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精神下小班生成活动的实施
——以“我的好宝贝”为例

2022-03-06■文/张

幸福家庭 2022年17期
关键词:嘴巴眼睛笔者

■文/张 文

感官是小班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感官知觉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如看、听、嗅、尝、触等。是否能用感官感知外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探索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的表现。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如何学”和其学习感受的关注较少。本文以“我的好宝贝”为例,探讨了在课程游戏化精神下实施小班生成活动的过程。

一、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启发

小班幼儿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同时他们开始强烈地表现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概念。在此阶段开展各种游戏有利于强化幼儿的主观认知,使幼儿学会在人际交往 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教师应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保证课程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幼儿与材料互动,达成教育目标。

笔者先开展了主题活动“多才多艺的手”,让幼儿尝试用手掌拓印添画、剪一剪手指指偶、做手指操等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手,并尝试用手表现各种事物。为了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认识自己,笔者又以“我的好宝贝”作为五月课程活动的生成主题。

二、课程目标的设置

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初步制定的活动目标为:第一,让幼儿知道眼睛的作用,掌握简单的保护眼睛的方法;第二,让幼儿掌握几种保护耳朵的基本方法,萌生保护耳朵的意识;第三,让幼儿了解人和动物嘴巴、鼻子的外形特征并进行联想。

为了了解幼儿对身体器官的兴趣点,笔者组织他们参加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或疑惑。但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笔者对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了调整与细化:第一,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事物,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使幼儿尝试画一画眼睛上下眼睑弯弯的弧度,掌握眼睛的基础画法,大胆想象眼睛里的世界;第三,通过品尝,体验酸、甜、苦、辣、咸等味道,知道舌头能辨别各种味道;第四,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五,认识人和动物的嘴巴、鼻子等外形特征并进行联想;第六,主动运用自己的大脑感知事物,做自己能做的事。

三、游戏化主题课程的开展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幼儿的天性,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幼儿创设合适的活动环境。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与经验,逐步深化活动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的发展。结合幼儿的讨论成果,笔者选择了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作为幼儿重点观察和了解的对象。

除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还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游戏环境,比如,在班级科学区区角建立自制的感官操作材料——触摸墙,鼓励幼儿通过触摸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触感。同时,笔者还收集了不同的空瓶,分别装入香水、风油精、醋、香油等,引导幼儿闻一闻,学会区分不同的气味。另外,在美工区,笔者与幼儿共同创设了一面五官墙,并鼓励幼儿拼一拼、摆一摆五官的位置,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表情所表示的不 同情绪。

(一)智慧的小眼睛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笔者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幼儿的思考,并提醒幼儿:“这个神秘的小家伙就藏在小朋友的脸上哦!”乐乐立刻回答道:“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里有黑色的眼球,就像黑葡萄一样!”接着,笔者让幼儿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幼儿在回答中提到了眼睛形状、眼球颜色、睫毛长短等不同特征。最后,笔者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还告诉幼儿眼睛的“照相”功能。

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但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进行自由创作。基于此,笔者开展了“亮眼看世界”创意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眼睛形状的相框,引导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自然材料进行装饰,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尝试自主绘画。很多幼儿的作品造型独特、富含童趣,体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同的作品也展现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笔者尊重并认可每一名幼儿,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自由的创作。

另外,笔者还开展了生活活动“没有眼睛的一分钟”,让幼儿蒙上眼睛,体验没有眼睛的黑暗世界,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分钟,但幼儿都说:“哇,这一分钟好漫长呀!”结合活动经历,笔者引导幼儿学习眼保健操,养成保护眼睛的习惯。

(二)聪明的小耳朵

在集体活动中,笔者借助讨论、游戏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了耳朵的外部轮廓和内部构造,让幼儿知道了耳朵的功能,明白了保护耳朵的重要性。部分幼儿对小动物的耳朵特别感兴趣,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幼儿认识了不同动物不同形状的耳朵。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改造了音乐区,收拾整理杂乱的乐器库,并投入了一些新的区域材料,如幼儿手工制作的各种风铃、老式传统的纸杯电话机等。这些材料成为幼儿课间休息最喜欢的玩具,增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另外,音乐区收集了很多空罐子和各种会发出响声的材料,幼儿可以通过摇一摇、听一听探索会发出响声的东西。这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材料为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条件。

(三)灵敏的小鼻子

在一次户外集体活动中,幼儿闻到了青草香,他们兴奋地欢呼:“哇!是香香的青草的味道!”“懒羊羊肯定喜欢吃这种青草蛋糕!”结合幼儿的兴趣点,笔者在晨谈活动时以“好闻的青草”为话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了解到鼻子的重要作用,如能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辨别不同的气味等。另外,笔者结合绘本故事《鼻孔的故事》组织幼儿对鼻子展开进一步探索。通过绘本阅读活动,幼儿知道了“黑圆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鼻孔、“黑圆点”的作用有哪些,同时,他们尝试用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方式探索了自己鼻子的功能。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贪吃的小嘴巴

在“我的好宝贝”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以嘴巴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观察、对比自己和同伴之间嘴巴的不同。同时,笔者设置悬念,以嘴巴的秘密入手,引发幼儿对嘴巴、牙齿、舌头的思考。除了让幼儿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与用途,笔者还将其与卫生习惯相结合,培养幼儿勤刷牙,饭后漱口、擦嘴的好习惯,使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嘴巴、牙齿。在生活活动中,笔者在生活室准备了酸、甜、苦、辣的食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个口味的食品,让幼儿认识到舌头能够分辨不同的味道。

生成活动是幼儿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因此,在生成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静下心来倾听和引导,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笔者开展的系列活动“我的好宝贝”以幼儿的想法为脉络,一步步展开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发现一些幼儿对活动较为感兴趣,一些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则不高,对此,笔者根据幼儿的喜爱程度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对活动进行了延伸。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应秉承尊重幼儿的教育思想,引导幼儿主动地学、愉快地学,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嘴巴眼睛笔者
老师,别走……
嘴巴嘟嘟
嘴巴不见了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好好的嘴巴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