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南音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性探究

2022-03-07林倩

幸福家庭 2022年14期
关键词:南音音乐课程

■文/林倩

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音课程已经成为南音传承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但是时代在不断前进,南音教育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对南音教育进行教学创新,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围绕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从优化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方法入手,谈谈南音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方法,以供参考。

一、福建南音传承的主要模式

南音并非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曾伴随着一代代闽南人,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南音传承的模式主要是“馆舍模式”和“现代学堂模式”。

(一)“馆舍模式”的传承

数百年来,南音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传统,当一批有成就的南音艺人相继去世,他们手中的丰富技艺也濒临失传。南音以“四管”、清歌为主,节奏清、雅、淡、慢,难以适应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加之受近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听者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大多不了解南音。南音作为一种民乐,其传承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让更多的人认可南音,拥有一种对南音的归属感,这样,它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如果没有新一代人的喜爱,福建南音只能随着历史的洪流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消亡。这样的结局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也不希望南音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笔者认为,南音和其他传统音乐一样,只有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音乐形式,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二)“现代学堂模式”的发展

早在1984年,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分校就开设了南音专业,开辟了闽南地区南音进学校的先河。而后,泉州市教委和文化局于1990年联合发文,正式启动了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工程,全市近百所中小学以各种形式把南音艺术引入课堂,紧接着,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培养教师、编写教材和配备教学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最初的中小学南音教材是一本仅收录了10首脍炙人口、通俗易学的南音散曲的20页的小册子,有关部门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南音教材编委会。

泉州市培元中学是南音教育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典型。最初,培元中学与其他许多学校一样,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南音教育,但逐渐发展为南音实验班,每周开设一节普通的音乐课和两节南音课。此外,从一年级开始,学校为学生提供10分钟的课程,讲授与南音相关的理论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从2005年开始,面向全市招收艺术特长生,对南音专长的学生不仅减免学费,而且给予一定的奖学金。多年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元中学成立了南音艺术团,并先后与国外多所中学进行南音艺术交流演出活动,该校因此被泉州市教育局评选为“南音教育先进单位”和“南音教学特色学校”。泉州市培元中学与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学、南安市四都中心小学、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结为南音传承教育共同体,并向上述学校捐赠了《南音生南国》(第三版)校本教材。

二、福建南音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情况分析

继承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民间音乐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其所知甚少,许多传统民间音乐濒临消失。如果不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文化和艺术,要让其有丰富的土壤,发挥其珍贵的价值,就必须通过教育来保存和继承。

时代在不断进步,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对南音课堂体系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发挥南音文化的最大教育价值。根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精英式”教学模式,不是从那些音乐素养较高的孩子中选取,而是从有利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中选取,这不利于南音的普及。只有少数学校全面开展了南音教学,但是也很难普及。此外,有些学校在响应“南音进课堂”这一计划的时候,尚有犹豫。毕竟,长期以来,考试像根指挥棒一直指挥着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这就面临着一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如果各学校能够转变观念,不再只简单地服从考试这根指挥棒,而是从长远出发,考虑到传承南音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教育作用,从整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把南音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坚持下去,“南音进课堂”活动才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因此,所有的南音人都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南音进课堂”绝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计划或者教学任务,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三、创新中小学南音课堂的措施

(一)优化南音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化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并对中小学音乐课程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加强美育的功能。

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开展南音选题时,应注重南音发展的创新性与多元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并注重渗透南音的文化价值。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南音的创造性和融合内容。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泉州南音的文化系统,提高其音乐核心素养。依据课程分段设计思路,教师在学段设计上可以将南音课程划分为四个学段,设置有针对性的学段目标,比如,1~2年级“唱游·音乐”,具体要求是能体验南音的情绪与情感,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能够在学习南音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初步了解本土的音乐文化;3~5年级“听赏·音乐”,在与南音作品的情感共鸣中焕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感知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并且要求这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够自信、自然地演唱南音,以增进对南音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之情;6~7年级“领悟·音乐”,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相关的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参与过程中增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选用合适的南音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8~9年级“欣赏·音乐”,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南音活动,能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不断提升表现水平,认识南音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热爱南音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教师根据学段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评价方式,能够使南音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从而达成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的目标。

(二)建立“三模块+2”互融式教学

在中小学南音教育中,以往的“精英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教师不只是教学生技艺,更要挖掘南音文化的深层教育价值。针对重知识轻内涵的教学内容问题,课程团队聚焦“两性一度”标准,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和重构南音演唱知识体系,建立了“三模块+2”互融式教学。所谓“三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三个模块,“2”是指知识延伸和思政融入。其中,知识延伸是指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以及将学科前沿和学术热点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思政融入是指深入挖掘南音文化内涵,从南音自身蕴含的和乐习俗、礼乐观念、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意识等,将思政之“盐”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主动实践南音的传播理念,让南音音乐感染到每一个学生。在“新文科”视域下,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与南音相融合,如舞蹈、美术、思政等,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南音,并且创新南音课程。比如,教师可以着重挖掘南音的思政价值,全面推进中小学的思政工作。这是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思政融入南音的课堂教学是必要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的教育,能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南音课程教学的方式

学生对南音是否感兴趣,与教师上课的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南音的艺术教学不只是包含教师的表演培养和文化理论培养,还包括教师怎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在南音的课堂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当前南音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一些经验。教师授课的内容要丰富,可以是最经典的南音音乐,也可以是以故事为背景的音乐,或者是新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将某一特定时期的音乐作品当作一种主题来欣赏。除了让学生听、学、唱,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第二,利用新媒体拓宽南音交流平台。根据学段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形式的创新教学,意在达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机贯通。新媒体技术是实现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支撑。例如,“智慧课堂”结合线上课程,以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互动问答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活跃度;借助“慕课”智慧工具,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探讨,来提高学习挑战度。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的平台加强各校之间以及与海外侨胞之间的交流(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这既能够促进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又能从海外侨胞的南音传承者中了解到南音在其他国家中的发展,从而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使南音体系越来越壮大。同时,这也可以作为南音课堂的重要资源。面对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课程团队以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为教学创新的手段,根据南音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新”技术与“古”音乐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原本南音演唱教学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等问题。

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所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的战略举措。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不断革新,如何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步伐,结合课程特性,求变应变,并给予及时的分析和优化,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南音课程更好地实施美育,辅助德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南音音乐课程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李进杰的南音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