出客观评价,向幼儿分享新的想象思路,使其进一步发散想象思维。
二、开展泥塑活动,丰富幼儿想象经验
(一)创设多元环境:进行审美观察,汲取想象养分
《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6岁幼儿的年龄小,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相对零散和有限的。基于此,教师应创设多元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审美观察,通过泥塑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对生活的直接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特点,增加他们对生活中各种各样泥塑对象的认识,使其在想象的基础上,更好地将事物形态与特点展示在泥塑作品中。例如,在“百变家具”泥塑活动中,笔者选择生活中的多类型家具为幼儿的观察对象,如餐桌、餐椅、衣柜、沙发、鞋柜等。首先,笔者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各类家具的主要特点,让他们总结泥塑对象的特质。接着,笔者询问幼儿:“小朋友们,我们幼儿园里都有哪些家具呀,它们和你们家里的家具一样吗?如果根据幼儿园里的这些家具尝试完成一个泥塑,你们有哪些创意呢?”在笔者的指导下,幼儿对这些家具进行集中观察,他们发现“餐桌、餐椅都有四条腿”“沙发都有靠背”“鞋柜都有大小不一的格子”等。最后,幼儿提出“可以让餐桌、餐椅的四条腿有不同的形状”“可以让沙发的靠背有不一样的图案”等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结合家具外形特征、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展现了他们的创意思维。
2.多媒体的有效融入。如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泥塑对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为幼儿的观察过程增添新意,扩大其观察范围,点燃他们的创造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我捏小兔子,他捏小乌龟”泥塑活动中,笔者选择了多媒体教室为活动地点,以期培养幼儿创造“小乌龟”“小兔子”泥塑作品的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在活动过程中,笔者首先为幼儿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他们纷纷对小乌龟、小兔子的形象产生了好奇。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不同版本的“龟兔赛跑”动画,创设生动的观察环境,引发幼儿对不同动画中小乌龟、小兔子特点的观察。最后,笔者组织幼儿根据动画展示的小乌龟、小兔子形象,通过泥塑创造自己心目中的小乌龟和小兔子,还原“龟兔赛跑”故事。
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充分弥补了幼儿认知的不足,使活动氛围更加轻松,让幼儿对“小乌龟”“小兔子”形成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想象开辟了新的思路。幼儿可模仿动画片中的形象,适当添加创造性的要素,比如“让小兔子的尾巴翘起来,表示小兔子奔跑的模样”“让小兔子的肚皮翻过来,表示睡着了的小兔子”“让小乌龟也翻过来,它在赛跑的时候摔跤了”等。
(二)投放丰富材料:支持幼儿创造,激活个性想象
幼儿园泥塑活动材料的丰富程度,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具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在泥塑活动中投放丰富材料,包括常用的原材料与创新多样的辅助材料。
1.常用的原材料。纸黏土、超轻黏土、橡皮泥、陶泥,是幼儿园泥塑活动中四种常用的原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需求。按照《指南》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调整泥塑原材料的投放方式。例如,在幼儿园中班“愤怒的小鸟”泥塑活动中,笔者先投放了橡皮泥,再投放了超轻黏土。当幼儿发现橡皮泥圆球包不紧、无法做成圆滚滚的身体时,他们尝试使用超轻黏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泥塑小鸟。
2.创新多样的辅助材料。辅助材料是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材料,能够使幼儿获得独特的创造经验和想象感悟。因此,教师应根据泥塑活动特点,渗透创新思维,适当投放多样的辅助材料。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多彩的鱼”泥塑活动中,笔者在投放原材料的基础上,投放了树叶、羽毛、亮片、沙粒、彩珠、彩纸等辅助材料。基于材料的丰富启示,幼儿一边选择材料,一边对“鱼的花纹可以是怎样的”“可以用什么装饰鱼”展开思考,进一步发展了想象力。
(三)挖掘幼儿潜力:引导个性表现,想象生根发芽
幼儿园泥塑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为幼儿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比如,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载体,将泥塑活动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想象力。
1.以兴趣为起点,掌握泥塑技能。以小班幼儿为例,笔者发现他们普遍对“团”的泥塑技能感兴趣,当其拿到泥塑材料后,他们通常会先做出“团”的动作。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团团圆圆过元宵”泥塑活动,组织幼儿运用“团”的泥塑技能创造元宵,鼓励他们团出不同大小、颜色和“馅料”的元宵。有的幼儿在超轻黏土中加入闪粉,团成表皮闪闪的元宵;有的幼儿在陶泥中包上彩珠,团成馅料丰富的元宵;有的幼儿把橡皮泥团成圆球之后,用亮片粘上眼睛和嘴巴,团成会笑的元宵。在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同时,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习得了泥塑技能,为其后续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以游戏为载体,展示泥塑形象。《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为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设计新颖的泥塑游戏,以游戏为载体,组织幼儿进行自由的泥塑活动。例如,在“熊猫的聚会:冰墩墩回家了”泥塑游戏中,笔者利用幼儿喜爱的“冰墩墩”冬奥会吉祥物形象设计游戏,鼓励幼儿捏出不同动作、形态的大熊猫。有的幼儿为冰墩墩穿上了新衣服;有的幼儿用圆球做大熊猫的脑袋,用椭圆和迷你椭圆做大熊猫的身体和四肢;有的幼儿将大熊猫的腿捏成了两个小圆柱,两个小短腿儿让它看起来憨态可掬;还有的幼儿跑到室外捡来了一根小树枝,让大熊猫在怀里抱着一根竹子。每一名幼儿创造的大熊猫形象都活灵活现,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以交流为支架,讨论泥塑创意。在泥塑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交流为引,设计创意主题,开展泥塑活动,激发幼儿想象力。例如,在“恐龙世界”创意主题泥塑活动中,笔者先引导幼儿阅读以“恐龙”为主题的绘本,随后提出以下交流话题:“小朋友们,恐龙的身体、四肢和头可以变吗?恐龙每天都会做什么呀?恐龙会穿衣服、戴帽子吗?你想和恐龙有什么故事呀?”幼儿围绕话题积极展开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让恐龙把嘴张得大大的”“恐龙戴上了花环帽子”“我会和恐龙一起吃饭”等。幼儿的想象大胆有趣,他们创造的泥塑作品也更加新颖独特、充满个性。
(四)灵活展示评价:鼓励独特表达,欣赏拓展想象
在泥塑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可展示幼儿的泥塑作品,引导他们欣赏、探讨同伴的作品。教师可通过幼儿的作品表现,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例如,在“恐龙世界”创意主题泥塑活动中,首先,笔者让幼儿运用“我看到了……”“我猜他是……”等句式,表达对同伴作品的看法。接着,笔者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最后,笔者通过“你这样想很棒!”“你的想象力真不错!”等话对幼儿的泥塑作品与想象力作出客观、积极的评价。在泥塑活动中,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获得来自教师的鼓励,能够促使幼儿进一步发展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
总之,泥塑活动有益于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协调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把握3~6岁幼儿的兴趣特点,创设适宜的泥塑活动环境,投放适宜的泥塑活动材料,进行灵活的泥塑活动评价,最大程度地挖掘幼儿的潜力,为其创造“我塑我所想,我泥说我思”的活动空间,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