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用STEAM 教育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2022-03-06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小学郑海燕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小学 郑海燕
黑河市第二小学位于爱辉区的西部老城区,随着城市重心的东移,生源结构具有外来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多、贫困生多、单亲家庭多等特点。在全区实行集团化办学后,学校作为城区唯一独立办学的一所小学,立足学校现状,着眼学生未来,承担着城市西部老城区义务教育的重任,形成了以学科发展带动多特色并重的“一校多品”发展态势。其中,在“为每一个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衍生了科技教育理念——激发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引领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塑造创新品质。过去多年,学校坚持每年开展科技节,学生热情高,兴趣浓,但大多以在固定周期内开展单项竞赛为主。如何变“活动竞赛”为“课程研究”,如何变“单打项目”为“团体项目”,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播下科学的种子,让孩子离科学不再遥远,二小人踏上了科技课程普及研究之路,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脉相通的STEAM 教育也因此引入了校园。
一、STEAM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落地难点
一是在于对其认识理解比较肤浅,需要充分明晰STEAM 教育的价值意义;二是STEAM 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师,面临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需要不断提升的问题,在承担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时较难胜任;三是师资队伍缺口大,没有优质的课程资源支撑课程开发,缺乏特色。基于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突破三个难点问题。
二、理解STEAM 价值
明确所做事情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更专注于所选择的方向,并尽力达成目标。
(一)更新观念,达成共识
STEAM 教育是一种融合创新教育,是基于现行教育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新型教育,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充分融合。在跟随黑河市教育局到哈尔滨东风小学、东南大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地学习后,学校被这种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深深吸引,更被其课程建构与创意实施、研究和创造中展现出的生命活力与精彩深深触动。
(二)专家引领,寻求合作
市教育局聘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东南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是STEAM 实践之路的导师。学校由业务校长负责组织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基于案例的STEAM 基础理论培训、STEAM 教育的课程案例主题选择等工作,形成STEAM 校本课程整体架构。学校还与省内知名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先进经验,寻求技术支撑,基于学校现状寻找适合本土、本校的STEAM 教育方式,决心用STEAM 教育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思想转变了,硬件设施不足、资金紧缺等困难就都不是问题了。学校鼓励教师“先做起来,再做精彩”,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起步,就会走向远方。
三、打造STEAM 团队
STEAM 课程建设团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创拓”团队。这个名字是在学校STEAM 教师团队中征集而来的,既有科技创新之意,又表达了二小人勇于开拓的奋进精神。“激发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既是学校科技教育理念,又是团队的既定目标,为团队成员们导航,使其知道走向何方。
(一)核心成员项目带动
核心组成员是STEAM 课程的倡导者和开发者,他们乐意接受并支持新观念,还善于找到并利用资源支持新创意,具有课程架构能力,执行力强,善于迎接挑战。起初,面临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需要不断提升的现实问题,学校成立以科学和信息学科教师为主的核心组,研究内容也侧重于这两个学科。核心组成员评估、分析、集中不同方案的优劣,从已知探索未知,成为学校STEAM 课程建设的先行者。而今,这几个核心组成员又分别为各精品课程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的设立、人员组成、团队管理、课时审核等工作,保证项目正常运行,越来越凸显STEAM 学科融合的特点。
(二)学科教师自主参与
学科教师是STEAM 课程的革新者和实施者,项目最终能否落地实施依赖于一线教师。在人员构成、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学校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意愿、兴趣、爱好与特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由项目组成员调研评估后自主申报,项目组成员由核心组成员招募产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鄂伦春族美术教师选择做鄂伦春祈祷,其中蕴含着民族情怀;学校异地新建,有着三十年教龄的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现址的模型,其中蕴含着教育情怀……大家把STEAM 做成了有情有爱的教育。
四、构建STEAM 课程
当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自上而下思想契合,产生同频共振后,课程的实施就显得顺理成章。
(一)构建普惠STEAM 课程
小学STEAM 教育不应该是高端课程,更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与国家基础课程相整合的STEAM 普惠式校本三级课程,并打造与学科相融合的“一班一品”班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信息素养和科学精神。
基于学校的科学类课程,围绕核心概念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基于项目或者问题的学习。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向其他课程进行拓展,聚焦于具体的学科,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联系,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创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让STEAM 课程激发每一名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设计精品STEAM 项目
学生能力有大小,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在普惠课程基础上,学校为学有余力、兴趣浓厚、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高阶探究的机会,“我是小工匠”“智能汽车”“放眼看世界(微电影)”“智能机器人”四个项目应运而生。他们的指导教师是通过STEAM 招募会产生的,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愿申报到各精品课程团队之中,与主持团队的教师一同指导项目研究。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以团队为组织形式,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自主经历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思考和学习阶段。教师则根据学生特点和风格进行教学,关注已有经验,重新定义失败。自由组合的师生团队更具活力,创意新,点子多,最关键的是热情高。
通过STEAM 教育来破解培养创新人才的难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校充分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文化底蕴,挖掘不同科目的相互融合,基于调研,加强培训,文化引领,发挥所长,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师配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来设计课程,积极构建学校社会联动共同体,拓宽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室等合作渠道,激活资源,保障课程实施。
在科技教育探索的途中,一路风景,一路收获。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在不断努力。日前,学校正在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黑龙江赛区活动,让学生借此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
我们要用STEAM 教育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服务”“激发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广大学生提供具有教育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课内外科技课程,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