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王国”奇遇记

2022-11-22华盛娟

好家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乐音奇遇管子

文 华盛娟

面对管状的玩具,幼儿有着极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创设了“管子博物馆”,将吸管、水管、笔管、输液管等都集中起来并呈现给幼儿,让他们在“管子王国”中尽情、自在地探索。在这里,幼儿与“好玩的管子”邂逅、相约、相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还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它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敏感的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拥有相关经验的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探究游戏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支持引导。

一、奇遇

大班阶段,因为活动的需要,教师在活动区中投放了管状积木,幼儿对管状积木很感兴趣。积木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望远镜、小喇叭、小手枪……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对“管状”道具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了一场“好玩的管子”主题博物馆活动。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吸管、水笔、毛笔、输液管等丰富的管状玩具,并创设舒适有趣的主题环境,设置了“管子王国”的活动场地,让幼儿在“管子王国”里尽情探索。

奇遇一:管子里的奇怪声音

游戏活动时,恬恬小朋友来到了“管子王国”,拿起一段蓝色的塑料管子接在自己的鼻子。“呵,真好玩,老师,快看我像不像大象啊?”说着,她又拿起一段蓝色的塑料管子,把两根管子都接到自己的耳朵上,跳了起来。“咦,怎么有一点点声音呀?”她自言自语地说着,停止了跳动,并专注地凑在管子口听着管子发出的“声音”。她赶紧来到我的身旁,以下是师幼对话。

幼:老师,这根管子里面怎么会有一点点声音?

师:是什么声音?

幼:是“呜”的声音。

师:怎么会呢?你拿另外一根管子试试看!

幼:我已经试过了,另外一根管子声音很大的,而这一根管子只能发出很小的声音。

师:“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根管子有什么不同?

接着,恬恬认真地研究两根管子,没一会儿,她找到了答案,告诉我:“老师,我发现这个有很大声音的管子粗,另一根管子细。”“恬恬观察得真仔细!管子之所以会有声音发出来,是因为管子中间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空气少,声音就小了。”听了我的这番解释,恬恬似乎全明白了,她拿起手里的两根管子向小朋友走去,迫不急待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奇遇二:会“吐泡泡”的管子

在探索管子中间是空的这一特性时,幼儿在“管子王国”自选一根管子与水做游戏——吹泡泡。没想到调皮的恺恺拿起两根管子放在嘴里同时吹,活动室里“咕咚、咕咚”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时一旁的幼儿全部被这声音所吸引,也立刻行动,活动室里响彻“咕咚、咕咚”声。看到幼儿完全被这声音所吸引,如此开心,我没有阻止幼儿的行为。

我想,此时我该做的应该是引领他们向更深处去探究。“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咕咚、咕咚’的声音吗?”听到我的提问,幼儿立刻停止吹手中的管子,马上开始思考。“老师,我知道了,是因为我用管子吹出来的气遇到水才发出声音的。”聪明的恬恬一下子就想到点子上,一旁的幼儿也对她的想法表示赞同。“说得真好,水本身不会发出声音,只有气流碰到水,才会发出声音。” 幼儿听到我的话,纷纷点头。

奇遇三:难听的“管子喇叭”

区角活动时,幼儿都在拿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开心地玩着,“啊……”忽然传来了一声“不雅”的声音。大家全都被震住了,眼睛齐刷刷地望向发出声音的恒轩。他手里拿了一段粗粗的塑料管,似乎也有点吓坏了,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对着管子叫了,我只是想试试管子能不能让我的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其实在平时,也有个别幼儿在高兴时拿着管子当喇叭,对着管子大喊大叫。此时,我该让幼儿分辨乐音和噪音了。首先,我播放了两段不同的音乐——优扬的钢琴曲和嘈杂的机器声。播放完音乐,我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都表示“钢琴曲好听”;接着,我就给予幼儿乐音和噪声的正确概念:“教师把悦耳动听的音乐叫做乐音,把那种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做噪声。请说说平时小朋友发出的那种尖叫声是乐音还是噪声呀?”“是噪声,是不好听的声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问他们:“那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不要发出那种尖叫声。”“小朋友讲话应该轻轻地讲。”“应该用好听的声音说话。”……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着。

看来幼儿已经初步了懂得乐音和噪声的基本概念,我想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这抽象的概念渗透到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理解噪声的危害,并共同参与环保活动,使“保护环境”深入幼儿的心田。

二、思考

(一)相知——教师要做游戏的医生,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与游戏相遇,意味着他们要像一位科学家那般,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将“为什么”挂在嘴边,有一股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倔强劲儿。当然,当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它带给幼儿的快乐则是无与伦比的。幼儿的游戏必须由兴趣作为支撑点,当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出现,教师就当及时思考问题的诞生。在“奇遇一”中,恬恬小朋友被管子里的声音所吸引,她很想知道“管子能发出声音”的原因。这个问题是幼儿自己意识到的,她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大大增强其探究动力。教师顺势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让恬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当然,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的时机和方式,做到“递进启发——静待花开——顺水推舟”。一是递进启发:在游戏中通过启发式提问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启发幼儿主动发现、解决问题;二是静待花开: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尝试、调整的过程中,获得关于问题的经验;三是顺水推舟:观察幼儿的兴趣和后续发展的可能,帮助幼儿回忆、整理,梳理经验,并及时撤离支架,让幼儿收获成功体验。

(二)邂逅——教师在游戏中要做科学家,善于引发有深度的思考

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幼儿获得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师需要做的不仅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幼儿发现问题。《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在“奇遇二”中,幼儿用管子对着水吹,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咕咚、咕咚”的欢快声。在这愉悦的时刻,他们都沉浸在游戏的兴奋中,而忘记了问“为什么”。此时,我很快发现他们的兴趣,及时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身边事物的本质,具有极强的探究意识。因此,我作为幼儿游戏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向幼儿提出这一问题,调动幼儿的思维。幼儿纷纷开始思考和讨论,并表达各自的观点。在这一过程,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期待——教师要做红娘,睿智生发游戏材料的延伸点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幼儿活动的引领者,教师的创新精神决定着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时刻具备一双发现创新的眼睛,在游戏活动中不断进行引导和暗示,在关键时刻提出创新点,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促使他们发展创新意识。

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科学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单纯的说教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让幼儿在亲历中增强情感体验,引发心灵感悟,从而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在“奇遇三”中,为了让幼儿真正地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正确概念以及噪声的危害,我借机生发了新的活动,运用生动的音像材料,让幼儿展开讨论。我将抽象的乐音和噪声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噪声原来这么难听,有这样大的危害”。由此,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环境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游戏把幼儿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让他们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科学、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教师要立足幼儿发展,通过对游戏的观察,收集有关幼儿行为的描述性资料或信息,了解幼儿在科学、客体、符号和社会性游戏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

猜你喜欢

乐音奇遇管子
乐音疗法与疗养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巧取乒乓球
那一刻
奇遇
一段乐音的“诞生”
我与猫的午后奇遇
海底奇遇
做试验
用心聆听学会区分
滚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