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探索
2022-03-03刘水苗
刘水苗
摘要:研究表明,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低于非寄宿制学生,而积极心理学作为近几年兴起的心理学理论,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寄宿制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本文旨在将积极心理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实践探索出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關键词:班级管理;积极心理学;寄宿制小学
一、积极心理学进入教育领域的实践——积极教育
(一)积极教育的内涵
“积极教育”这一概念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持续的幸福》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并提出一种“积极教育”的构想:学校可以同时教你幸福的技巧和取得成就的技能。笔者认为,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自觉运用于学校教育中,旨在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活动,都可认为是一种积极教育。
(二)积极教育的形式
积极心理学家们在学校展开过许多大型实践项目的研究,其中在澳洲一所贵族学校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家们设计出了三种积极教育的形式。
1.教授积极
学校开设独立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分单元传授积极心理的元素,如坚韧、感恩、优势、人生意义、心流、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情绪等。旨在让学生明确这些元素的内涵,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元素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
2.嵌入积极
将积极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活动进行融合。例如在文学课上讨论莎士比亚作品中主要人物所具备的品格优势,在体育比赛中运用培养韧性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失败中构建乐观等。学科结合的形式可以在不打乱正常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将积极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运用的一种形式。
3.活出积极
“活出积极”是积极教育的最高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深入学习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积极教育的影响,整体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种教育形式可以通过学校倡导理念,开展活动,由班主任来带领和落实。在班级小范围内营造出“活出积极”的整体氛围,进一步扩展到学校整体的积极校风。
二、影响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此,不同于人们的传统认知,决定主观幸福感的并不是客观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于该事件进行的情绪解释和认知加工。这意味着在不改变客观事件的前提下,通过对人们情绪解释和认知加工的引导,是可以有效改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在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学校在着力减少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影响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它们不仅会共同作用,各因素间还存在一定中介作用。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个体自尊。
1.亲子依恋
在寄宿制学校的客观条件下,学生一周至少有五天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远离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关怀,那么在有限的家庭陪伴时间里,亲子依恋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
2.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
在寄宿制学校里,师生之间和同伴之间的相处时间更长,他们在学校范围里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于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尤为重要。
3.个体自尊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寄宿制小学生的个体自尊也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小学阶段六年的时间里,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如何补位家长陪伴的缺失,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如何有效地提升班级学生个体自尊,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题。
(三)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必要性
受寄宿制学校客观条件的制约,寄宿制小学生在成长关键期里远离父母和家庭,缺少应有的家庭陪伴和关爱的时间。这种缺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都会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寄宿制小学班主任能够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教育,聚焦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三、在班级管理中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探索
(一)开发课程,教授积极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晨训、午会、班队会等相对整块的时间,在班级内进行积极心理学的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班级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积极的情绪体验,识别并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从而持续稳定地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教授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有三个时间维度。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和心流体验。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和骄傲。三个不同维度的情绪是不同的,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不同,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帮助学生有效识别这些积极情绪,有意识的创造产生这些积极情绪的时机。
班主任可充分利用晨训、午会和班队会时间,设计丰富多样的团体活动。可以在班级活动或班级事件发生前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帮助学生分辨出其中的积极情绪,并梳理出积极情绪的产生原因和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交流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获取这些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锚定这些积极情绪,从而学会对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进行积极的阐释和评价。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仅会发生引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事件,还会发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事件。这时班主任还可教授学生面对消极事件时的积极阐释方式——ABCDE模式。这是积极心理学用于反驳消极情绪的一种有效练习。班级在发生消极事件后,可让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对这一事件产生的想法,观察这一想法所引起的后果,接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驳它,观察打败了消极想法后的精神变化。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锻炼和增强学生面对消极事件时的心理韧性,也是寄宿制小学生亟须获得的一种情绪管理能力。
2.教授积极品质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感来自自己的优势与美德,掌握自身优势是人们能否找到满足感的一大关键。在研究各国的文化经典后,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和二十四种个人优势。班主任可根据积极心理学家们发展出的人格优势列表,结合我国小学生发展特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识别和发挥自身的美德与优势。
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准确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并利用晨训、午会和班队会时间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及时肯定和表扬。通过“人人都是小干部”的工作分工,让每位学生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优势的过程中提升个体自尊,获得主观幸福感。
(二)开展活动,嵌入积极
1.构建安全型的师生依恋
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还帮助个体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寄宿制小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及家人的陪伴,与其相处时间最久的成人即为班主任,因此与班主任构建安全型的师生依恋关系,对于寄宿制小学生身心发展尤为重要。
班级活动的开展,全程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引导,是培养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并以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班主任也应自主开发旨在培养师生关系的班级日常活动,例如师生书信交流、师生互动小游戏等。
2.构建互助型的生生友谊
寄宿制小学生们不仅在教室一起学习,还在寝室共同生活,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远超非寄宿制小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容易凸显,在活动中构建互助型的生生友谊也显得更为重要。
班主任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需更加重视班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增加小组合作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活出积极
1.营造安全温馨的教室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营造安全温馨的教室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室中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参与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例如在教室内部设立感谢角和表扬角,放置感谢信和表扬信让学生自取,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乐于帮助和感谢,并以书信的形式传递自己的感情。班级内外墙上定期更新学生的优秀作品,每个孩子都拥有展示自己特长的区域。
2.创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班级制定师生共同期望实现的目标,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学生主观幸福感能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郑重地给孩子们宣读一份承诺书,一共15条保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的理解、尊重、耐心、关爱和永不放弃,签署后张贴在教室显眼处,同时会和学生商议一份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让每个孩子签字后张贴。每周一,我会与学生共同制定一項共同期望实现的行规目标,写在黑板显眼处,目标达成后继续制定下一项目标。
四、结语
有人说,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作为一名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思考提高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是当仁不让的职责。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能够切实减少寄宿制小学生因远离家人而产生的心理伤害,帮助寄宿制小学生获得真实持久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阳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寄宿制小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8).
[4]积极心理学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1).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