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测、比较、质疑、统整:为低年级阅读添点思维含量
——以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

2022-06-25张幼琴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狗熊统整动物

文|张幼琴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推理等认知表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其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思维,阅读思维正是阅读理解的核心。然而,当下的阅读教学往往缺少思维含量,低年级尤甚。这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这与第一学段教学重点有关——字词句的教学占主体;这与当下的教学改革有关——传统的“接受式”阅读仍占主流。此诸多因素导致了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思维含量的缺失和教师引导的缺位。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叶老先生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理性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逐步增多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由浅入深的渗透和训练,而不可因“儿童是形象思维的”简单结论,忽视了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割裂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内在联系,淡化了相关的教学意识。

那么,低年级阅读教学如何增加思维含量,从“学课文”走向“学阅读”,开启指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呢?一下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如《一分钟》课后就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此项练习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提炼文中的直接信息,并能根据信息作出简单的逻辑推断;用“要是……就……”的句式说话,训练逻辑思维,把握内在联系。《动物王国开大会》,则是着眼于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上,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的情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推断,最后建立起完整的信息链,继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小猴子下山》的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表达,并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作出综合推断。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推测、比较、质疑、统整等思维方法,积极思考问题,乐于表达观点,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笔者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为例,做了以下尝试。

一、推测,发现叙事结构

1.根据内容,推测通知。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推进,推测狗熊的通知内容。如:老虎告诉狗熊,大会在明天开,这下狗熊会怎么通知呢?根据学生的推测逐一出示四次通知内容,印证自己的推测。

2.根据结构,推测情节。

教师讲述前两次通知内容后,让学生参与讲述故事,并以此推测第三次、第四次通知后,故事会怎么发展。如:狗熊又把通知一连说了几遍?这回狗熊播了通知后,大会开得起来吗?为什么?你猜后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为什么这么猜?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推测故事情节,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推测狗熊通知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根据老虎对通知信息的逐一补充(已知内容),作出相应的推测(未知内容);推测故事情节,则是着眼于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引导学生根据相似情节对后面故事发展作出推断,运用感性的手法发现这则童话故事的叙事结构。课堂中,学生的推测一次又一次得到故事的印证,于是他们主动参与到故事阅读中来,体验到了猜测、思考、推断等积极思维带来的乐趣,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长故事,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消除了阅读长课文的畏惧心理。

二、对比,发现通知要素

1.找画通知,提取信息。

狗熊一共通知了几次?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提取文本中的直接信息,是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是课文比较长,通知的内容隐藏在故事中,学生不易发现。因此,教师可示范找画第一处通知,并标上序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2.对比通知,提取要素。

教师可逐一出示学生找画的四次通知,两两对比,发现通知内容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可用儿歌帮助学生小结梳理,如:通知声音要响亮,不忘事情和对象。通知时间要注意,地点千万别忘记。

教师引导学生纵向对比四则通知,发现通知要素,并对通知要素进行分析、整合,实则是一次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法。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比通知,很快地发现了四则通知的异同,领悟了通知内在的本质要素是参加人、事情、时间和地点。

三、质疑,发现角色变化

1.借助插图,梳理内容。

狗熊终于把通知播完整了,要感谢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动物角色对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当学生回答出现不完整、无序等情况时,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灵活性的好时机。此时教师可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提取关键信息。如:( )提醒在哪一天,( )提醒是几点,( )提醒在哪儿开,狗熊喊了四次,才把通知讲明白,动物大会开起来。

2.质疑探究,变与不变。

当把三个小动物对狗熊的提醒进行横向对比后,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可不可以把故事改一改,换成同一个动物来提醒狗熊?为什么每次不是同一个小动物来提醒狗熊呢?这些问题引发了课堂长时间的安静,但静默的背后,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有利于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几分钟后,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是同一个动物来提醒,他应该把通知的时间、地点一次性都说清楚;有的说,如果总是同一个动物提醒,我们一下子就能猜到后面的故事情节,故事可能就没那么好玩了;有的学生又对同伴的发言进行了概括提炼:如果故事中只出现一个动物的提醒,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这个故事就没有吸引力了。

在比较中,往往会产生疑问,而质疑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端,是产生新观点的催化剂,是把阅读推向深入的必经之路。阅读教学要从分析课文内容走向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越读越聪明,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问难,提升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深刻性甚至批判性。虽然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但并不妨碍教师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启蒙和培养。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短暂的沉默后,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故事发展的合理性,有的学生则从自己的阅读心理去思考,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故事本身的叙事结构。学生感性的、直观的语言表达背后,是他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萌芽。

四、统整,发现故事密码

1.统整故事,发现密码。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小动物的逐一提醒,狗熊的通知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完整,最后一次,狗熊终于把通知播完整了,故事也画上了句号。除了通知内容和三个动物角色的变化,故事中还有什么也在不断变化呢?围绕“变化”这个主题,学生畅所欲言,发现狗熊每一次的动作和语言也在变化,动作、语言的背后,其实是角色心理的变化。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读演演狗熊和小动物的对话,体会狗熊心理的变化,感受狗熊既憨态可掬又认真负责的有趣形象。

2.梳理板书,复述故事。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个故事的“变”与“不变”,梳理形成以下板书(见图1)。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不变的,老虎让狗熊去通知,狗熊播报通知时不断遇到问题,不同的小动物出现及时提醒他解决问题,而后又生成新的问题,老虎逐一补充,直至通知播报成功,问题最终解决。一波三折的情节是童话故事的叙事节奏,也是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的抓手。最后,师生合作,根据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对整个故事进行梳理统整。

图1

在低年级阅读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即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能说一个词、一句话,而不能把话说得有序连贯完整,原因往往是止步于思维,因为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达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是直觉思维,而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学生缺乏分析统整的高阶思维能力。因此,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把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统整,将原本零散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整合的体系,对学生进行统整思维的训练,以期使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低年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逐句逐段的朗读讲解,满足于一问一答的内容分析,满足于单一信息的搜索回应,长此以往,学生进入中高段学习后,他们的思维将仍停留在低阶层次,无法进行推理判断、评价鉴赏、批判质疑、综合应用等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小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逐步增多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活动,并逐渐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丰富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狗熊统整动物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一只狗熊来报恩
狗熊打保龄球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最萌动物榜
狗熊讲体面
动物可笑堂
动物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