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热奄包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2022-03-04龙学正
龙学正
(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湖南 湘潭 411100)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指术后8h内膀胱内尿量大于600mL,出现排尿困难、腹胀,或术后不能自行排空膀胱且残余尿量大于100mL[1]。本研究用中药复方热奄包外敷并联合新斯的明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湘潭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诊断为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法分成对照组1共30例,对照组2共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1肛瘘8例、肛裂3例、肛周脓肿8例、混合痔11例,女11例、男19例,年龄(38.20±15.32)岁,病程(5.23±2.21)年。对照组2肛瘘8例、肛裂3例、肛周脓肿9例、混合痔10例,女10例、男20例,年龄(38.40±13.40)岁,病程(5.90±1.25)年。治疗组肛瘘9例、肛裂4例、肛周脓肿7例、混合痔10例,女10例、男20例,年龄(38.60±13.80)岁,病程(5.36±1.35)年。3组病种、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8-37)。
诊断标准:肛肠病参照《肛肠病临床诊治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肛瘘、肛裂、肛周脓肿及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参照《手术并发症学》[3]中对于术后尿潴留中相关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手术后6~8h尚未排尿而膀胱尿量大于600mL,或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大于100mL;症状表现为尿急、窘迫感,下腹胀痛、拒按;体表膀胱区隆起明显,压痛,叩诊浊音。膀胱残余尿量测定,采用绵阳美科型号为PBS. V3. 1的膀胱扫描仪检测膀胱残余尿量。
纳入标准:①诊断为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具有手术指征,在腰麻下手术;②年龄18~60岁;③一般体查项目、大小便常规、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④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受试。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②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③前列腺肥大的男性;④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原发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有相关手术禁忌症;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⑥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评判。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水6h,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前排尽尿液。各病种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混合痔均采用PPH+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肛裂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肛裂切除术。低位肛瘘采用肛瘘切开术,高位肛瘘采用肛瘘切扩挂线治疗术。肛周脓肿均采用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3组手术结束后肛内填塞等同的敷料,术后禁食水6h后半流质饮食2天改普食,术后6h内平躺休息,6h后可下床活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60026) 0.2 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日1次。
对照组1:给予热水袋加热后放置于脐部及脐周的神阙穴和中极穴。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40~50℃,时间30min,防止烫伤。
对照组2:选择屈膝侧卧位,取一侧臀大肌行常规肌内注射,常规消毒后以5mL注射器接5号针头,抽取新斯的明1mg,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1.5~2cm,注射1mg新斯的明注射液。
治疗组:予以中药复方热奄包外敷联合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中药复方热奄包用附片50g,吴茱萸50g,桂枝50g,牛膝50g,粗盐200g。装入小布袋,缝紧布袋口,微波炉中高火加热约3min,放置于脐部及脐周的神阙穴、中极穴区域。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40~50℃,时间30min,防止烫伤。20min后中药热奄包仍继续外敷,再嘱患者选择屈膝仰卧位,取两侧的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以5mL注射器接5号针头 ,抽取新斯的明 0.5mg(国药准字H41022269,生产批号0505131),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 1.5~2cm,在进针位置产生麻、酸、胀感后,分别注射0.5mg新斯的明注射液。
3组均观察2h,若超过6h仍不能自解小便,或出现下腹胀满急痛,则立刻进行导尿。
3 观察指标
术后第1次排尿的时间,不良反应,导尿率,再次出现尿潴留率。治疗后第1次排尿的时间,再次出现尿潴留率,治愈者3天内出现尿潴留症状需行对症处理的例数与观察例数之比[5]。
用SPSS16.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有关标准制定。临床控制:术后6h内能自主顺利排出小便,膀胱无残余尿量或残余尿量小于50mL;显效:术后l0h内能自主排出小便,膀胱残余尿量50~100mL。有效:术后l0h内不能自行排出小便,膀胱充盈,有尿胀感,但需经流水声诱导后才自行排出小便,膀胱残余尿量大于50~100mL。无效:术后10h内经流水声诱导后仍不能排出小便,尿胀感及膀胱叩诊充盈明显,需行导尿。
5 治疗结果
3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 例(%)
3组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导尿率及再次尿潴留率比较见表2。
表2 3组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导尿率、再次尿潴留率比较
3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1例在穴位注射新斯的明15min后出现腹痛、肛门排气频繁,排气时带出少量粘液大便,患者在排便、排气后腹痛缓解,密切观察,未做特殊处理。
6 讨 论
术后尿潴留是骨外科、肛肠科等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超过 12%[6]。术后肛门增加了尿潴留的发生率,而尿潴留的发生又加重了肛门伤口的疼痛,恶性循环从而使得术后尿潴留在肛肠尤为常见,《中医肛肠病学》[7]认为有麻醉影响、解剖因素、手术刺激、疼痛因素、肛门填塞过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各种原因。客观上主要与肛肠病手术后的疼痛刺激程度、麻醉后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的功能恢复及患者原有的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如前列腺肥大、慢性尿道炎等。主观上与患者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相关,一种或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肛肠病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以小便排出不畅甚至不能排出、下腹部满闷憋胀,加之术后肛门部伤口疼痛,患者往往表现异常痛苦,疼痛、紧张加重使膀胱括约肌收缩痉挛不能放松,小便不能排出。
中医认为小便不利为膀胱气化失司、三焦气化功能异常导致,治疗应以恢复膀胱气机、活血止痛为原则[8]。临床上急性的尿潴留大多责之于膀胱,术后尿潴留一般情况紧急,中医认为多与膀胱气化功能低下相关,腰麻后人体腰部以下失去感觉,阻碍人体上下气血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缓慢,制约膀胱气化功能的恢复。腰为肾之腑,是一身元阳所在,肾主一身之阳气,腰麻抑制了人体的阳气的推动及温煦作用,在麻醉的苏醒过程中,人体的阳气功能也在恢复,有的患者阳气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尿潴留,阳气的推动及温煦作用恢复较差,膀胱阳气功能不足,气化失司导致尿潴留发生。
对于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治疗,针对其发生的病因病机,着重在于促进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的松弛及其功能的恢复,恢复人体一身阳气的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正常,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小便则能顺利排出。运用中药复方外敷脐部及脐周的神阙穴和中极穴、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促进人体自身阳气的运行,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中药学》教材将附子的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中药复方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助人体一身阳气的升发,迅速帮助肛肠病术后患者阳气恢复正常运行。将中药热敷于患处或相应穴位,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起到舒筋通络作用。中医辨证论治, 对症用药, 中药炒热后稍冷却, 包敷患处, 达到局部封包的效果,药物在渗透过程中, 会促进皮肤微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直达内部病灶, 进而使炎症浸润易于消散, 提高皮肤的耐受力与自身免疫功能, 并使局部皮肤表皮角质软化, 还可以加强营养及药物吸收, 起到消除病灶、防治疾病的作用[9]。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本草衍义》记载吴茱萸下气最速,气味俱厚,局部用药,通过穴位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下气降逆,可疏导气机[10]。桂枝茯苓丸对尿蛋白排泄量、血清肌酐值以及肾脏相关的病理变化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可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行抑制[11]。方中吴茱萸辛苦热,行气并能下气,促进小便的排出。牛膝苦酸平,活血并能引气血下行。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引阳气入膀胱经促进膀胱气化功能的恢复,全方重在恢复调动人体一身阳气的正常运动,促进膀胱的气血正常运行,膀胱气化正常,小便得以顺利排出。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要穴,足三里具有补气调气且引气下行等诸多功效。何氏[12]认为针灸刺激足三里,可兴奋膀胱平滑肌,利于小便排出。陈典鹏等[13]足三里针灸,通过改善盆地血液循环及水肿,进而改善尿潴留。新斯的明为可逆性胆减脂酶,使乙酰胆碱蓄积,副交神经兴奋性增强 ,膀胱逼尿肌兴奋有力 ,促进排尿,两者在促进排尿时起协同作用。新斯的明对胃肠道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研究中1例出现腹痛、排气排便频繁的不良反应,在不超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安全度较高。
中药复方热奄包联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