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2022-03-04林清玉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高中生物培养策略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文章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营造出良好的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3-0088-03

引  言

高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社会责任意识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意义

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逐渐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行为的“新标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实现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与社会和生活的连接,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还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参与了社会生活问题的讨论。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概念,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行为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者,教师要将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采用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和多元,但是这些改变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实现对技能及知识的传授。这种只是停留在知识目标层面引导的教学过程,并未完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无法用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更无法达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除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策略

(一)情境創设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形象且具体的表达形式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针对社会性问题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关注到了社会问题,关心了生产和生活实际,从而对社会责任有了明确的认知,同时能够体会到具备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意义。在生物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新闻视频等,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逐渐形成社会责任素养[2]。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南极冰川融化的过程,企鹅数量骤减的数据,以及导致企鹅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等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动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生态系统如果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会对人类的发展造成多大的影响?应当如何保护生态系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形成社会责任素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理念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任务分配法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分配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任务分配法的具体任务需要教师结合社会现状,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挖掘社会热点,精心设计和安排具体的活动。在开展任务分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位学生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让小组成员默契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除了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外,教师还要设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如让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等,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将社会责任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教学“体液调节”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如让学生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并收集相关资料等。这一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各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小组成员共同实现的任务目标也要明确。学生在给老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关注到了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会油然而生,他们在生活中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行为。

(三)榜样示范法

为了避免学生形成不正确的社会观念,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学习他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模范行为,最终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运用榜样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运用生物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3]。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和“生物科学史话”等内容就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物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同时让社会责任教育真正渗透到高中生物课堂中。比如,通过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事迹,学生能够感受到他刻苦钻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榜样示范法,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孟德尔的社会贡献: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是“现代遗传学之父”,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研究工作中,孟德尔曾坚持长达8 年的时间观察豌豆实验,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拉开了20世纪人类解开遗传奥秘的序幕。通过了解孟德尔的贡献,学生不仅会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有意识地把孟德尔作为榜样,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活动法

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加强生物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5]。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作为教学素材,把相关的实例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还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意识。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土生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多个活动项目,比如,栽培农作物,加工农作物,养护特色的绿化植物,用淘米、洗菜的水浇灌花草等。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爱护自己家乡的生物,也能够树立起保护自己家乡生物的社会责任感。

(五)热点辩论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首要目的,在此基础上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热点辩论法是指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自己的道德情感等,对具有争议的、开放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推理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态度,并做出科学的决策等[6]。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热点辩论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科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及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责任意识。比如,“转基因作物的危害”“蚊子与艾滋病传染有关”“能否与艾滋病病人拥抱”等话题会对社会造成影响,也会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而这些现象又与生物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或社会议题,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分析辩论中做出科学判断,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例如,在讲授“免疫调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如何实现2021年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接种新冠疫苗是否对防控疫情有用”等作为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收集材料并开展辩论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更加感兴趣;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的社會责任意识,进而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物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对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然而,很多高中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责任素养方面还有不足。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情境创设法、任务分配法、榜样示范法、实践活动法和热点辩论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行为,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盛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究[J].文理导航,2021(05):71-73.

高橼.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考,2020(01):151.

王立敏.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190-191.

杜荣薇,许守明.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J].考试周刊,2019(78):134-135.

李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质量[J].科普童话,2019(43):75.

张国银.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52):124-125.

作者简介:林清玉(1980.1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高中生物培养策略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