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微

2022-03-04曹玉萍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历史教师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以善用历史教材,巧用时政热点,妙用乡贤人事,活用历史试题等手段,把立德树人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3-0016-03

引 言

历史教师应普及历史常识,引领学生探究历史真相、汲取经验教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并引导他们外化于行。那么,如何利用部编版历史教材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进而实现启智润心、涵养家国情怀的目标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采取的主要策略。

一、善用历史教材,浸润家国情怀

部编版历史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载体。薄薄的课本,承载千钧。历史教材中“中国历史”部分的内容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世界历史”部分的内容介绍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初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挖掘教材精髓,启迪学生心智

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泉。历史的长河汇集于课本,翻开部编版历史教材,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之一的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的文化遗址之一。其庞大的宫殿群、制作精美的玉器、成熟的农业文明、大型的水利工程遗址等考古成果,证实了距今五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良渚遗址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直观、鲜活的例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不是虚谈,是有实证的。部编版历史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中国考古百年的灿烂成果。一幅幅插图、一件件相关史事、数量众多的文物和遗迹,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未来。教材中涉及一百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八十余部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重大发明创造五十余项,还有众多的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教师要巧妙利用这些素材来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他们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

(二)创设历史情境,润泽心灵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为例,教师在教学“九一八事变”一目时,可以用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奠定情感基调,营造学习氛围;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片段,把学生带到1931年9月18日那个充满耻辱和悲愤的历史情境中去;在背景音乐《松花江上》中再现一组体现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感受到东北人民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应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三)开展主题教学,内化感悟

历史课堂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1]。基于育人视角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是打开通往历史课堂品质殿堂的钥匙。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为例,探讨开展主题式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的具体做法。首先,笔者围绕抗美援朝这一核心内容,通过两个子目展开讲述,一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二是“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笔者在教学时若能结合战争背景、原因来凸显战争目的,结合战争过程、结局来分析其历史意义,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这样的题材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沉闷的思想教育。笔者结合学生关注的“抗美援朝该不该?值不值?”的网络争议,以及中美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纪念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将本课的主题确立为“祖国的尊严,我们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为了升华主题“祖国的尊严,我们的责任”,笔者播放电影《长津湖》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段震天骇地的历史。在极端天气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全歼美军7师第31团,收复了朝鲜“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联合国军”全部逐出朝鲜东北部。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军冻伤人数高达22%。很多先烈直至被冻成冰雕都保持着战斗姿态,枪指目标、目视前方……抗美援朝戰争之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做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然后,笔者用课件展示萨苏的《尊严不是无代价的》节选: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最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点拨:“国家的尊严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的,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今天的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也应把延续这份尊严作为自己的责任。希望同学们能牢记‘祖国的尊严,我们的责任’。”

二、巧用时政热点,滋养家国情怀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普及,大部分初中生对时政热点有所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引入时政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地达成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

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辛丑条约》签署120周年,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人民铭记于心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学习了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到第四单元后,进行阶段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时间点如1901年、1911年、1921年等来梳理知识,使学生明白:古老的中华民族既经历了威震四方、万国来朝的辉煌,也尝尽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屈辱。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和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击碎了大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代以来,各派政治力量曾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發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一缕曙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然后,教师播放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美现场激烈交锋片段,并展示两张经典图片:一边是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满脸屈辱的清政府代表;一边是面对美方傲慢施压,杨洁篪委员掷地有声的反击。由此引导学生以“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为话题来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中国靠实力赢来了国际地位与尊重,进一步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认识到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爱党爱国,发愤图强,坚定自己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时政热点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强烈的历史认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妙用乡贤人事,涵养家国情怀

依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3]。乡贤人事的经历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时巧妙补充乡土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时,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探寻“超骧路”的由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生活在延平区梅山坡超骧路的老人等方式,追寻英雄的足迹。通过活动,学生知道冯超骧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福建黄花岗十杰之一。冯超骧拥有一颗爱民之心,他生前曾掘井惠泽一方百姓。同时,他也拥有一片爱国之情,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清帝屈辱求和,国势日弱,他积极投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立下舍身报国誓言。冯超骧在1911年4月27日参加了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为掩护革命党人突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学生被冯超骧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英雄曾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热土,这让他们倍感自豪。英雄的事迹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活用历史试题,渗透家国情怀

中考承载着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历史试题如何发挥其固本、铸魂、打底色的作用,如何多渠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以2021年福建中考历史试卷为例,该试卷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历史素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巧设情境与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实现情感的自然植入。试题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考查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学生,让学生认清历史方位,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进一步激励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例如,选择题第3题通过图片展示都江堰的今昔,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选择题第6题以我国农历节气谚语为载体,考查农历节气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的了解;选择题第8题通过宋代瓷器美学特点,考查古代制瓷业,展示中国制瓷业工艺水平的高超;选择题第9题以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历史发展的贡献;选择题第10题通过长城的修筑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非选择题第31题以唐代科举考试与诗歌发展的关系为依托,引领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选择题第15至19题,非选择题第32、33题以对联、资料卡片、数据图、年代尺、文字资料等形式,分别考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和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奋斗目标的庄严使命,引导学生形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的认识,进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结  语

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李艳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高考,2019(05):1.

任雪梅,王春玉.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8(04):2.

邓焰,张美容,林榕.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探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3):4.

作者简介:曹玉萍(1974.12-),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新光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