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场性与气氛: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022-03-03赵磊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运用新媒体富有的即时性、随时性、高度融合性、互动性等优势,营造充分的“在场性”和整体感染人的“气氛”,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文章对于新媒体的“在场性”和“气氛”进行了界定,通过多个实例来解读“在场性”和“气氛”的塑造路径及方法,并对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呈现出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为当前阶段新媒体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在场性;气氛

作者简介:赵磊,长安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陕西西安71006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2-0104-04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新时代背景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开辟思路、创新方法,充分利用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做到“吃盐不见盐”“润物细无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9.7%,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可见,我们已处于新媒体时代,尽管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主要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在时空方面的限制,为受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更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新媒体却也因其带有的消解力量①而给传播主流价值观以及国家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3]。但从积极方面来看,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无疑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新媒体所具有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场性与气氛。

二、在场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富有成效,这种成效首先源于新媒体带来的更为充分的“在场性”(Anwesenheit)。“在场”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事物当下存在或呈现于我们眼前。显然,相比于传统的延时传达,凭借即时传输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根植于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世界”,然后带到我们眼前。相比于不在场,在场的东西显然更加具有力量,更能促使事物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面对问题,人们更希望当面去沟通解决,很多请求、嘱托、致谢等等人们更希望当面表达;相比于只通过阅读来了解某个人,人们更希望与其面对面地交流;相比于观看转播,人们更希望观看直播,甚至亲临现场,等等。但新媒体的在场性并非仅限于它的即时传达作用。我们知道,在场性是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根本概念之一,其本义指存在①。我们这里不讨论在现象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在场”概念的复杂争论。对黑格尔来说,在场指的就是理性或理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其中的统领作用。因此,笔者参照黑格尔把新媒体的在场性界定为通过当下的存在或呈现而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

当然,传统媒介也能带来一定的在场性,比如在品鉴一首富于意境的诗歌或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时,想象力会把相关的事物场景带到我们面前,我们也因而被打动。但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对事物的传播具有延时性和间接性,因此事物或场景的即時鲜活性无法被保存和传达;另外,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度不高,对事物的呈现大多诉诸单一的感官,不能带来全方位的整体在场性。所以,传统媒体带来的在场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打动人的力度相对而言要弱很多。而相互间高度融合的新媒体则可以同时诉诸我们的诸多感官[4],为我们带来全方位的即时呈现,因而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人留下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印象。

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多维度融合的新媒体可以将系统、抽象、严肃的政治思想进行碎片化、文艺化、故事化、情感化处理,使受众在了解科技成果的创造过程、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体会祖国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势;在欣赏美景、品味美食、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重大事件直播、具体事件处理、伦理道德拷问等具体场景中调动人们的感受、情感、想象和思考,从而将所传播的内容更深刻地植入内心。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家国梦》放置类手机游戏产品,这款游戏包含“政策中心”“城市任务”和“家国之光”三个模块,在游戏中展现了如“全面深化改革”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各省市的标志性景观手绘图、各地特色美食以及国家重大成就,用户可自主建设城市,感受政策福利,根据城乡建设任务完成度来赚取金币,同时不同的策略经营方式也会影响升级。它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新闻内容与价值内嵌其中,构建出互动式、场景化的游戏体验。通过虚拟与真实相结合,使用户在游戏中切实了解国家政策、感受大好河山,同时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关切,潜移默化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央视、人民网等均借助5G信号实时直播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的全景和近景画面,广大网友作为“云监工”,第一时间见证“中国速度”,感受伟大抗疫精神。党的十九大报道期间,新华网推出的“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H5交互产品,构建了人民大会堂等实景3D模型,以习总书记讲话为原声,以讲话原文为主页面,还能旋转手机改变视角,让用户仿佛置身于人民大会堂中阅读十九大报告。各大主流媒体推出的线上融媒体产品立意深、内容新、吸引力强,如,“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2019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人民的通道”“赶考”,刷爆微博的“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等,都是各大主流媒体从受众喜好出发、以凝聚社会共识为目标而打造的兼具深度、温度的融媒体精品。这些产品为用户提供了视、听、触、嗅多感官的全新沉浸式交互体验,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新媒体带来的在场性,其力量更多地源于其对事情的直接介入。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单向度的,因此难以形成互动,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这些局限性使得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东西总体上呈现为一种“过去了的东西”,无法给受众带来当下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体验。与之相反,新媒体却可以让受众即时地观看、了解、感受现场的人物或事件,即时发表对事物的看法,与现场人物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从而更直接地介入到事件中去。

事实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带来的都是一种虚拟的在场,因为两者都不能把对象本身真地搬到人们面前来,受众也没有直接进入对象或事件的现场。但新媒体的在场性如前所述,主要指其通过全方位的呈现而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然而,当下存在或在场的事物并不必然具有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很多眼前存在的事物之所以视而不见,正是因为这些事物没有打动我们,也没有感染我们,所以,这类事物对我们而言实际上又是不在场的[5]。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之所以能更加打动和感染人,不只在于它使人物或场景虚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及其诉诸诸多感官而高度融合地带来了事物的全面信息,而是在于它同时能够使受众即时地介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新媒体呈现的是人物或场景的一副“虚像”,但与真实发生的直接在场相比,新媒体传达的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全面,诉诸的感官更多,因而更富于效果。新媒体不是科幻电影中的传送机,不能把受众直接带到人物或事件的现场,或把后者传送到前者面前。因而,相比于零距离的亲自在场,新媒体只能带来一种有距离的在场。但正是因为有了距离,受众才有了更多空间的去思考和全面了解人物或事件,從而形成更为客观、全面和深入的感受与认识。

三、气氛

“气氛”一词本是气象学术语,如今已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也被某些学科比如美学所使用,从而成为了重要的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气氛:凝重而紧张的气氛,轻松而愉快的气氛,节日的喜庆气氛,庄严而崇高的气氛,等等。就新媒体而言,气氛主要是指通过各种视听语言、文字、图片等带来的一种身心沉浸其中的感受状态。当我们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浏览“中国故事”,观看革命历史及当下社会中那些感人的人和事,其中的声音、文字、图片以及恰如其分的灯光、配乐等无不使我们置身其中,从而让人感受到与之相对应的某种整体气氛。

当我们通过网络或电视即时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讲话时,通过高度整合的新媒体视讯(集视频、声音、文字于一体,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生活与工作经历,体会他对过去和当下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把握,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受到一种笼罩在我们周身的气氛,一种亲切而又崇高的气氛:革命成果来之不易,祖国复兴的梦想任重道远。传统媒体因为主要是单维度的传播因而很难带来这种气氛,新媒体则由于同时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将文字、声音、画面等高度融合于一体,甚至可以塑造、设计某些特定的场景,从而使人切身地感受到气氛。

显然,气氛与上述的在场性有着必然联系。从根本上说,气氛源于在场性,是指受众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一种整体性感受。之所以说在场性不等于在场者,就是因为只有置身其中,人们才可能被感染、被打动,而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不具备在场性力量。而使人们身心融入其中的东西,也必然会带来某种整体的气氛。气氛的整体性并不难理解,比如,在国歌响起、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并不考虑现场有哪些人或哪些摆设,国歌是现场演奏还是由播放器播放的,等等,而是迅速将整个身心沉浸其中。显然,这种感受或气氛是现场的整体事物对人们造成的一种效果。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其及时的或延后的、全方位多感官的、集各种媒介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最终给我们塑造的正是这种整体的身心感受。

当然,在借助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都能打动人,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在于没有跳出传统的宣传模式与陈旧的宣传理念[6]:对人、事的叙述单调、维度单一,缺乏丰满性,叙述与宣传流于灌输式说教,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换言之,陈旧的宣传理念与模式之下的人物及其故事往往是抽象空洞的,对受众来说不具有在场性,没有形成一种打动人的整体性力量。这就需要我们从气氛的整体性出发,结合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营造出一种感染人的整体的在场性和气氛。气氛是可营造的,这一点已经为当代艺术实践所证明:教师通过多媒体和个人独特的授课方式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重大节日时,城市通过特有的布设而营造出的喜庆气氛;商场通过演艺、营销等活动而带来的某种使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的气氛;园林艺术家通过特定的布景而营造出的某种特定的情调空间,等等。

就媒体领域来说,气氛营造就是要通过影视中的视听语言(包括叙事技巧、灯光、配乐配图、人物的典型形象及其语言与活动片段的选取)等手段创造出一部连贯的整体性的故事宣传片或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借鉴影视作品的创作经验,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新华社推出的“一带一路”微纪录片《大道之行》,运用全新的叙事方式、一系列前沿特效技术,站在历史与现实时空穿梭的大视野中,以充满创意的画面语言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带领人们走进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彩空间,给用户带来视觉盛宴,唤起了他们内心油然而生的大国骄傲,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新华网的《@所有人,奋斗正当时》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引起了万千网友的情感共鸣,短片从小处着手,记录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时刻奋斗的画面,为青年学生阐释了奋斗的意义,树立了奋斗的价值观。诸如此类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化传播,其内容精炼又富有深度、其形式易于转发分享且符合受众当今的接受习惯,具有十分显著的育人成效,这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设了极佳的情境[7]。

将影视艺术与技巧运用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随时性、便利性、高度融合性和多维度、多感官及新技术手段等优点,塑造和呈现丰满的人物、故事,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感染人的力量与气氛,将受众带入某种在场性和气氛之中,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所面临的有利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报业,2021(3).

[2]孙逸啸.机遇与挑战:自媒体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双面境遇——基于自媒体的传播规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7(5).

[3]郝宇青.新媒体时代的“去神圣化”现象探析[J].青年学报,2017(4).

[4]方芳.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2).

[5]金萍华,芮必峰.“身体在场”:网络交往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5).

[6]孙秀民,苏海生.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理论探讨,2016(2).

[7]包玥晗.全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0.

责任编辑:陈若水

①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①“在场性”(Anwesenheit)与“此在”(Dasein)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

猜你喜欢

气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CREATINGAN ATMOSPHERE
写出画面的气氛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