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野下一年级音乐游戏化教学的探索
2022-03-07王凌燕
■文/王凌燕
“幼小衔接”是指适龄儿童由幼儿园到小学前后过渡的时间段,既是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而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速度有限,在音乐课堂中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在音乐课堂采取游戏化教学方式,能降低幼小衔接过程的难度,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更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课程学习。
一、幼小衔接时期不适应现象的主客观分析
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跨越式的过渡阶段,儿童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转换身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而大多数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会有诸多不适的表现,其共性表现主要有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坐不住等。下面,笔者从环境、教师和学生本身三个方面的原因进行论述。
(一)环境改变
幼儿园的教室环境温馨,色彩鲜艳、明亮,墙上张贴着幼儿亲手制作的环创作品,板凳呈弧形排列在教师周围。班级中幼儿数量为25个左右,数量较少。根据幼儿注意力发展特点,教学活动时长都在20分钟左右。
相比较下,小学教室色调比较单一、装饰较少,整体气氛严肃、庄重,教室座椅则是矩形的桌椅组合,需要前后排落座。班级中学生数量突然增多,且大多数都是新同学,学生需要时间以重新建立社会关系。上课时间在40分钟左右。这一系列的变化让部分学生适应,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后期的学习生活。
(二)学习方式改变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语调起伏较大,表情丰富,并伴有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以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另外,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通常采用分段教唱的方式,教学内容大多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曲调跨度小,歌曲朗朗上口,重在感受和参与,让幼儿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于节奏、节拍等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多为鼓励和激励的形式,如肯定的微笑、赞许的眼神、竖起的大拇指等。
而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语调比较平缓。在歌唱教学时,小学教师通常会将学唱歌曲作为重点,较多重复地进行示范和教唱,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小学教学内容相较幼儿园更加丰富,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更宽泛,一年级音乐课对于节奏、节拍此类音乐基础知识以及简单乐器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课堂中学生不仅是在参与和感受,更要学习和掌握。另外,教师在评价时会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完成程度、综合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鼓励的同时也会指出学生的不足。
(三)学生发展水平有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无法适应单调的讲解授课和单调机械式的练习式学习。此年龄段儿童需要父母的照顾,比较依赖父母和教师。在幼儿园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学习内容主要围绕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展开,没有划分学科,除了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做游戏、吃饭、上厕所、喝水等都需要教师的陪伴。而在小学,学生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小学生活对学生自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以上诸多因素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小学教师对于幼儿园教学模式不了解,在课堂中过多地使用讲授法,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二、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从多个维度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而如何做到将小学音乐课和幼儿园音乐活动进行良好的融合和改进,是幼小衔接音乐教育的难点。
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将“唱游”作为一至二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新课标》指出,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包括演奏、律动、即兴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以趣味化游戏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活动。同时唱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游戏化教学是符合小学低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良好教学方式,具有综合性和实施性较强的特点。
音乐教学游戏化最直观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年龄原因,兴趣在小学生身上的体现更明显。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与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相比,游戏化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手段和水平,同时淡化了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掌握技能,提高了小学生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主动参与性。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音乐游戏,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思维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音乐教学游戏化是缩小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差距,符合学生特点,使学生有兴趣并积极参与音乐课的有效且易实施的良好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三、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堂的游戏化教学在充分借鉴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同时,教师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从三维目标入手,立足于教材内容,把游戏融入教学的每个过程,将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一)建立相关制度
学校应该建立相关培训、考核一体化制度,针对教授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包括但不限于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改进教学方式等。学校要定期进行考察、考核,针对低年级音乐教师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定期进行经验探讨与分享,鼓励低年级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进行尝试和实验,以摸索出适合当地该年龄段学生的方法,以促进幼小衔接。
(二)深度挖掘教材
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教学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教师需要熟知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将游戏化教学灵活融入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下册为例,教材中选取的歌曲比较丰富,多取自经典作品,篇幅较短,文字生动活泼,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不管是动作、律动还是歌唱、乐器,教学中关于音乐素养方面的重点都可以总结为简单的节奏和节拍的感知、练习、掌握与表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度也是逐步增加的。教师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分别用手和脚进行节奏型的表达,用特定的乐器对特定的曲子进行伴奏;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手脚同时进行节奏型表达,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三)开展游戏化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低年级“趣味唱游”提出的内容要求包括:歌曲以儿歌、童谣为主,能够随音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声势、律动或舞蹈进行表现,使用打击乐器或选择其他声音材料进行简单演奏或伴奏等,教材中对于歌唱、表演、乐器和欣赏等内容也大多通过游戏开展。针对一年级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游戏化教学可以使用“情境创设法”“合作法”“模仿学习法”和“全身调动法”等,具体如下。
第一是情境创设法。小学低年级音乐在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使用动物形象或拟人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代入歌曲中的角色,在演绎中学习歌曲。例如《小青蛙找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帮小青蛙回家的故事里:森林里,小青蛙回不到家,需要大家的帮助,面对眼前的大荷叶和小荷叶,小青蛙只有说对口诀(本歌曲的节奏型)并且做对动作才能通过荷叶。在帮助小青蛙回家后同学们收到了小青蛙唱的“感谢歌”,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练习。
第二是合作法。在学习既包括歌唱又包括伴奏的歌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乐器练习后成立小小音乐团,将学生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唱歌、搭配动作、乐器伴奏等。例如,在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中需要用三角铁和铃鼓进行伴奏,并且要用铃鼓体现出2/4拍的强弱音。教师在进行歌曲教唱后将学生分组,由各组学生分别负责唱歌、拍手和跺脚打节奏、用三角铁和铃鼓进行伴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将演奏过程记录下来制作成合集,作为学生合唱团的作品集发给学生或家长。
第三是模仿学习法。教师在节奏教学时可以将不同的节奏转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比如动物叫声、大自然的不同声音等。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就将不同动物的叫声融入了不同的节奏。在学习该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口诀,并模仿动物的不同动作,来协助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学习。在进行一定的练习后,教师可以打拍子固定一个速度,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练习音的长短。
第四是全身调动法。学生在进行节奏的练习时要调动全身的动作,可以用身体打节奏,也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全身动作的调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可以将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加入其中,来协助节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时,在学生学习完歌曲后,教师可以将土家族摆手舞的简单动作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动作结合2/4拍进行歌曲的表演;学生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可以在歌曲教学中融入傣族舞的舞步,模仿孔雀的形态,边跳边唱。
总之,面对幼小衔接期的学生刚进入小学的不适应现象,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音乐团合作、模仿学习、全身调动等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重组,将游戏融入教学过程,缩小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学差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