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角色塑造

2022-03-03解猛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再别康桥

解猛

摘 要:小剧场歌剧是在我国民族歌剧的基础上,新兴的一种歌剧形式,而《再别康桥》这部歌剧正是小剧场歌剧的代表之作。剧情简洁明快,唱段优美。其中第九幕《脱离泥沼》把全剧情感推向高潮,也是最考验演员演技与唱功的一幕。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演出经历,就《脱离泥沼》的情绪把控和台词展开分析,以进行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角色塑造。

关键词:小剧场歌剧;人物分析;角色塑造

一、大时代下的小剧场歌剧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包含了音乐学、美学、文学和舞蹈学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容,并且以歌唱为首要的表演方式,显著特征表现为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中国音乐家在结合西方歌剧创作形式的基础上,立足本民族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并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中国民族歌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创作优秀歌剧作品,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所谓“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在本国本土衍生的并被人民大众所认可的新型歌剧形式,由我国文艺工作者在我国民族歌剧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室内乐”和国内的“小剧场话剧”创作而成。小剧场歌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歌剧形式,目前尚未有人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说明。但所谓的小剧场歌剧,大多是从传统歌剧发展而来的新型歌剧形式。与传统歌剧相比,其特点关键在一个“小”,具有舞台布局简洁、人员较少、音乐具有感染性且简练、剧情贴近观众生活等特点。虽然不具备大歌剧所拥有的舞美华丽、演出人员阵容宏大等优势,但它具备了歌剧的基本条件,且减少了资源输出,能够满足各层次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这一种歌剧的演出形式,逐渐被我国音乐界和观众所接纳。

在传统的歌剧创作上,编剧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所谓的“大题材”,以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才子佳人、神话故事等为题材。特别是民族歌剧,很多作品是为了纪念国家和民族的某一重大事件而专门创作的,意在通过这种“大题材”表达出思想和内涵。与传统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多个故事的组合使歌剧的题材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传统的歌剧音乐主要包含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方面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多种演唱形式,器乐方面则包含管乐、弦乐和打击乐等。声乐演唱的人数众多,乐队编制也十分庞大。而在小剧场歌剧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作品的实际需要,创作者大多在精致两个字上下功夫,力求把每一个唱段都创作成精品,让每一段音乐都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再别康桥》作为近现代小剧场歌剧的代表作,在声乐部分虽只有咏叹调和重唱这两种形式,但是其代表唱段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如林徽因的咏叹调《一首桃花》就是广受好评的一首唱段。还有在歌剧第九幕——《脱离泥沼》中,剧中人物徐志摩与陆小曼有一段经典二重唱《假如你清风似的常伴我左右》。在演唱部分第一个小节,采用的是弱起的创作手法,使整首二重唱的音乐基调更加具有流动性。同时小附点和半分休止运用较多,给人一种欲言又止、如歌如诉的感觉。全曲的音乐旋律极其优美,采用了下行加上扬的音阶式进行,并对重复的歌词部分采用了变奏处理,听起来朗朗上口又富含变化。这也是其成为整部歌剧经典唱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剧场歌剧在器乐方面,多采用大小提琴、钢琴、萨克斯和长笛。创作者针对不同的角色,精心为他们选择代表性的器乐,充分发挥器乐在渲染艺术氛围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积极作用。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演出过程中,每当林徽因出场的时候,小提琴独奏都会适时响起,小提琴典雅柔美的音色与林徽因的形象十分吻合。而陆小曼登场时音乐的形式就会显得更加现代和时尚,因此用萨克斯那种略带慵懒的音色来描绘她。这也正如《再别康桥》的曲作者周雪石所言:“如果将传统歌剧的音乐比作饕餮盛宴,那么小剧场歌剧的音乐则更像是几个精致的小菜,同样是色香味俱全,同样令人垂涎欲滴。”

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与演出经历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创作于21世纪初。导演、编剧均为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笔名水儿)教授,作曲由首都师范大学的周雪石教授完成。《再别康桥》这部小剧场歌剧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首演,一经演出即引起满场轰动。《音乐周报》总编周国安赞誉:“《再别康桥》这部歌剧在小剧场上演,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次,它开创了一个先例。”2001年12月1日至25日,这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连演25场,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毋庸置疑,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大获成功,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小剧场歌剧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教学实践中对徐志摩的人物性格分析

正是由于《再别康桥》这部小剧场歌剧大获成功,为人所熟知,这部歌剧也成为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的经典演出节目。广西艺术学院的龚小平教授将这部歌剧作为检验和提升硕士研究生声乐专业技能的教学实践项目,他在“声乐表演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音乐会的筹备和演出中,带领学生对这部歌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部歌剧中笔者有幸饰演了《再别康桥》第九幕《脱离泥沼》中的徐志摩。龚小平教授这次项目课题的音乐会,共演出了11场,历时两个学期。在这11场的演出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在人物分析把控和舞台表现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有了较大的进步。为更好地通过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塑造人物,作为这部歌剧的表演者首先要熟悉全剧的剧本,而不仅仅是自己要演的那一幕。在笔者刚开始拿到剧本的第一周,龚小平教授把所有参演该剧的人员叫到他的琴房,讨论人物形象与性格,要求每位参演该剧的人员,写一篇对于自己出演角色的人物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劇本和人物生平中能够体现,哪怕是剧中角色今天上午吃的东西都可以去写,去发散思维,去丰满人物。因为个人的三观不同,所见所感不同,所以每个表演者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与理解均不相同。这也正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写照。在发散思维去讨论和分析之后,再去了解人物的背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小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对表演者丰富人物性格,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人物演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使人物更具有特点。由于表演者对人物塑造产生的作用不同,在唱段上能更加融入感情的同时,对于情感投入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另外,对主角的性格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围绕徐志摩生活背景进行分析。歌剧主人公生活背景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国人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方新式思想的涌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歌剧的主人公徐志摩也是受到新型文化思潮影响的才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陨落,也正如他在《再别康桥》中所写的一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不幸,飞机坠落使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1921年徐志摩远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学习期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基础,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二是围绕主人公的感情生活进行分析,徐志摩的感情生活是曲折的。由于受到新式思想的洗礼,他崇尚自由,又具备文人所特有的敏感细腻和感性色彩,同时对生活饱含希望,而在与陆小曼结婚后,他的生活是挣扎的。这在剧中亦有呈现。

四、歌剧第九幕《脱离泥沼》中徐志摩的

角色塑造

在《再别康桥》第九幕《脱离泥沼》中,徐志摩有段台词为:“我真的很高兴,北平的风光,无意中摇活了我久蛰的性灵,有声色和有感情的世界,在重复的为我存在。那藏在帷幕下的神通,也彰显出它的博大和精微,让我认清方向,再别错走了路!”从这段台词中,可以看出徐志摩对于生活充满希望,通过台词也能看出,男主人公徐志摩敢于去表达自身的感受,在生活上较为感性。这也是文人身上的特征。加之笔者在拿到剧本后,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从人物生活的背景、环境及感情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分析,得出这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男主人公应该是一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演出时,表演者应表达出角色内在的欣喜,借助台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活泼鲜明。尤其在台词“那藏在帷幕下的神通,也彰显出它的博大和精微”这一句,要注意“博大”和“精微”两词的对比。表演者在说到“博大”二字时,声音一定要上扬,且加重语气。而说到“精微”二字时一定要放慢语气,语调下沉。这样更能突出“精微”二字的本意,且与之前形成对比。

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第九幕中徐志摩的独唱部分《阴沉,黑暗》一曲中,亦能看出他与陆小曼结婚后对生活的无奈和挣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最终英年早逝。歌词是这样的:“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旦陷入了,你只能向前,手里摸索着冰冷的粘潮,在妖魔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还有什么愿望?”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角色在剧中这段情绪的推进和压抑色彩的渲染,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演唱者对于音乐的曲式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分析音乐的创作形式,理解作曲家音乐旋律创作的意图,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把人物演活,同时在作曲家原有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理论分析在音乐作品实践演唱过程中至关重要。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纸上谈兵。因此笔者在实践演唱这首作品时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唱段的旋律由三音开始,向下做三度模进,进行到主音后,再向下方做半音模进,然后迂回下行至调式属音。同时节奏以长音居多,大多运用变化半音,使音乐的情绪增加了不稳定性。旋律中大量的半音环绕,让此段音乐调性非常模糊。音乐又以小调为主,且调性变化频繁,使音乐上的压抑感、不安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以情带声,这也是男主人公在整部歌剧中的咏叹调,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充分表达剧中人物的无奈、彷徨和挣扎。

大家都知道一部歌剧中咏叹调一般较为难唱。而《阴沉,黑暗》这首唱段,在整部歌剧男主人公徐志摩唱段的部分中,属于难度较大的一首。因此笔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通过搜集相关视频资料,揣摩表演者在演唱时的风格。发现大多数演唱者,在整首唱段中,演唱到“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时,大多加重了“天光”一词的语气感,同时“天光”一词是断开的。通常情况下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个词之间是不允许断开的,但也正因为“天光”一词的断开,使得主人公在整首唱段的无奈感渲染到顶峰。在笔者自身实践演唱的过程中,发现表演者可以在演唱歌曲最后一句“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还有什么愿望”时,加重“愿望”一词的字头感,同时语调呈下降趋势,根据情绪需要,演唱者必须把结束句的拍子时值唱满,使音乐更具有延展性,这会使无奈忧伤的氛围更加浓厚,更加引人入胜。

五、结语

在文艺界普遍追求大制作、大投资,推崇学习西方文艺创作的形势下,《再别康桥》这部小剧场歌剧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再别康桥》的创作者团队能不惧困难,另辟蹊径,自筹资金,创造出小剧场的演出形式,实属不易。这是一部成本较低且作品结构简洁、精致的歌剧。作者以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再别康桥》为该剧的主线进行创作,并将该首诗作为全剧的主题歌,从而使这部歌剧文学气息更加浓郁。通过实践,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优美的旋律、生活化的剧情,成就了一个小剧场歌剧的典范。笔者通过饰演徐志摩,对于角色艺术形象刻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心得。今后,笔者将多参加不同剧目的学习和排演,努力刻画和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从舞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我对歌剧排演的一点心得体会[J].音乐时空,2013(10):65.

[2]张帅.中国民族声乐技巧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2.

[3]彭小哲.浅析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成功之处[J].名作欣赏,2012(6):161-162.

[4]刘纪新.重评徐志摩的《生活》[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55-57.

[5]孙策.浅析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形象塑造与唱段分析[J].黄河之声,2019(2):35.

[6]邝淑芳.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唱段的演唱探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9.

[7]李溪娇. 歌剧《再别康桥》的戏剧性特征及部分唱段的表达[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中抒情美感的品读探究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元素探讨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浅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
论表演创作中舞蹈肢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