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主游戏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2-03-07周鹏熊瑾
■文/周鹏 熊瑾
幼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自我中心化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而语言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去自我中心化。幼儿不仅要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还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情感,早期的语言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自主游戏可以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玩伴,自主与同伴合作交流,自由表达想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游戏前:创设情景营造语言交往氛围
自主愉悦的语言交往氛围能够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自信地表达个人想法。在游戏中,教师应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材料、玩法和玩伴。教师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自主设计和参与游戏,这是幼儿真实、主动表达自我的前提。教师应避免过度控制或过分干涉游戏,避免用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或左右幼儿的思想,避免随意评价幼儿的游戏结果。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多说,多与同伴、教师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和需求。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不同意见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在协商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比如,以小班的听说游戏“提线木偶”为例,在游戏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个提线木偶玩具(或用纸板制成的活动拉线木偶人),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注意。接着,教师可以以小木偶的口吻向大家进行自我介绍:“我是木头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山上有个木头人。”最后,教师可以边操作木偶拉线,边念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二、游戏中:明确游戏规划和分享反思的教育价值
对于幼儿来说,每一次自主游戏都是一条完整的经验链,游戏前的规划和游戏后的分享反思能够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条理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两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在活动中,幼儿需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并能够让别人听清和理解,从而得到认可与支持。因此,游戏规划和分享反思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教育价值。
在游戏规划环节,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做游戏规划的四要素,分别是“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提醒幼儿想清楚了再表达。尤其是对于“怎么玩”这一问题,教师应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从细节入手,认真规划游戏玩法。在幼儿表述自己的规划时,教师应提醒和辅助幼儿运用合适的音量、完整的句式和规范的词汇进行表达。当幼儿表述不清、句式不完整或用词不恰当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或示范。例如,小班幼儿词汇量有限,阐述时多数只会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短语,无法清晰地表达相关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示范,通过简单的对话了解幼儿的意思后,再教给幼儿完整表达的方法,让幼儿进行复述练习。教师应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即教师问一句、幼儿答一句。否则时间久了,容易让幼儿形成表达被动、思维僵化、语言不完整的不良语言习惯。教师应在幼儿明确规划要素的前提下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的自主表达,做到不催促、不打断、不取代,让幼儿学会梳理思路,组织语言,自信表达。
例如,“提线木偶”这个游戏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发准难发的音和易混淆的音,听懂并理解游戏规则,提高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反应的能力。目标较全面,也较具体,且目标的难度适中,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的游戏材料主要用来创设游戏情境,若没有活动木偶,也可以采用手偶教具代替。幼儿在游戏时须念儿歌,可自由做动作。在儿歌念完后,幼儿就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响,就必须将手伸给同伴,而同伴则拉住他的手说“本来要打千千万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下”,然后边拍同伴的手心边说“一、二、三”,至此游戏结束。听说游戏一定要有语言练习要求的规则,否则就无法达成语言学习的目标。此游戏规则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的要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在“提线木偶”游戏后,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在儿歌念完后,教师可以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全班幼儿边说边打三下,给幼儿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然后,教师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及时纠正幼儿个别发不准的音。在幼儿基本了解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担任主角指导游戏,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先与全班幼儿游戏,以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的规则性语言,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教师再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一名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应注重幼儿间的互动,采取分组就座的方式,积极营造交流的氛围,借助幼儿游戏后获得的满足感,让他们的情感得以释放,促使幼儿充分表达个人体验与收获,向同伴讲述游戏中发生的有趣故事。该环节无须教师提出过多语言表达技巧上的要求,关键要能够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交流和分享的快乐,关注幼儿在表达交流时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反思时,教师应运用理性思维,让幼儿找准游戏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基于前期的观察与分析,事先对问题做出思考,多倾听幼儿的表达,积极采取肯定与鼓励的态度,适时指导幼儿理清思路,准确描述,必要时帮助幼儿总结、补充或提升。
三、游戏后:引导幼儿讲述游戏故事
在游戏后,幼儿的听、说、读、写、画都可以看作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过程观察幼儿,尊重幼儿表达的自主性,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引导他们说或者画,将图画与语言相结合,将游戏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信息转化为自己或同伴可以理解的语言,将语言表达与游戏建立联系,以锻炼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鼓励幼儿在每一次自主游戏后,都积极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游戏故事,或说或画,大胆运用线条、符号、色彩、情节等来表现自己的游戏过程。通过分享自己的游戏故事和听取同伴的游戏故事,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理解了故事中人物事件的关系以及前后的联系。由此,幼儿对游戏过程或游戏故事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为其后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提线木偶”游戏后,教师安排幼儿与同伴结对,自由组合,自主地开展游戏活动,并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教师支持幼儿主动向同伴、教师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让幼儿分别围绕故事的人物、地点、事件三个方面,运用完整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教师还可以开展“故事驿站”游戏,增加一些富有趣味的游戏道具,从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表达机会。幼儿间不同的游戏经验是构成学习共同体的宝贵资源。在讲述游戏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体验讲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还要鼓励幼儿认真倾听同伴分享的游戏故事,并作出评价。
四、游戏延伸:发起话题引发深度讨论
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或交流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发起话题讨论,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分析不同观点间的差异与关系。这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思维分辨能力,培养幼儿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让幼儿学会辩论,使其语言表达更有深度。
教师可以现场组织幼儿开展小组讨论,也可以进行游戏后的集体讨论,但话题要具体明确,有价值和针对性。例如,幼儿在搭建区拼搭战车时,遇到了炮筒斜度与固定的问题,且多次尝试未果。由于幼儿一直没有发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便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讨论,引导幼儿现场讨论“炮筒不能倾斜的原因是什么”“炮筒为什么固定不住”,以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将个人的发现和观点大胆表达出来,与同伴的观点进行对照分析,从而产生思维碰撞,最终协商并提出后续解决方案。
在“提线木偶”游戏活动后,教师可进行有效延伸。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幼儿进行想象,进行简单的听指令仿编游戏儿歌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除了木头人,你还看见过用其他材料做成的人偶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人偶呢”,引导幼儿说出“铁皮人”“石头人”“稻草人”等。笔者建议此活动安排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发音练习和各种能力训练。在幼儿较熟练地开展上述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仿编游戏儿歌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培养幼儿听说应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讨论游戏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旁观,让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讨论,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加入讨论,适时打破僵局,推动讨论向更深层次发展。最终的讨论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有个人见解,并能大胆地表达出来。当与同伴产生分歧时,幼儿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坚持己见和灵活机智间找好平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开放和鼓励的态度,认真评价和对待幼儿的表现。
总之,只要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幼儿就能够在轻松、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经验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