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
2022-03-05陈滨
陈滨
摘 要:本文首先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议题是教学的教师的不充分认知、学生教学积极性较低、教学设计局限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以此为基础来提出完善议题式教学的积极策略,其中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上升、向内挖掘课程资源等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初中 道德与法治
作为我国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推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从宏观角度来看态势相对良好,但从实践角度入手却发现我国相关学术界以及一线教师等并未给予这一教学方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议题式教学本身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力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选择针对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提升实际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意义
1.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的到来不仅赋予了教师新的责任,同样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师而言,将议题式教学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严峻的挑战同样是优秀的发展机遇。首先,通过议题式教学的应用,能够充分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引导、互动等多个方面。而议题式教学中包含的教学情境设计、导学案规划、资料收集引导、活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等,能够在无形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通过议题式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由于议题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会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以及心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规划教学落实方案,这一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巨大的提升。最后,议题式教学对于强化教师的创新、改革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当前阶段,议题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固定教学模式,许多一线教师也在持续针对议题式教学的应用过程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能够全面强化教师的改革、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通过充分将议题式教学理念、方式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在其中贯彻学科素养培养精神,全面强化初中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以此来形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充分连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包含了道德、法治等多个环节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完善思想人格、建立政治认同。而通过议题式教学的应用,更是让学科素养培养得到贯彻落实的实践行为方式,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学科知识的灌输,同样又有价值核心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在情境化的生活式议题中获得思考和认知。并通过在各类形式下的议学活动中展开探讨和解释,以此来充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问题
2.1 教师缺乏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
在当前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同样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1]。但从议题式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其是初中课程标准当中大力推荐的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对其认识依然停留在较为浅薄的聽说层面。另外经过相关调查访谈可以得知,虽然有一些教师对于议题式教学相对来说拥有一些了解,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尝试过应用议题式教学,但受限于经验和方法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有一些畏难情绪,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保守,对于议题式教学感到十分排斥。
2.2 学生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对于议题式教学而言,其从本质上讲是使教与学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2]。这也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更加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全部学生能够在议题式教学当中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主观针对议题式教学课堂进行参与,将会最终直接性的影响到议题式教学的开展质量。但根据相关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大部分学校的学生都缺乏对于议题式教学的清晰认识,学生也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学生很难获得在议题式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会在面对自己喜欢议题时有主动参与的兴趣。
2.3 教学议题的选择问题
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并未遵循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统一的理念[3]。如果教师能够保障能够重点凸显出学科逻辑后的学理性,引导学生针对教学议题背后的生活逻辑进行明确,则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但根据现阶段对于教师的访谈情况来分析,教师在针对相关议题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更加重点针对相关的学科教学内容当做实际参照根据,很难保障最后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性,无法切实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紧密融合。
另外许多教师在针对教学议题设置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导致最终议题选择与初中生的认知和价值判定能力有极大地不符[4]。例如,某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选择将“中美关系探析”作为教学议题,最终呈现出的教学效果距离预期相差甚远,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任务等也没有得到有序开展,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议题设置相对较为困难,显然大部分初中生并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储备。
3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策略
3.1 更新教学理念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力度促进大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5]。而作为其中重要的过渡衔接阶段,初高中思政一体化建设十分关键。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当持续针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给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保障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及良好理念当做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可以将受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广泛应用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同时要注意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出的全面培育学科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发挥出思政育人的根本作用。
另外,教师也应当从主观上率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全面提升议题式教学的效果[6]。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课本知识的传授当做教学的核心,这一过程重点凸显出的是“教”,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本身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实际课堂效率较差。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在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重新定位自身在议题式教学当中实际展现的角色。
3.2 课程资源挖掘
首先,在确定教学议题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科大概念作为重要根据[7]。针对大概念而言,其不仅是将学科知识进行关联的纽带,其常常处于学科的核心位置,从根本上表现出学科的核心型知识结构以及本质,对议题式教学的结构起到规定、约束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学科大概念可以是一个简单地处于,例如“人民当家做主”;同样可以呈现为一个短语,如“民主与法治”。在学科大概念的引领作用下,教师应当全面贴合教材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真实情况,进一步全面构建出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议题的设置。例如,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根本政治制度》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应当在学科大概念“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设置议题“人民如何实现当家做主?”;
其次,可以通过针对教材进行应用来发现议题[8]。对于教师来说,其可以针对《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的拓展环节“拓展空间”“探究分享”等栏目内容进行发掘,进一步获取教学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课本内部每一课程中的拓展环节本质上都是针对学科知识进行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引导学生针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同时以自身感悟和知识基础来进一步开展学习并解决,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个体的积极发展。在课本拓展栏目当中已经有一部分议题式教学的影子。因此教师应当切实将教学需要作为基础,进一步在拓展环节当中进行信息的提取,同时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下,遵循恰当原则来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议题。
例如,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共筑生命家园》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课后“探究与分享”当中某村的持续转型发展故事进行参考,并相应地构建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引导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持续成长的意识,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最后,教师应当更多关注社会实时热点,进行议题的开发[9]。通过社会热点的应用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起到多样化的丰富作用。因此在目前这个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应当注意不可闭门造车,通过保持敏锐的嗅觉,进一步针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密切关联的社会热点进行探索,通过积极整理分析,来将实际学科内容进行议题的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做负责人的人》这一部分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疫情暴发期间,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不惧生命危险,亲赴武汉的事迹作为参考,为学生设置“致敬最美逆行者”这一基本议题,在引导学生了解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的同时,更加深入性使每一位学生对自身具备的社会责任拥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3.3 优化问题情境创设
在实际教学情境创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兴趣和欲望当作前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调动,则可能导致后续开展的脑力劳动过程疲倦的问题出现,导致最终的学习过程逐渐变成学生的重担和责任,更别提针对教学知识开展知识意义建构。想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展开思辨情境的构建,保障学生思维始终处在一个较为兴奋的状态当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开展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些“价值两难”的情境,“爱与罚”;“竞争与友情”等,通过创设这一类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观进入情境中展开价值判断,并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步入复杂的社会后获得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受限于认知和经历等因素,对于价值、观念等看待相对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将生活教育理念作为核心,积极将课堂中的实际教学内容与日常性生活实际进行充分联合,同时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将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议题融合在课堂教学情境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学生能够在针对情境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寻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这也意味着教师应当保障教学情境具备充分的生活化特点,从根本上體现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其将更加抽象化的生活素养转变为具象化的行动,引导学生能够在感悟的过程中开展意义建构,进一步起到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
在实际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思想,针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综合筛选[10]。通过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生活化场景,并以此构建起实践学科化教学框架,构建起更加贴合实际、更有代入感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
例如,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凸显出情境创设的生活化特点,教师可以面向学生展示以下情境:
“由于考试成绩较为优异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上课过程与同学打闹,但教师却只批评你”;“由于上学路上遇到意外迟到,却被教师误会”等,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教师随后进行提问,“是否遇到过以上几种情形?如果经历过是什么感受?是否能理解教师作出的批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这样生活化的情境,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反思与教师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展开自我审视和反思,以此为基础来学会如何能够正确地与教师交往[11]。
4 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育学生雄厚的知识储备同样也更加要求学生应当具备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积极能力。保障以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核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开展议题式教学,能够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题: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立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KCZ2021079。
参考文献:
[1] 王芳.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以“依法行使权利”一课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2(004):79-84.
[2] 徐文.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新尝试的探讨[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20,000(002):113.
[3] 汤树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14(001):116.
[4] 邓吉万.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数码设计(上),2019,000(007):219.
[5] 吴亚.现象教学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000(004):P.47-49.
[6] 陈莉萍.浅析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运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01):633.
[7] 陈毅君.浅谈“学思行”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J].速度(中旬),2019,000(011):167.
[8] 苟永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19,000(013):P.84-84.
[9] 陈亚军.浅析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000(042):121-122.
[10] 安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例[J].数码设计.CG WORLD,2019,008(016):P.115-115.
[11] 邢杰.论问题引领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外交流,2019,026(039):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