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共生视域下的微写作教学植入策略

2022-06-25陈卫娟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段自然段习作

文|陈卫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以“阅读与表达均衡推进”为编写理念的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读与写整体设计,营造一种读写共生的教学视域。在此背景下,微写作成了阅读教学的新常态。“微写作”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的经典语段、表达方式、结构特点进行的微型写作训练,旨在有效实现读与写的融合,习得言语表达范式。

一、微写作的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共安排了29 次微写作,编者力图通过有梯度、螺旋式上升的练笔设计,让学生掌握句子、片段的基本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习作打好基础。

(一)情境化呈现

情境化呈现微写作是统编教材读写结合设计的最大特点。情境化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课文为背景建构练笔情境,如六下《腊八粥》课后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以课文第1自然段为背景,在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特点的。由课文情境迁移到任务情境,学习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另一种是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建构融合性的练笔情境,如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此情境包含三项任务:一是阅读课文,交流美在哪里;二是联系生活,回忆上下学路上的独特景色;三是迁移运用,写一写自己生活中发现的美。两种情境都以课文为背景,让学生有可借鉴的方法,同时又联结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走出课文情境,走进自己的生活,迁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二)梯度化递增

练笔要求由易到难,很有梯度,是统编教材微写作编排的第二个特点。三、四年级课后“微写作”以精美的句子、特色化段落的仿写为主;五、六年级则以结构复杂的语段、独特感受、创造性练写为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如三上《秋天的雨》课后要求:“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此项练习就是仿照文中的句式写简单的句子。再如四下《猫》课后题:“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仿照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又如六上《月光曲》课后要求:“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项微写作旨在学会联想,并能有条理地描述画面。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经典语段,再到创造性表达,可见微写作的要求逐步提升,难度逐步加大,但是坡度比较平缓。编排上前后勾连、铺垫,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三)循环式训练

通过多次循环练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统编教材微写作编排的第三个特点。一是与单元习作的联结,帮助学生建立言语支架,为单元习作起到很好的储备作用。如三下《荷花》课后提出:“第2 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仿照经典语段练写植物的样子,为本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做好铺垫。再如六下《匆匆》课后题:“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第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仿照语段学会如何直接表达情感,为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做好语言和表达方法的储备。二是不同年段的循环练笔,反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三上《秋天的雨》、四下《巨人的花园》、六上《月光曲》等课后微写作都指向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从句子到语段,让学生经历不同典型文本的反复训练。

二、微写作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微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提升书面表达的能力。

(一)迁移原理,让微写作更有针对性

迁移理论认为,只有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才能在情境中更好地迁移运用。虽然微写作都安排在课后,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勾连微写作的内容,用从课文学到的表达方法练习准确表达,可以有效实现从知识积累向表达能力的转化,达成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同频共振的目标。

例如教学《腊八粥》第1 自然段时,可以结合课后“仿照第1 自然段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的要求设计读写一体活动:第一步,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第二步,数一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看一看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第三步,想一想,发现作者是怎样整体建构的。学生从读中领悟了写作方法,又有课文做范例,微写作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文本学习,为微写作做好了铺垫,教师可以择机引导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美食等。这样的仿写,学生得心应手。

情境式呈现的微写作,运用迁移原理教学,在读写活动的真正融合中会更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文本与微写作的桥梁,增强微写作训练的现场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二)主线思维,让读与写更显层递性

厘清了微写作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融入主线思维,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序达成目标。如可以将微写作与单元习作融合成一个整体,让表达方法在单元内循环运用,反复训练。

以六下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匆匆》课后提示:“仿照第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写下来。”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抒发情感,在模仿中积累言语范式。《那个星期天》课后没有编排微写作,教学时可以结合“初试身手”中的“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的不同,分别写几句话”设计读写一体活动:第一步,聚焦第4 自然段,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一个词语——“这段时光不好挨”“焦急”;第二步,发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焦急”的心情的,圈画出“我”在焦急地等待中做了什么;第三步,发现方法,将焦急的情感融入一连串的事情中;第四步,尝试实践,可以仿照这种方法写自己焦急等待的心理,也可以任选一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通过两次反复的微写作练习,学生对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了循序渐进的认知,单元习作时就能自然地运用这些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以“真情自然流露”这一主线统整单元微写作,以线串珠,既有直接抒情的仿写,也有间接达意的练写,使得同一写作知识通过微写作反复练习,最终内化为能力。

(三)陌生原理,让微写作更富吸引力

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反复地实践。微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统编教材仅安排29 次练习,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习题并没有安排微写作,甚至有的一个单元也没有一次。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微写作资源,增加练笔的次数和频度,强化微写作应有的教学功能。老师们可以运用陌生化原理进行创意设计,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微写作产生新鲜感。

例如,统编教材三下《火烧云》课后没有安排微写作,但教学时很多老师都会根据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很美,像马、像狗、像狮子……令人目不暇接来设计练习,用上“有的……有的……”仿照课文写一写变化之多;也有的老师根据火烧云的形态变化之快,要求学生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仿照课文接着写一写。这样的微写作,缺乏新意,属于近迁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表达的兴趣。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创意微写作:运用“间接写”,将“烈日炎炎”这个成语写成一段话,要求只能借用“霞光”一段中写到的事物和人物。设计的微写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带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激发了学生表达欲。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居然被逼出了精彩:大白狗躺在树荫底下,伸出长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红公鸡不安地在林子里转来转去,红红的鸡冠也耷拉了下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最可笑的是那只黑母鸡,走着走着下了一个蛋,转身一看,蛋居然熟了……

三、微写作的评价建议

课标指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是微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可视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智能化评价等,为学生的微写作注入持久的动力,激发他们练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可视化评价

崔允漷教授指出:“评价任务就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必须跟到哪里。”把评价融入微写作教学,从“写什么”“写得怎样”两方面进行评价,实现教、写、评一致。

如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微写作:“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围绕这一练笔任务可以设计如下评价单:

这样的评价单不但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在微写作中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频共振。

(二)多元化评价

微写作教学可以开展多元化评价。比如,学生完成微作品之后,老师首先让学生围绕可视化评价单进行自评。通过星级评价,学生重新阅读自己作品,再次感受写作的过程,实现由读到写再到读的深层次感悟。其次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点评,更有针对性。例如,学生模仿《腊八粥》介绍她喜欢的美食时,老师可以这样点评:你能灵活地把书上的句子变为自己的语言,老师仿佛闻到了诱人的香味。如果能融入自己的活动,表达的效果就更不一样了。教师的点评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茅塞顿开。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在相互欣赏和评价中取长补短。

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充分发挥了评价主体的作用,又能促进互动学习的真实发生。微写作评价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敢说、敢评。

(三)智能化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微写作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

微信是非常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可以弥补有限课堂的缺憾,实现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评价。鼓励学生把微作品发表在班级微信群,老师及时进行点评,或激励、或表扬。老师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表达的信心。学生在欣赏同伴的微作品后,可以进行简短的点评或给予表情包评价。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家长积极参与到点评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长联动,在互动评价中,让小练笔有大作为。

信息技术赋能微写作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智能化评价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微写作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得每个学习个体的表达水平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段自然段习作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美丽的秋天
习作展示
画画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