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2022-03-03刘颖
刘 颖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北京 100040)
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管理,一直是许多老师的头等难题。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呆了七、八个月,来到新学校更加对新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许多一年级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画画、玩橡皮、折纸、随便说话、下座位,有的听到上课铃声不回教室,有的根本不会收拾书包,或者不会拿笔、不会站队等等。
笔者通过长期地观察、实践和大量的访谈、调查研究提出七个帮助一年级新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小技巧和小策略。
一、利用口令,事半功倍地进行习惯训练
普通一年级的学生经历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新鲜感,但难免会出现不习惯、不适应的情况。这届一年级新生因为新冠疫情,连幼儿园都很久没去了,在家里呆了很长时间的他们十分懒散、好动、好奇心强,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如果对他们讲解《守则》《规范》里的内容,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也听得非常枯燥,不知所云。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常规口令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口令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可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极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案例一:
当一年级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就可以用击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一齐喊:“小眼睛,看黑板。”通过如此简单的课堂互动,学生们的思绪马上就回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很多一年级小朋友还喜欢上课的时候趴在桌子上或者半躺在椅子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挺胸! 抬头!”“坐姿! 端正!”等口号,矫正学生的错误姿势。与此同时,还要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如奖励小贴画、小红花等,这是养成一年级新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利用游戏,有目的地进行注意力训练
新冠疫情居家期间,孩子在家懒散惯了,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利用游戏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同时提高了效率。
案例二: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比赛,看谁坚持认真看书的时间最长;看谁能够认真听广播的时间长,还能够复述出广播的内容;又或者比赛收拾书包,看谁收拾的又快又井井有条等等。对于比赛胜出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奖励。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利用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去超市、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对孩子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并跟孩子竞赛;在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复述能力的训练,并跟孩子竞赛;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提高专注力。
三、利用绘本,浸润无声地培养好习惯
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如果只靠说教,学生被动地听,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绘本能够起到唤醒的作用,不是让老师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在阅读中让孩子慢慢品味,唤醒其好习惯养成的意识。比如《小阿力的大学校》让孩子忘记和父母分离的焦虑,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在教室说错了没有关系》消除孩子上课举手发言的恐惧;《我喜欢我自己》让孩子懂得欣赏自己,遇到问题勇敢地去解决……绘本种类繁多,内容也涵盖生活学习的各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借助绘本内容培养学生懂礼貌、讲卫生、关心同学、爱护公物等好品质,帮助学生疏导心理上的紧张情绪。通过绘本让行为习惯培养由老师要求“我要你做什么”的说教模式变为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我可以做什么”的模式,改变被动的机械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唤起养成好习惯的意识,推己及人,改进不足,塑造良好品质,养成良好习惯。但利用绘本也需要讲究方法,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三:
绘本《大卫,上学去》讲述了捣蛋鬼大卫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在走廊上大喊大叫,上学迟到,上课做鬼脸、吃口香糖,上课回答问题没经过老师允许就站起来喊叫,在别人看书时大喊大叫,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放学被老师留下来擦桌子,最后知错就改,老师奖励了大卫,他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绘本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精准明确地告诉小朋友按时上学不迟到,课间轻声细语不喊叫,上课发言要举手,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等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但是,对刚来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我们像绘本中的老师一样以说教的语气,“小学生,不可以!”“小学生,不可以!”那就会让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觉得校园生活限制太多,从而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教师可以这样结合绘本让孩子明白上述规则并进行训练:
师:有一个叫大卫的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大卫小朋友上小学第一天发生的故事呢? 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幻灯片并讲故事)
师:大卫的做法对不对? 谁来当当“小老师”劝说劝说大卫?
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评价和劝说大卫。
师:从故事的最后一部分,我们知道了大卫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那么第二天的大卫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让学生表演第二天改正不良习惯后的大卫。如果表演的行为符合规范,老师就奖励小朋友一张小贴花或小红花。在听故事、辨析对错、角色扮演中让绘本故事动起来,从而引导孩子由绘本情景过渡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从“镜”中观察他人行为,规范自己行为,充分激活绘本情景蕴含的德育价值。
四、利用“镜子”,抓住心理特点,实行榜样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都在无形中慢慢塑造。一年级新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教师应当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当学生有好的行为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学生不好的行为,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智慧地与学生沟通。
案例四:
教师要求学生听课要有精神,自己就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要求学生不随地乱扔垃圾,并且注意垃圾分类,教师自己在校园里只要看到垃圾,就应当把它们捡起来,并投放进相应的垃圾桶;要求学生唱国歌声音要洪亮,每周升旗的时候,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响亮地唱国歌;要求学生做到光盘行动,教师自身必须做好示范作用:中午在一起用餐,教师就可以跟学生比赛,看谁不剩饭,看谁能做到光盘……这些做法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五、利用生活实际,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教师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从中寻找契合点,利用恰当的契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五:
笔者发现一年级的孩子上完厕所后,很多都不冲厕所,有的孩子则是没有尿到尿槽里,导致卫生间总是又脏又臭,给学校的保洁阿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通过谈话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大部分学生是着急上完厕所去玩,忘记冲;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冲厕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将学校的卫生间拍照,制作多媒体课件,标注出卫生间每个开关的作用,整理出上卫生间的小步骤,录制好名为 “保洁阿姨的烦恼”的小视频并让孩子观看。让他们认识到,由于他们的不文明行为,给保洁阿姨的工作带来了多少负担。接着,教师出示卫生间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卫生间里每个设备的作用,然后引导小组交流“上卫生间我们该怎么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按照图片讲解上卫生间的小步骤,让学生诵读口诀。这样的教学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利用疫情期间的劳动视频微课,助力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这个漫长的战“疫”假期,孩子们都开启了花式的宅家战“疫”活动,家长们兴奋地发来了孩子们劳动的瞬间:扫地、拖地、叠被子、种植物、炸油条、做披萨……有的孩子甚至将劳动、厨艺的步骤视频发到班级群内,包括每一步做什么、如何做、最终的成果怎样。这不就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劳动视频微课吗?
案例六:
开学的第一次大扫除,一年级孩子不懂得该怎么劳动,扫除之后好多地方反而更乱了,需要老师们重新返工。这时候老师们商议,就从孩子们大扫除时最常用到的劳动技能入手,找擅长该技能的孩子分题进行微课拍摄。孩子们的年龄小,因此在拍摄过程中,要将每一个步骤都掰开、揉碎,确保孩子们能学会每一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环环相扣。这就有了《整理书包好习惯》《我会擦桌子》《我来洗抹布》《我会扫地》《我来拖地》《我会洗拖布》等等由一年级学生亲自出镜示范的劳动视频微课。
微课拍摄后,班主任们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播放视频,孩子们非常专心地观看,非常仔细地聆听,一次不够,还要求反复观看,边看边讨论,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清洁要点。在此后的大扫除中,孩子们对于劳动技能的运用变熟练了,这极大增强了他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自信心,有了“会劳动“的底气,他们更加愿意在劳动中与他人协作,共同打理好班级和楼道的卫生。
孩子们入校时原本疏远陌生的关系,也逐渐变得亲密起来。从刚开始相互间的一言不发,到后来做清洁时的有说有笑、相互配合,孩子们逐渐消除了对新环境、新同学的不安,班级氛围愈发温馨,也慢慢形成了集体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维护教室和楼道的卫生,爱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七、结语
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当从一年级新生抓起。本文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提出的几点技巧策略仅仅是一个初探,在今后的德育和教学中,还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找对方法,最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