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探思
2022-03-03赵军良
赵军良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五里铺中心小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引言
综合素质包括智力、身心、审美、人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也就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所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使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已经由劳动技能型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审美素质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个体作为社会人的自我价值,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小学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是难以实现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度,而且一直在不断探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并最终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1 小学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
小学教育普及面最广,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可行性条件,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推广,不断投入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如提供贫困补助、营养餐、改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等,为农村的小学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而小学义务教育普及面最广,受教育人群基数最大,从而起到的教育效果也就最为明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
也许在今天看来小学学历是个笑话,但事实上很多70后都只有小学学历,在没有实施义务教育时,很多贫困地区的80后甚至都没有小学学历。义务教育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到教育,但即便如此也有孩子只读完小学就不读了。所以就各阶段教育的普及面来说,小学教育是普及面最广的教育,也是最易于推行的教育,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小学教育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于全国人口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1.2 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复杂、周期较长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则是这个工程的基础。后续的所有高阶段的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要以这个教育为基础。可以说小学教育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更是接受其他更高等级教育的基石。如果没有接受小学教育,那么一个人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更遑论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了。试想一下,一个人不识字、不会算术、不知礼义廉耻、不懂法制法规,该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立足,更何谈综合素质。
作为后续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教育就会更加吃力。诚然我们也曾见过有些学生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但在后面获得了较好的人生发展,但后期付出的努力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更何况这样的事例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在小学没打好基础,初中都不愿意就读了,虽然可能在某方面获取了较多的物质财富,但并不代表综合素质就有多高,也许只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或者是打了道德和法律的擦边球,并不值得提倡,更多的人还是懊悔当初没有好好接受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3 小学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一系列变革,不仅需要改变教职工的思想意识,还需要改变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但是应试教育的各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尤其是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依然不能全面的落实素质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可以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应试教育就成为人们获取理想生活的主要途径。而小学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小学教育寄予了更高的希望,除了学校的义务教育,还会额外报各种补习班,甚至抢购学区房,挤进重点小学,想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基础。农村的家长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寒门可以出贵子,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于是应试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要捍动人们已经形成的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人才观念,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而小学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小学教育这个突破口来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比如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出双减政策,整顿校外培训机制、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户籍+学籍制度、推进信息化教学等,以弱化应试教育的影响,推进素质教育。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应试教育在小学落幕,再加上各种配套社会政策的提出,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都助力于小学教育落实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
2 小学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大体上包括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综合素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通过小学教育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认知社会和认知世界的初始时期,有太多的感知和认知都是初次形成,这些感受和经验使他们终身印象深刻,记忆鲜明,并对他们人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时期不同于幼儿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成长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都没有定型,有无限的开发和塑造的空间,可以通过教育更好的引导他们的成长。这一时期也不同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很多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雏形都已经形成,而且青春期的敏感,使他们难以塑造。因此小学阶段是德育的关键时期,可以更好的实现德育教学效果。
立德树人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之所以德、智、体、美、劳把德排在首位,是因为德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德,那么于社会没有任何益处,还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危害。德育素质是综合素质之首,而小学的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正是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行为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普遍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小学的德育教育。不仅提高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地位,优化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德育与小学生生活的联系,还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学科间的协同育人。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设立三维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从而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生在接受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时,都可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使小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2.2 通过小学教育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
智育的实现依托于各学科的教学来实现,小学是正式学习的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各门学科的文化知识。这一时期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探究问题,从而得到知识、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尤其要关注小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2]。
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学科知识时,并不会自主思考,思维能力水平、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都非常有限,学习能力不强,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但这一时期也正是小学生智力、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教师开发得当,则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通过灌输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那么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在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下,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考评体系也相对完善。这都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转变传统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思考,获得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小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智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小学生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3 通过小学教育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相较于后面各阶段的体育教育,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开展得更加充分,教学地位更高,教学占比更大,教学作用也更显著。这既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的成长,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品质,为后面体育相关素质的提升打下好良好的基础[3]。
教学改革后,小学体育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各小学的体育设施、体育设备都更加齐全,体育师资力量得到了满足,课时也得到了保障。而且小学的课业压力相对较小,体育课被占的事情也少有发生了。再加上国家一再强调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提出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阳光足球等体育项目,都为小学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就使得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本就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再响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创新一些体育游戏,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更有利于体育教师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2.4 通过小学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会通过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小学生对艺术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并掌握一些艺术技能,如唱歌、舞蹈、表演、体操、绘画等,从而使小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艺术相关学科的教育中,如文学、书画、音乐欣赏等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美学知识、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使小学生具备认知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能力,具备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具备健康的审美情操。此外很多小学,还会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如钻石画、书法、表演等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相关活动,这都既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小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审美熏陶,为小学生后面获得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通过小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劳动的价值不被认同,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改革后,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小学教育中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以便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技能[4]。
现代的学生,从小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享受着科技生活的便利,不仅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劳动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亦不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很多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生,不会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宿舍卫生堪忧,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掌握,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习惯性的依赖于父母的照顾,在离开父母进入学校的集体住宿生活后难以适应。而且由于缺乏劳动锻炼,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也得不到发展,一米七的小伙子提不动一袋50斤的面的现象也很常见。可见劳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而劳动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机当然是从小学开始。从小就养成小学生爱劳动、爱奉献的精神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集体劳动,如校园公共卫生,如学校实验基础的农产品播种和收获,如参与植树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小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从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亦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家里的家务劳动,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质。
2.6 通过小学教育健全小学生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保障,包括心理是否健康,性格倾向、人格品质、情绪稳定性、责任感、思维开放性等。小学生正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由家庭环境进入到校园集体环境,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应,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共同作用,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不协调,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5]。小学生本就比较弱小,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欠缺,而社会环境又相对复杂,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就要强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等,从而使得小学生具备爱心、宽容、忍耐、平和、乐观、节制、谦逊、责任感、守信、自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小学生相对较为单纯,比青春期敏感的初中生,以及善于隐藏的高中生更加容易沟通和管理。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都可以发现,从而使得教育疏导更加的及时。尤其是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常表现,强化与问题学生的交流沟通,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社会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也呈现一定的功利性,在追求人才专业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国家的迅速强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改革全面开展并不断完善,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