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与习作教学的创意融合
——指向表达形式的形象化策略运用
2022-03-02朱华英
文|朱华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习作教学中,新型教学资源对开阔学生言语表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与创新思维,以及实现学生所喜欢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微电影融入习作教学,提高了习作教学实效。微电影内容源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具有生活性、故事性、生动性等特点,契合学生认识世界的好奇心;画面精美,情节跌宕,有着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天然优势;微电影的呈现直观立体,将表达形式可视化,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迁移。
微电影和习作,是两种不同但又相通的文化载体。微电影通过动态的声画反映世界,习作通过静态的文字交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微电影直观的视听艺术产生的即时性效果是优于书面文字表达的。因此,影视的一些经典的或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具有可供习作表达借鉴的可能和意义。如蒙太奇、特写镜头、空镜头、长短镜头等,这些手法广泛应用并优化了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推进等。从统编教材习作内容(8 次写人、6 次状物和15 次叙事)的安排可见,重在学会写人(状物)与有条理地叙事。怎样写出人或物的特点、怎样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教学的关键要素。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精选微电影为习作教学所用——技术性支架,找准表达形式的联结点和转换点,通过“观影发现—加深感悟—练笔实践—迁移积累”的路径,进行融合性学习运用。
一、捕捉“特写镜头”,构建人物特点的刻画路径
堪称电影艺术创作史上重大发展之一的“特写镜头”,极大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影片中,如果特写镜头用得精妙,则能很好地助力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在写人状物的习作中,必定要通过对外貌、性格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这些描写正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影片的特写镜头,让画面中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声音,还是动物或景物,仿佛拥有了“魔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以上情景时几乎不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强大的冲击力,这就是“特点放大化”是否可见的差别。我们利用特写镜头给人鲜明差异的观感,引导学生“看得清”“写得出”。一是让学生由影片联系到习作,意识到习作中也要有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即“放大”的描写才能让人看到人物的特点。二是让学生聚焦影片中突出的特写镜头,用心观察画面的呈现并捕捉变化,感悟人物动作、神态所传递的内心世界,再从中转换出一个个关键词来简要描述。想象体悟和关键词的提取,使画面不会随着播放结束就一闪而过,而是帮助学生变“有形”为“言语”,搭建了把画面转换为言语有序表达的桥梁。学生用恰当的关键词“定格”“放大”和“拓展”了特写镜头里的内容,为具体生动地描写搭建了言语支架。
微电影《另一只鞋子》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火车站,主人公是一位穿着一双破烂的人字拖鞋的男孩(简称A 男孩),当他看到另一位男孩(简称B 男孩)脚上锃亮的新皮鞋时,他的目光顿时被吸引住了……影片的一个个特写镜头呈现了两双不同的鞋子——刻画了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身份,以及两个男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眼神、动作:“A 男孩看着B男孩脚上的新皮鞋”“B 男孩拿着洁白的餐巾纸擦拭鞋面”“A 男孩捡起B 男孩赶车时掉落的那只新皮鞋,奋力追赶往前行驶的火车时的脸部表情与脚步”……尽管整部影片中没有人物语言,但看了短片就知晓了两个孩子的特点——他们一贫一富,但内心都很善良、有爱,这就是影片对人物的成功刻画。比如,片中“看”的特写镜头,有的看是“既羡慕又无奈”,有的是“爱不释手”,有的是“犹豫不决”,有的是“乐于成全”……学生在鉴赏式观影中理解了“看”的各不相同的内涵,更感悟到镜头里不同的内容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发现了影片刻画人物的奥妙。从看清特写镜头到从中感悟人物特点,学生领悟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如定格放大、间接衬托等。
在写人状物习作占主要内容的小学阶段,理解特写镜头并习得它的表现方法进行人物描写,非常实用。如三上《猜猜他是谁》,教材要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个同学,让别人读了就能猜出你写的是谁”。教学中创设拍摄的情境,让学生把“特写镜头”指向这位同学的独特之处与典型事例,用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来表述,形成镜头聚焦,再通过联想进行放大式特写呈现,紧扣关键词来具体描写、叙述,就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外形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人物突出的品质或兴趣爱好等,让人一猜就中。再如四下《我的“自画像”》、五上“‘漫画’老师”、五下“那一刻,我长大了”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二、借鉴“蒙太奇”,铺设叙事结构的创意台阶
电影中的“蒙太奇”简而言之就是剪辑、组合,是影视制作中特殊的表现手法。影视界对“蒙太奇”有一个共识——镜头的组合是电影艺术感染力之源,是创新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很多影视作品情节扣人心弦,究其原因就是“蒙太奇”发挥了作用。学生的习作也是同理,从习作选材到写作思路,都可以借助蒙太奇理论跳出统一要求的惯性思维,鼓励喜欢挑战、喜欢创新的学生尝试多一些与众不同。
(一)从多视角叙事中观悟沙里淘金式组材
近两年,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霾下,疫情传播严重影响到了每个人。利用防疫抗疫材料开展习作教学既是必要的教育,又有积极的语文教学意义。关于疫情的网络信息数不胜数,感染者、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不同亲历者的讲述,官方新闻发布会,媒体记者采访稿,网友的观点、评论,博主的文章,等等,形成了一个抗疫主题的多视角“素材库”。如果将其作为习作素材,学生无从下手,面临选择性困难。因此需要确定一条主线,如“携手奋战、科学防疫、办法比困难多”等,再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各行有代表性的人物动态视频与静态图文分别呈现、大场面与特写镜头交互运用等加以剪辑,把素材进行创造性重组,制作成一段微电影,就能让人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这样有主题的图文信息的技巧性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习作素材,学生据此就能写出一篇观点鲜明、内容典型、有详有略的多视角叙事习作。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一是剪辑组合,让海量的资料精简后有序汇集;二是多视角比单一视角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统编教材中,有好几次习作需要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再运用资料来写作。如三下的“国宝大熊猫”,五上的“介绍一种事物”,五下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这类习作,学生一般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引用一些资料,比较格式化地来介绍。但是如果从创新表达的角度来审视,可以从搜集资料这一步就多视角切入。如“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某一处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是一个常规的表达视角,而融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介绍就显得更有血有肉,游客的文章、大众的评价就是另一个动态的视角,纪录片则是新闻媒体的专业视角,而名人、外国友人的评价等又是别具意义的视角。综合以上多视角材料进行介绍,立体呈现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在帮助学生增进全面了解的同时,也练习了多角度、有详有略介绍的方法。因此,多视角叙事既突破了记叙文常规的选材和叙事顺序的框框,给学生写作带来了新鲜感,又拓宽了学生的习作建构思维广度。
(二)从非线性叙事中观悟多线推进式结构
让学生掌握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是统编教材三、四年级叙事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达成以上目标后,尝试着变一变叙事结构,既能让学生明白文章结构可灵活多变,也丰富了学生对表达形式的认知。联系到影片,通过剪辑组合进行“非线性时序”叙事就是一项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影片也因此呈现出开头有悬念、剧情有起伏,能牢牢吸引观众。让学生在观影后按照影片不按线性时序推进的叙事形式把影片内容写下来,就是借鉴与创造的合力共生。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交叉蒙太奇广泛运用的经典影片。我们截取“母子重逢”片段,呈现对儿子、母亲面部表情的交叉刻画,学生可以在画面对比中鲜明地感受到儿子、母亲在相遇之后的不同状态。观看片段之后,学生对交叉蒙太奇的非时序叙述有了直观感知,并身临其境感悟到其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把以上片段写下来,练习了“非线性时序”叙事的方法,为在日常习作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蒙太奇迁移到学生习作中是大有空间的。如统编教材六上习作“多彩的活动”,重在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印象深刻的场面,因此,学生要拓宽写作视角,除了写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还要写写同学们(个体与群体)的动作、语言、神态,这里就有技巧性的处理了——将两个维度交叉着写,形成对比,更能表现活动场面的动态感,让人感受到活动的“多彩”。
三、迁移“空镜头”,激活情景交融的创意密码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只有自然景物或场面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对剧情有影响的人物)的镜头,主要是介绍时代(环境)背景、抒发人物情绪、烘托氛围渲染意境等,具有暗示、说明、隐喻等功能,相当于“此时无人胜有人”的效果。这与习作中联想、借景(物)抒情的写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动画短片《父与女》讲述了一对父女离别后,女儿一生都在苦苦等候父亲归来的故事。影片没有任何人物对白,而是突出了用环境、色彩营造情感基调,来与剧情相适。教学中,学生观看后交流深有感触的镜头,聚焦到“分别”这组画面的空镜头:人物此时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定格到那灰蒙蒙的天空、茫茫的海面、满树的枯叶、孤寂的小船、孤飞的鸟儿、孤单的身影、模糊的归路……这些意象组合的画面,融情于景,让人自然联想到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惆怅和苦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狂风中等待”“大雪中等待”等画面中,选择一组空镜头进行描写。学生不仅能从中解读出事物承载的感情色彩,还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如肆虐、孤零零等)体会情感,所写的文字和影片同声相应。
至此,学生领略了空镜头在情景交融、表情达意上的突出作用,收获了习作能力新的生长点。四下习作“我的乐园”,怎样写出乐园的样子?怎样通过对乐园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快乐以及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拍摄“空镜头”,因为是“乐”,所以学生镜头里定格的是活泼泼的景物,是充满生机活力、色彩明丽的景物;景物呈现了自由自在的状态;等等。景即人,景物的状态即人物的情感。空镜头的代入,使场景描写情感色彩明晰,情感表达随景而涌。再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随手拍一些视频:运动会结束后阳光明媚,国旗飘扬的画面;生日这一天,家里窗明几净、绿植生机盎然;感冒发烧了,窗外阴雨绵绵、天色暗淡……这些学生熟悉的即时性空镜头,情境性很强,都是表达练习的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