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写作中人物与景物描写的有效教学

2022-03-03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记叙文景物

王 欢

(大连市一一八中学 辽宁 大连 116100)

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练习记叙、抒情、描写、说明和议论这五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无论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都是重点议题。人物描写要饱满鲜活,景物描写要生动立体,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技巧。于教师而言,做好人物与景物描写的有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实现写作素养的跃升,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大有好处。下面,我们就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写作问题来谈一谈如何开展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相关教学。

一、初中生在人物与景物描写中常遇到的问题

关于初中写作训练,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大家对写作的态度也各不相同。经过笔者观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升学初期的写作思路问题。刚迈入初中时,大部分人还保留有小学时期的写作习惯,描写人物时内容简单,语气稚嫩,无法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或是动作进行捕捉,作文里常出现“她有双大大的眼睛,留着长长的头发”之类的表达,读起来缺乏特色。进行景物描写时层次不够分明,形容词、修饰语用的比较少,有时干脆采用大段白话来创作,读起来生涩、空洞,不够自然。对教师而言,这一阶段的写作训练需要帮助学生扭转思路,打开视野,熟悉并接受初中的习作模式,同时学习一定的人物、景物描写手法和技巧,所以比较具备挑战性。

二是写作生搬硬套、不讲究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追求较高分数,会将教材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优秀描写进行照抄,原封不动地挪到自己文章里,以呈现好的写作效果。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闹出许多笑话。譬如描写北方城市景观时冒出了苏州园林,写身边亲近的人却仿照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长。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甄别,耐心施教。教会学生合理运用素材,杜绝抄袭现象。

三是冲刺阶段的水平提升问题。到初三的总复习阶段为止,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基本技巧。人物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如概貌描写和定点环景等方法也都比较熟悉。但部分学生的表达仍欠缺新意,习作模板化严重,缺乏一定的生活色彩。这一阶段的写作训练需要教师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拔高作文分数,在中考中取得更亮眼的表现。

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可以探知他们在记叙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从日常写作开始,谈谈如何能使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教学有效化。

二、如何进行人物与景物描写的有效教学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课堂活力

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一般都是从教师展示范例开始。例如要学写人的记叙文,就先向学生展示一段经典人物描写,让学生揣摩其写作的优点,然后进行写作思路的剖析,讲述写作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统一进行练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抑制,下笔也格外困难。尤其是人物和景物描写是多维度展开的,需要基础的观察力,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细节刻画能力,能在文章中代入一定的情感表达,做到言之有物。要达到这种要求,首先要让他们乐意动脑、乐意动笔,其次则要给足学生实践练习的时间。因此相对于整篇作文来讲,教师不如先以片段训练为主,引导学生完成人物和景物描写的独立片段,再延伸到全篇的写作。小段文字于学生而言,内容相对简单,完成难度小,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方法。等到完全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后,再尝试长篇写作也不迟。

其次,要想激活写作课堂活力,真正使学生充满热情的投入写作,光灌输理论知识也是不够的。笔者建议,教师应在课堂中多问、多听,多用提问的形式来取代平铺直叙,多听取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回馈,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以部编版教材《老王》里的人物描写为例:“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教师可以结合这段的人物特色,先询问大家:“读完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围绕着腐朽、死亡和临终展开。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段文字的? 也许有怜悯,有畏惧,有尊重……最后,教师再提问:“如果是你来描写一位重病或是临终的老人,你会怎样来写?”最后鼓励大家认真思考,将想法付诸笔下,写成一个独立的人物描写片段。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没有对写作课产生抵触,相反还能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思考和互动,发现写作中的规律,习作质量自然有所提升。

2.观察结合想象,降低写作难度

观察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教学的必经之路。学生在进行人物或景物描写时,需要充分的观察来积累经验,对描写对象产生整体认知,再决定如何落笔。而“充分观察”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实现却有一定难度。以人物描写举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乃至心理活动等要素太多,学生往往观察半天,最后只记住两三个关键点,落实到写作中又漏掉一部分,效果大打折扣。再谈景物描写,如若没有教师的详细指导,他们很难观察到景物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变化,往往只是把眼中的景物囊括下来,再一股脑塞进作文中,显得次序杂乱、不知所云。因此在日常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留意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景物,多看、多想、多写,避免那种不经观察就随意动笔“闭门造车”的现象发生。

以月亮相关的景物描写来举例,在学生观月前,教师可以预先为大家布置好观察任务。比如当晚的天气、月亮的形状、月色是明是暗,等等。再以此为拓展,展开更丰富的联想。比如说月亮是弯的,那么是像镰刀、像银钩,还是像弯弯的眉? 月亮是圆的话,又像什么? 月光照耀在大地上,落在草坪上、树林间、街道中,是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观察,要比以往更耐心和细致,同时还能捕捉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例如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出现在不同方向的天空,月色明暗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有时候白天或者傍晚还能在天空中发现月亮的白色残影……以充分观察为前提,再结合丰富的想象,一篇合格的景物描写就呼之欲出了。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腾出一些时间用于观察,不仅不会拖慢效率,还会使写作教学事半功倍。

3.借助阅读教学,积累充足素材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自身也要提高阅读量,多积累记叙文相关的素材。一来阅读量达到一定水平,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语感,下笔会更加流畅。二来有足够素材作为支撑,学生的习作内涵能更加丰富,不至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人物与景物描写相关的范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解析文本的优点所在。像是《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开篇便是作者对高原的景色描写:“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初读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色。但如果从“飞驰的汽车”角度出发去想象,境况立刻就大不相同了。教师不妨让大家设想:一辆汽车驶过西北高原的公路,而你正是车中的乘客。从车窗中探头望去,时而能看到大片的未垦荒地,时而能看到碧绿的麦田在风中起舞。黄绿相间,延绵不断,可不就像一条大毯子?用这样的思路去阅读,学生眼中的文本霎时鲜活起来。西北高原的荒凉与生机,白杨的坚韧与挺拔,都深深印在他们脑海当中。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积累到丰富的景物描写案例,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4.挖掘生活资源,指导学生习作

生活是写作的灵感之源。尤其是记叙文写作,更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每日遇到的人和事,经常驻足观赏的校园、街道乃至家乡的景色,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但这也偏偏是学生最容易忽略、也最难写好的。以父母为例,作为学生最亲近、最熟悉的人,后者理应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但以父母为描写对象进行创作时,很多学生又会突然卡壳,不知从哪里写起,或者语言干巴巴、套话连篇。阅读他们的习作,总是离不开感恩、爱、伟大之类的主题。学生写不出自己父母独有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不够用心。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充分的考察和探究,最好能够抓住核心的人物或景物特征,对其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写好一篇记叙文。

以朱自清《背影》中的人物描写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是关于朱自清父亲的描写,给人的印象一是传统沉闷,衣服都是黑、青两色为主;二是动作吃力,不够灵活。二者相结合,正好衬托出“父亲”这一角色的寒酸与狼狈,形象跃然纸上。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抓住人物的体态、外貌、神情和性格去逐一观察,想方设法地抓住人物特征,将其展开来写。遇到景物描写时,则要充分动用感官,对景物的形状、色彩等因素进行观察,力求准确地把握其特征,再以合适的写景手法进行展现。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都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想做好这二者的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激发初中生的写作热情,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抓住人物和景物的核心特征,在习作中进行体现。与此同时,重视学生的日常阅读积累和观察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写作中思考,在写作中成长,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优化与提升。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记叙文景物
记叙文阅读专练
四时景物皆成趣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写写冬天的景物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如何写好记叙文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