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

2022-03-03周明艳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周明艳

(贵州省惠水县第一高级中学 贵州 黔南州 550600)

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之一。有助于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国学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还应该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传统文化融合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时代价值

1.1 传统文化融合到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把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拓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度,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来看,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渗透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

首先,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表现出碎片化特征。学校教育内容开始逐步融合传统文化内容以来,这样的融合一直是一个热度。而在这一热度的教学表象下,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来看,每一册教材中都收录了传统文化作品,但是收录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展示的内容缺乏连贯性,导致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极为零散,这也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过于单调化,且教学模式陈旧。受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与理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方式相对单调,同时渗透的内容等也相对比较狭隘。除此之外,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往往是片面教学,只注重片面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品质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渗透教育全面性较低,同时教育价值不够深刻。最后,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不足,制约传统文化渗透。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自我角色,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国学素养,将会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产生较大的作用。从教学实践活动来看,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是教师国学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师国学素养不足,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教育意义得不到展现。

1.2 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筑梦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在十二届人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丰厚滋养。我国儒家思想中倡导民本思想,即:民本思想与忧患意识,这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巨大的能量[2],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筑梦之魂。其次,传统文化是社会的本质属性,这意味着人不仅仅要修身,还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道德内容,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资源。传统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同时也是我们产生理想的地方。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是来源于传统。不仅如此,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2.1 凸显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教学活动中,考核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可以把学生日常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通常情况下,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的考核往往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堂表现、社会实践以及期末考试测评。降低期末考试占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完成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3]。

除了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还需要教学手段的创新,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兰亭集序》为例,这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课程,对于高一的学生,初入高中,他们还保留着对于语文学科最美好的憧憬,还没有整日沉浸在知识点的整理背诵上。那这样一篇千古美文在讲解时,一定要让同学们怀着一种崇敬之心去读、去赏、去悟! 切不可因为老师的个人因素而失去了课程本身应有的价值。于是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充分查找资料,反复阅读、对比,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我阅读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于文本的鉴赏性文章,二是对于《兰亭集序》一—“天下第一行书”这一书法艺术的品鉴。文本的鉴赏性文章阅读让课程不失语文性,呈现学科应有的特点。本堂课不管如何处理,绕不过的始终是王羲之的情感变化,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想深人理解王羲之的思想变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其中“信可乐也”中的“乐”还是好理解的,良辰、美景、胜地、文人、雅集,如此大事,怎能不乐? 然而到了“痛”“悲”之时,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了。东晋乱世,魏晋风流等一些辅助性资料一定要提前让学生阅读,帮助理解!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情感变化依然是要着重处理的问题,也就是学科本身的东西千万不能丢。内容之下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呢? 那就考虑到了《兰亭集序》流传千古的原因,除了文章思想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书法本身的艺术。而书法作为我们的国粹怎能不让学生了解? 因此课前的预设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书法充满敬意,以此增强文化自信! 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对于《兰亭集序》的评价:“其登峰造极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同一个字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笔法的变换)以此为灵感,想到了我的课堂形式—由字入文,由笔势的变化感受作者心绪的变化。于是我找来《兰亭集序》模本,我的导入部分就是欣赏模本,然后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着重去看“怀”字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这样,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就巧妙渗透到教学之中。整堂课也是围绕四个“怀”字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

第二,利用语文教学,展示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在学习鲁迅《祝福》以后,可以了解到祥林嫂去世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祝福”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屈原《离骚》以后,在“知人论世”学习方法上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再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提到了“初七及下九”也正是我国的七夕情人节。这样的内容很多,合理利用语文教材,除了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外,还可以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的魅力。

2.2 以文本为基础,感知文言文中传统文化魅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教学工作的入手点,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传统礼仪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孔子等教育家对礼仪的看法,并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人提出的礼仪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句俗语,让学生积极思考,用于处理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教师需要把握课程教学的入手点,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认知,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观,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在高中古诗文的语言文字之中主要包含有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为了提升阅读水平,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学习,或者直接将其进行集中性的甄别与整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其中实词主要包含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虚词包含有双音节虚词以及虚词连用等;特殊句式包含倒装句、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在每一种句式之中又包含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形式。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之中实词主要包含有“易、鱼、军、舍、版、赐、辞”等等,活用词包含“封和鄙”,通假字包含有“共、说、知”等,虚词包含有“然、其、若、之和焉”等等。除此之外在课文之中还有很多的句式,比方“是寡人之过也”就是一个判断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先将语言文字吃透,这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对作品的理解,如果最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没有将这些内容讲透彻,那么就会给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文基本文学常识才能够更好地去感知文言文的魅力,也只有对其语言文字不断进行学习,才能够增强语感,也才可以更好地鉴赏古诗文,了解和领悟到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内容。

2.3 开展专题教学,安排国学经典诵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国学经典,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历史可读性较强的国学经典著作后,再来适时安排大量高中生在此进行课堂诵读和学习交流。不管在是早晨读书阅读的练习时间,还是课外的阅读时间,为了保证诵读的顺利开展,必然都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时间规律性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必须事前制订一份关于书面进行诵读的具体时间表,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有效地计划、合理地按时进行经典诵读。以高中阶段来说,这种背书式诵读最明显的一个优点就是它能够极大地提升和培养学生背诵文言篇目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文言文等篇目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给高中生留下足够的背书诵读时间,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的重要基础。大多数的高中学生都耽误了课时和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没办法抽出太多的精力去进行阅读。鉴于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诵读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早晨阅读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对国学经典进行背诵、记忆、了解,调动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这也是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国家古典经济基础知识的重要一点。

比如目前的课本编排中某些章节全部都是要进行宋词学习。宋词通常包含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因此词里面的感情也有两种,即风月山水、怀人伤春和忧国思家、抵御外侮。其中前者浪漫朦胧,后者则慷慨激昂。正是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构成了精彩绝妙的宋词。在一个单元之中同时将两种风格包含进去,学生们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了解到宋词的文体特征,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具体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词牌、声韵及流派等方面出发开展各种专题活动,比如讨论“宋词与宋代的审美”“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等等,最终让学生在这种专题学习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而在情境里去品味和感知宋词,在宋词中探寻和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融合过程中,高中语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专业优势,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教师积累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科的特征,能够把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到一起,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提升当代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工作中的价值,特别是主题班会、师生谈话等各项工作活动中,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当中,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园文化特点,进一步促进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和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合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