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析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2-03-06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哆头小学李建訇

黑河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朱自清文本素养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哆头小学 李建訇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材料内化吸收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通过听说读写的日常训练来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阅读能力既可以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有助于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允许个性张扬,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也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学生的家庭与生活经历不尽相同的,知识的储备同样有所差别,读书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师要打破常规,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认真思考、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拓展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鹿角和鹿腿》一课,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段话到底应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觉得应该用“愤怒”的语气来读,原因是鹿角太碍事;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惋惜”的语气来读,因为美丽的鹿角却让它险些送命;有的则认为应该用“伤心”的语气来读。如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文中老人剖析骆驼的特征句句在理,此时教室角落一个学生却发出不同声音:“沙漠里风沙很大,骆驼的脚印很可能被风沙淹没,单是顺着脚印去找是不行的。”正因为这位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开动脑筋,才有了独特的见解。

二、引导品读文本,聆听思维跳动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对文本的品味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实现的。学生品读文本,领悟感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积累的差异,审美标准的不同,价值追求的高低,所站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感受往往有所不同,对文本情感的体会不尽相同。教师要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融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共同品味。如《匆匆》一文的阅读品味环节中有一段案例:?

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下面有许多学生笑了起来。

师:你来说说,刚才笑的原因。

生:嗯嗯,是“赤裸裸”。(学生笑得更厉害了。)

学生读到这个词想起了一些事儿,便捂嘴偷笑,但这能怪学生吗?我觉得如果训斥学生会影响学生对美文的品读。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品读美文呢?我沉思了一下也笑了,把“赤裸裸”三个字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赤裸裸”三个字。呵呵,没穿衣服,(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这里面有两处“赤裸裸”,是不是没穿衣服?

生:(读句子)。

师:我觉得,这两个“赤裸裸”是说,朱自清先生说他没穿衣服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没穿衣服回去。

朱自清是大文学家,竟然写了这一句小孩子都懂得内容。为什么呢?朱自清先生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文本,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我们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就像没穿衣服一样。赤裸裸是比喻刚生下来一无所有,后一个赤裸裸是说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此时,师生再共同揣摩,朱自清写这些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感到作者有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哀伤。

生:作者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生:作者感觉很自责,日子就这样白白地过去了。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提到了朱自清感伤、懊悔、叹息的消极情绪,仅仅只是消极的一面吗?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不甘心时间白白流逝,因为课文中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我觉得作者虽然感到很伤心,但他还是很努力。

师:是啊,虽然伤感而不气馁,虽彷徨而不消沉,虽自责而不失奋进。朱自清先生就是怀揣着这样复杂而微妙的情绪写下这篇文章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来朗读这一段话。

因为有了“源”,才有了“活水”。教师走进学生、尊重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一起品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出作者语言间的真情,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积累,提高整体素养

学生的创新活动来源于知识的积累,离开了积累,创新思维的火花也难以迸发。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它们的谋篇布局无不浸润着作者的心血,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除了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外,还应注意吸收内化。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如讲授韩翃的《寒食》这首古诗,就会让学生积累背诵描写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学其它作品,同样见缝插针。除了背诵课内的好词好句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汲取各类著作中的精华,如鲁迅先生的译文《表》中思想蕴味深长的句子,还有那极具特色的写作方法。当你在有意无意中积累了名句时,既开阔了阅读视野,也丰富了文化底蕴,这时,你若想信笔涂鸦,那就是信手拈来的事了,如此日积月累,才有聚沙成塔之效。俗话说得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积累为创造性阅读营造更多交流的空间,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四、力求学以致用,实现拓展延伸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导致语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学习需求等差异,力求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情感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加高效的语文学习目标。例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的片段:“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再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显得更白了。”通过品读这些优美的语句,我们仿佛目睹了草塘的可爱,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教师可让学生把它摘录到摘抄本中,今后写作文时,当写到美丽的田野满眼翠绿时,就可以运用这些语句。当写到我们高兴的心情或看到些可喜的变化,可以运用“天仿佛更蓝了,云朵仿佛更白了,田野里的麦苗仿佛更绿了。”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摘录的词句,切记生搬硬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文中所学的表达技巧来描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人物、事件等,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或传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把握评价策略,培育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能会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或者应对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的特殊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上有所变化,把握好教学评价的独特性,确保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都能够有所进步和提高。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成果,还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要做到评价策略与学生学龄特征的充分适应,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安排学生以“读书的理想”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就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并实施独特性的评价和引导,避免因为部分学生的学习理想不明确或不恰当而影响个人的学业发展,以及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的短板。把握教学评价的独特功能,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效调研和把握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上的一些独特性需求,进而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价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运用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设计阅读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其独特的认知规律,积极开展科学适宜的阅读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朱自清文本素养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