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易辨证哲学思维之太极消渴汤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2022-03-04梁世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证候血糖糖尿病

梁世杰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丽江畔社区卫生服务站,北京 100068)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以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病程进展较慢,一般分为无症状期和症状期2 个阶段,早期可无临床症状,进入症状期后,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易饥饿、乏力等典型症状,随病情进展还可伴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出现年轻化趋势,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之法,临床以控制饮食,维持血糖为主要方式,患者需终身服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3]。临床对糖尿病的探索也一直未停止。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具有一定优势,在维持血糖平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

目前,中医学治疗糖尿病仍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为主,通过辨证分型论治,笔者研究发现,采用医易辨证思维治疗糖尿病独具特色,基于此,本文探究采用太极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丽江畔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110 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男32 例,女23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7.63± 2.51)岁;病程3~6 年,平均(4.36± 0.28)年。对照组男35 例,女20 例;年龄40~69 岁,平均(58.04± 2.46)岁;病程2.5~6 年,平均(4.28± 0.3)年。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标准 2 型糖尿病诊断参照《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4],年龄多在40 岁以上,起病缓慢,临床多表现为乏力、疲劳、精神萎靡等,连续多次空腹血糖>7.0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尿糖阳性。

1.3 纳入标准 年龄>40 岁;可明确诊断为2 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过程知情。

1.4 排除标准 1 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合并恶性肿瘤。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适当运动,根据患者年龄制定运动方案,年龄较大者可进行太极拳、慢走等;中年人可骑车、快走、打羽毛球等。(2)合理膳食,低盐、低糖、低脂饮食,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维持健康体质。(3)药物治疗,予以二甲双胍(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23),初始0.5 g/ 次,逐渐加量至1.0 g/ 次,2次/d,口服,疗程为3 个月。

1.5.2 观察组 在与对照组运动方案,饮食方案一致的前提下,用太极消渴汤治疗,基本方组成:生晒参10 g,生黄芪30 g,生地黄30 g,丹参30 g,玄参30 g,麦冬30 g,五味子15 g,葛根30 g,知母30 g,干姜15 g,石膏60 g,天花粉30 g,枸杞子30 g,地骨皮20 g,桑叶30 g,山萸肉15 g,茯苓20 g,合欢花30 g,熟地黄25 g,肉桂6 g,炒苍术15 g,百合30 g。热毒伤血,心烦易怒加当归15 g,白芍15 g,生栀子15 g,淡豆豉10 g;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加木香10 g,炒枳壳10 g,生赭石10 g,厚朴20 g,枳实20 g,火麻仁30 g;口干口苦加凌霄花10 g,天冬15 g,石斛10 g;小便频数加菟丝子30 g,金樱子20 g;失眠多梦加莲子心12 g,炒酸枣仁30 g,珍珠母30 g。水煎400 mL,1 剂/d,早晚温服,治疗3 个月。

1.6 观测指标 (1)比较2 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3)观察2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4)观察2 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变化。(5)观察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主要证候包括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夜尿频多、倦怠乏力等5 项,每项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 分,总分为各项计分之和,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7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显效:FBG及2 h PBG下降至正常范围;或2 h PBG下降>40%,HbAlc 正常,或下降>30%。有效:FBG及2 h PBG下降>20%,但未达到正常范围,HbAlc 下降>1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对照组的80.00%(44/55),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 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2 组FBG、2 h PBG、HbAl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FBG、2 h PBG、HbAl c 均降低(P <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2 组糖尿病患者FBG、2 h PBG、HbAlc 变化比较()

表2 2 组糖尿病患者FBG、2 h PBG、HbAlc 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2 组患者ALT、AST 比较 治疗前,2 组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ALT、AST均降低(P <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2 组糖尿病患者ALT、AST 变化比较(,U/L)

表3 2 组糖尿病患者ALT、AST 变化比较(,U/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2 组患者BMI 比较 治疗前,2 组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BMI 均降低(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2 组糖尿病患者BMI 变化比较(,kg/m2)

表4 2 组糖尿病患者BMI 变化比较(,kg/m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5 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5。

表5 2 组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分)

表5 2 组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体内脂肪、蛋白质及葡萄糖等代谢异常而产生的疾病,其呈慢性、损伤性进展,随疾病发生发展,逐渐累及多器官、多组织,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其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认为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年龄、饮食习惯、体质量、血压、自身免疫及应用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于世界前列,患病率超过11%,18 岁以上人群之中约有1.2 亿糖尿病患者,某省调查显示35~75 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8%,女性略高于男性,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对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具有一定作用,积极防止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6,7]。

目前,关于糖尿病尚无根治之法,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以维持血糖平稳,但仍有大部分患者随疾病进展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调查显示,在糖尿病人群中肥胖比例超过24%,而体质量再减轻3%~5%即可改善健康状况,临床作为基础方式,常通过饮食管理、运动干预等措施降低肥胖患者体质量,此外运动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8]。但临床实践发现,由于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尤其是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常年服用其他药物,加之运动耐量低,上述措施效果难以维持,患者仍需服用降糖药物以维持血糖稳定[9]。二甲双胍被证明是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并广泛应用于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老年2 型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10]。

由于需终身服药,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极大考验,临床仍需不断探究治疗新思路。近年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降低血糖[11]。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论治,病名首次记载于《素问·奇病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及情志失调等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还有“消瘅”“鬲消”“消中”等相关病名。随后世医学发展,张仲景对消渴进行了专篇论述,并有白虎加人参汤、消气丸等专方。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记载:“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了一定认识。由此可见,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较为深刻,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病情不断进展加重[11]。

中医治疗消渴以辨证论治为主,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疗原则,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以润肺、养胃、益肾为主,疗效显著。笔者临床实践发现,医易辨证哲学思维模式在中医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医易辨证哲学思维模式运用《易经》“象”“数”“理”哲学思维和“变易”“简易”“不易”易学特点,与中医辨证方法相结合,运用于中医理法方药等施治全过程。《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的主干,“医源于易”“医易同源”等说法均认为中医学辨证思维来源于《易经》,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主要观点,《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以说是对《易经》的继承和发展。此外,《易经》中象数思维对中医学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象,一指卦象,二指物象,还指意象,又指取象,可以说《易经》思维即是“象思维”,而《黄帝内经》中也有“象思维”,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以自然界五气五味、五音五色等类比五脏,认为五脏外合体窍,通于自然[12,13]。《易经》思维是一个多维系统思维,也是一个动态思维,包括取象思维、直觉思维、经验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有机系统,其中辨证思维是其突出的思维方式,由此衍生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医特有的诊疗思路,揭示了生理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体内部、人与自然是一个彼此作用的整体,并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14]。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医易辨证哲学思维模式”分析糖尿病病因病机。“太极”辨证法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血”,实则在“全身”,血运周身,川流不息,故糖毒随血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受累。故《灵枢·五变》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认为本病与“五脏均虚”有关;按两仪辨证法分析:血糖本身为人体所需的热能量,属阳属热,血糖过高,为热有余终成热毒,从而确定了“糖毒”的阴阳寒热属性。按八卦辨证法分析:结合“饮食量超乎寻常增大,易饥饿,消化快,消谷善饥等特点,“取类比象”为“胃大如天,装不满填不满”之象,故“八卦”辨证法符合山天“大蓄”卦之象,八卦配脏腑“艮山”为“胃”,“乾天”取“大”之象,配“大肠”,卦意为“大量的蓄养积聚”,也应了此病乃“嗜食肥甘厚味太过,营养过盛”所致的病因,同时两个纯阳之卦也代指“胃”“大肠”异常燥热的病机。

糖尿病病因是“嗜食肥甘厚味太过,营养过盛,热量久积成毒”,而“胃肠积热成毒,糖毒灼焚五脏”是本病的总病机,故以“培固五脏,清府化热”为治疗大法,由此立法组成的“太极消渴汤”,有降糖迅速、症状消除快、疗程短等优点。方中生晒参、生黄芪大补五脏元气,恢复脏腑功能;丹参补心活血,改善脏腑经络瘀滞;生地黄、玄参、麦冬、五味子、葛根、地骨皮、桑叶养肺胃阴而生津,清热除烦以退虚热;知母、石膏、天花粉、炒苍术健脾化痰,除肺胃实热毒邪;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熟地黄、肉桂、百合滋肾阴、补肾气,金水相生,其中干姜为佐治药,防寒凉药伤胃之弊,合欢花疏肝解郁,恢复肝胆枢纽之职而不伤阴,诸药合用,起到强心健脾、补肾益肺、疏肝化热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 组FBG、2 h PBG、HbAlc 均降低(P <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2 组ASL、ALT 均降低(P <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2 组BMI 均降低(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2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上述结果说明太极消渴方可以提高常规治疗临床效果,在降低血糖、ALT、AST、BMI,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医易辨证哲学思维模式”运用多种辨证思维方法,重复交叉,相互印证,与传统中医辨证模式相比,对发病机理研究更加深入化、层次化、多元化、形象化,提高了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创新和拓宽了中医辨证哲学思维,充分体现出易学的“变易”特点。从义理思维到形象思维,环环相扣,交相呼应,理法方药思路清晰,道理非但不玄奥,反而通俗,体现了医易学“简易”的思维特点。临床应用时抓住疾病矛盾主体的“不易”原则,与现代中医只适用于教学并不适用临床实际的“疾病分型辨证分类法”相比,病因病机单纯明了,潜方用药“精准特效”。

综上所述,“医易辨证哲学思维模式”紧扣《易经》“象”“数”“理”哲学和“变易”“简易”“不易”的易学特点,把“医易同源”“医源于易”的学术思想运用于中医辨证施治过程当中,综合了“发散思维”“多维思维”“类比思维”“象数思维”“哲学辨证”等多种思维,拓展创新了中医辨证哲学思维方式,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猜你喜欢

证候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