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探究

2022-03-03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高中语文融合

王 妍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近期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做出了部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前言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2017 版课标相比,增加了“劳”,也就是劳动教育的要求。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我国大中小学普遍弱化了劳动教育,特别是高中学生,学校、家庭普遍重视学生成绩,忽略了劳动教育,致使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越来约突出。为此,加强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与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融入社会。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科育人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多个教学环节,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作用。劳动教育的根部目的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一致。语文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文字表达劳动之美,讲述劳动之伟大,烘托劳动之力量,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美德的讴歌与赞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内容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陆游诗歌《示儿子》,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在陆游看来,“为农”“为士”没有高下之别,所以他告诉儿子不仅要学习圣人至道,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农事”,明白勤勉为人、脚踏实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又如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选取某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相关材料,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培养考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融合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依托现有教材,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发掘劳动教育素材,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劳动育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以教传道,以课育人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组六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道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农学家袁隆平的事迹。为培育杂交水稻,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学生可以梳理这些内容,评论辛勤劳动,包括艰苦对体力劳动对于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选的角度袁隆平面对批评甚至是贬斥时,能以平和的态度进行科学辩论,同时又敢于承担风险,在原则问题上挺身而出,这同样是创造性劳动必须具备的精神品格。学生可以选择在共筑中国梦中知识分子的作用的角度评论,袁隆平这样的知识分子作为杰出劳动者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这种基于真实素材的劳动教育,凸显了袁隆平院士的劳动精神。

研读《“探界者”钟杨》,引导学生关注作为时代楷模,钟杨有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在他工作的每一个地方都竭尽全力付出劳动,甘于奉献。因次,班级在组织研讨会时,还可以搜集资料,比如通过了解在“时代楷模钟杨事迹报告会”上,钟杨的同事、朋友、学生、亲人和记者对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钟杨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习他通过劳动不懈奉献的精神。

(二)设计项目式作业,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格兰特 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说明他们已经达到“真正理解”的境界。新课程新高考重视情境教学,立足真实情境,紧扣关键能力,以项目式任务为驱动,以自主探究为路径,整合学科知识,融入思维素养,形成深度学习样态,让思维发展可视化,获得能力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课堂内外,通过多元整合,促成学生语文劳育的融合。

例如,假期我校语文组教师们布置了以“劳动”为主题的项目式作业,学生用浸润着袅袅书香的书法作品表达对于劳动的深刻思考,每一个笔画中都凝聚了他们的实践心得,每一笔起承转合都体现了他们的劳动感悟;其次声请并茂地朗诵了关于劳动的古诗词《悯农》、书法作品、诗歌朗诵等形式,全方位展现自己对劳动的独特理解。

语文、历史学科融合作业。要求学生查找关于科技发展的资料,从“劳动实践育科技发展”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定的问题进行论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提出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并通过观点论证的过程树立劳动观念、感悟劳动精神。这样的探究式项目作业,学生不仅理解了“科技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杠杆”,更明白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历史作用是劳动人民不断探索的智慧与不断艰苦努力奋斗的结晶,从而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三)精心设计写作教学,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属于信息的吸收与输入,写作则是知识的输出与内化。为进一步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写作教学,围绕劳动这一主题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将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融入写作思考中,突出写作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个人对劳动的切实感受,从而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例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紧扣时代主题,试卷从选文到作文所蕴含的“奋斗与劳动”主题,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观、奋斗观与劳动观的生动诠释。这道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文本整体构思时,首先要对文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热爱劳动这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及目前有的人对劳动消极看法进行评述,引出劳动的概念性的阐述。其次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这一部分可供选用的素材较为宽泛,“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由千千万万劳动者组成,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力量”、“幸福都是奋头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再者,材料中有对劳动的消极说法和认识,可以结合这些现象,做一些分析,比如可结合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教育”来探讨,进而论述我们该“怎么做”。

再如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左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 字。第二单元中三篇人物通讯有很多能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事例,也有很多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学生可以从文学作品和模范人物事迹介绍中,能了解这种写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认识“熟悉的劳动者”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于杰出的人物,写熟悉的劳动者,也就是学会写普通人和平凡事,更有实际意义。山村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保洁阿姨认真负责工作态度,农民的辛勤耕作,医生的救死扶伤,等等。正是无数个此类的人和事,构建了社会的和谐。

(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样要基于生活视角,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劳动教育资源,助推学生自觉接受劳动教育。

例如,讲授《心有一团火,温暖重人心》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深度描写张秉贵工作品质的片段,并作点评分析。学生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深度挖掘,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理解,张秉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热情周到地做好售货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讲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要求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化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作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践行?”这些问题关乎如何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查找资料,如探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等。可以指导学生就梳理与探究的成果,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劳动教育与语文的融合,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积累学生的劳动经验,而且增强学生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推动劳动教育回归初心、回归育人,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尽绵薄之力。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实践活动中,在立体、生动的语文学习中,不仅提升语文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让学生获得劳动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高中语文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融合》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