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的班本化实施
——以大班主题课程《我是中国娃》为例
2022-03-03陆晓绒
文 陆晓绒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生态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整合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园运用课程审议、园本教研等形式,进行核心引领;教师团队紧密协作、有效落实,努力使主题课程实施趋向班本化。本文结合“引、推、议、拔”四个核心关键点,结合大班主题课程《我是中国娃》,谈主题课程的班本化实施。
一、引——基于真需要,探班本课程生长点
课程被不断优化,是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纵深推进的成果,也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理念指导下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幼儿个性发展的体现。园领导的核心引领,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程行进方向、找准课程推进方法、落实课程实施策略,有效推动班本课程生长。
教师在主题开展前进行调查,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及需要。主题切入时先按照主题既定计划开展活动,随后再进行班本化的实施。在《我是中国娃》主题课程开展一周后,基于教师观察、分析、解读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园领导借助“教研平台”开展审议,运用三步走的策略进行核心引领,帮助教师提升意识——了解课程是动态的、可调整的;反思目标制定、内容选择、课程执行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根据幼儿的言行,分析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
第一步,主题再解读,对接指南目标,完善主题目标。主题目标是整个主题开展的核心和灵魂,合理、适宜、细化的主题目标,能丰富和拓展主题内容,厘清主题实施脉络。审议课程目标时,教师基于幼儿的“真需要”,根据幼儿的经验和特点进行思考,对接《指南》目标,完善课程目标。
第二步,基于目标的解读和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对身边资源进行分析,梳理出主题线索,并具体到支持路径,即分解落实目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完成预设的主题内容,而要力求满足幼儿真正的需要。通过审议,教师链接幼儿经验、分析幼儿需求、切合幼儿特性,从周边资源、社会热点入手,梳理、筛选适宜的线索。教师基于对班级幼儿的了解以及课程推进的适宜性,从若干资源中梳理出四条线索:大(一)班“地图”、大(二)班“航天”、大(三)班“限电”、大(四)班“百家姓”(见以下四表)。
幼儿兴趣、经验、发展目标记录表【大(一)班:地图】
幼儿兴趣、经验、发展目标记录表【大(二)班:航天】
幼儿兴趣、经验、发展目标记录表【大(三)班:限电】
幼儿兴趣、经验、发展目标记录表【大(四)班:百家姓】
第三步:集思广益,分析不同支持路径可开展的具体活动和活动形式。教研组包含了三个年龄段的教师,在寻找路径时,跨年龄段执教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其中还包含实施过这个主题课程的教师,以自由分组的形式,集思广益,分析不同支持路径可生发的具体活动内容及和形式,探索课程新的生长点,梳理课程脉络,形成课程思维导图,做好预设。教师预设多一点的可能性,能够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做出适宜、适时的回应。
二、推——沉浸式参与,聚焦问题搭支架
“推”是指课程的推进,“支架”是指为教师解决班本课程推进、深化的措施、支持。审议之后,各班围绕预设的线索开展课程,园领导采用“听声音”“进现场”“共研讨”等形式,助推班本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一)听声音——聚焦教师实践问题
敏锐的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园领导反馈,幼儿园就可以做好准备,通过观摩现场、互动研讨等“进现场”方式,查找问题根源,探索解决策略。
(二)进现场——聚焦幼儿学习行为
园领导带领骨干团队,带着一定的目标深入班级,聚焦幼儿学习行为,发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真问题”,从而指导教师做好支持策略的优化。例如,大(四)班在开展班级姓氏调查时,设计的调查表无法满足幼儿独立自主完成的愿望。为此,师幼优化调查表,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支持幼儿按需调查、自主记录。
(三)共研讨——聚焦班本个性问题
园所要运用多样化的研讨方式,明确理念、梳理思路,推进实施。例如,在观摩大(一)班围绕“地图”线索开展区域活动时,园领导发现,教师将预设的很多游戏都呈现在班级区域活动中,但幼儿对部分游戏并不感兴趣。园领导通过与班级教师的随机小组研讨交流,发现教师的理念出现偏差:预设太多、想要太多、急于求成。通过沟通,教师意识到“等待幼儿”的重要性,将“快课程”转化为“慢课程”,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发展;在大(四)班姓氏调查活动中,教师通过研讨,进一步优化了班本课程思维导图(如图所示)。
三、议——聚焦课程建设,开展课程后审议
班本化推进要立足课程建设主题,反思主题实施中班本课程推进的价值和意义。在《我是中国娃》主题课程进入尾声时,我园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程后审议,组织教师梳理班本课程。通过梳理,大家认为,在课程建设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深入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分析幼儿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问题等设计活动、开发资源;二是切入点宜小而精,围绕幼儿在活动中生发的新问题灵活地运用、拓展资源,与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链接;三是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创造、表达;四是课程是动态的、生长的,教师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幼儿表现及环境资源的状况,做出恰当、有效的支持与引导。
通过课程后审议,幼儿园团队聚焦课程建设,在反思中理经验、强理念,充分认识班本课程的建设,分析、思考、梳理、行动的重要性:分析了幼儿核心经验、思考幼儿发展需要及兴趣点、梳理资源的价值及运用形式、行动中落实班本课程建设等。
四、拔——优化园本课程,凸显班本特色
“拔”是成果的梳理、经验的总结。有效的课程资源梳理,可以以点带面,在呈现课程成果的同时,使教师再思考课程实施的价值,形成未来课程的参照蓝本。一方面,我园紧扣班本课程脉络,收集幼儿的“画”与“话”,制作课程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园领导要引导教师厘清课程脉络,提醒教师做“有心人”,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画(表征)”与“话(表达)”,最终梳理成册,做成课程书,让课程“看得见”;另一方面,我园总结经验,推进幼儿园的后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园领导要鼓励教师积极撰写随笔,在记录、反思、感悟中总结经验;鼓励教师梳理课程故事,并尝试以视频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幼儿的行为及想法;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以科研的视角审视班本课程的建设与推进。(下图为课程书)
综上所述,在主题课程的班本化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引”——基于真需要,探班本课程生长点;“推”——沉浸式参与,聚焦问题搭支架;“议”——聚焦课程建设,开展课程后审议;“拔”——优化园本课程,凸显班本特色”,使师幼教学相长、班级和幼儿园相互成就,全面推进主题课程的班本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