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视域下语文情境型试题的命制
2022-06-25李琴
文|李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语文情境型试题是指将语文问题置入某种现实情境中的试题。本文尝试基于对语文情境的认识,还原区域相关语文试题的命制过程,说明语文情境型试题的命制策略。
一、对语文情境的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情境有充分的阐述,先后48 次提到了“情境”一词。例如,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人的素养不仅仅是指学会(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PISA 的题目设计都具有现实背景。
PISA 将情境分成个人的、公共的、职业的、教育的四大类。个人情境与学生个人的日常活动直接相关;公共情境要求学生观察更为广泛的周边环境的某些方面;教育与职业情境取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或工作环境。
二、几道语文情境型试题的命制过程
(一)取材
语文情境型试题可以取材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从而在情境中既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又考查学生选择并提取语文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细心检查反思的良好习惯。
我们分别从博物馆官网、小区通告栏、教材中选了如下三个素材。
素材一:
2021 年苏州博物馆西馆营业时间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 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预约成功后请按预约时段入馆。
参观时间:上午9:00-12:30,下午12:30-16:00
预约时间:提前7 天即可预约
预约入口:点击“西馆预约”
预约提醒:
1.如未提前预约且参观当日仍有余票时,观众可在当日进行预约。
2.为充分预留时间进行信息核查,保障观众顺利入馆,苏州博物馆当日预约截止时间设定为停止入馆时间前20 分钟(16:00 停止入馆,15:40 即停止预约)。
3.每张有效身份证件每天限定预约一次,单个账号最多实名预约6 人(每个人的姓名和有效证件号码均需填写)。敬请周知。谢谢理解和配合。
4.友情提醒预约最后一个时间段的观众务必于截止时间之前入馆(如:第二时段为12:30-16:00,观众需在16:00 之前入馆),超时的观众将无法入馆参观。
这是前往苏州博物馆西馆的预约界面及相关素材。这一材料的背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属于“个人情境”。由一个场景引出语文能力的应用,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等,能够实现对《课标》中“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的要求。
素材二:
这是一则关于小区“人脸识别系统信息采集和开通”的通知。虽然不属于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个人情境”,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是当下学生耳濡目染的社会热点现象,属于“公共情境”。
素材三:
教材中的古诗、俗语等。这一背景材料取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属于“教育情境”。
(二)命制
根据命题的要求和遴选的素材,我们命制了如下三道试题。
试题一:
游客李明12 月11 日上午到达苏州,他想参观苏州博物馆西馆,但没有提前预约,他当日有可能入馆参观吗?请结合当天的预约界面和预约提醒,简要说说理由。
结合PISA 测评相关理念及区域监测框架,确定本题的各项指标。(见表1)
表1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解决生活中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检索、定位,作出合理的判断与解释。旨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
试题二:
我们增加了一组有关“人脸识别”的信息文本,和上述的通知内容组成混合文本,在此基础上命制了这样一道题:
由于业主对小区开通人脸识别系统此事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苏城物业公司想要拿出一份更加合理的通知,以打消业主的顾虑,兼顾大家的需求。物业会修改或增加哪些温馨提示呢?请你综合阅读材料作出推测并说明理由,不少于两条。
结合PISA 测评相关理念及区域监测框架,确定本题的各项指标。(见表2)
表2
本题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人脸识别”作为阅读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脸识别”的技术及其利弊,在科普的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旨在为学生提供复杂的阅读情境,特别是观点多元甚至矛盾的阅读素材,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解释的综合能力。
试题三:
根据对话和情境,写出古诗或俗语。
文文:乐乐,老师说我写的作文像记流水账,让你帮我修改修改。
乐乐:好,我看看。确实写得有点平淡。其实你这里写了“小草刚刚长出来。看不出什么颜色”,后面可以再补一句“让我想起了韩愈的‘_______,_______’”,这样,内容就显出文采来了。
文文:有道理。那我这里写的“这根竹子很坚韧,风吹得再大也不倒”,是不是也可以配一句郑燮的名句“_______,_______”?
乐乐:是的。不光是写景,用诗句来抒情效果更好。如果你要表达望月思亲之情,完全可以借用王建的“_______,_______”,语言的感染力一下子倍增。
文文:这个写作方法太好用了,才听你讲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这么多,比读什么优秀作文选强多了,真是“_______,_______”啊。
结合PISA 测评相关理念及区域监测框架,确定本题的各项指标。(见表3)
表3
本题打破传统的古诗文默写考查形式,创设古诗文的运用情境,在考查学生了解与识记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的现代魅力。旨在改变单纯记忆储存信息的浅层学习方式,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与记忆兼顾。同时,关注古诗文在现代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古诗文进行表达,真正领会古诗文的现代价值。
三、语文情境型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
语文素养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上述三道试题均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参观博物馆网上预约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与其信息检索能力建立联系;人工智能是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发展前沿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现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完成任务的能力;修改习作,巧用诗文为文章增色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达与交流。在试题信息的呈现上,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试题一呈现图文结合,试题二呈现通知、信息文本的组合,试题三呈现对话情境,充满生活气息,简洁、清晰,便于学生阅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体现过程性和导向性
《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科学设计试卷结构,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因此命制语文情境型试题,应该重视过程性和导向性,体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判断,从而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而引导和改进教学。
(三)重视开放性和差异性
语文情境型试题在解题策略和方法上常常能更多地体现开放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命制语文情境型试题,应该满足评价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求,允许不同的学生展现不同的思维过程,让不同的人在测试中展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用程式化的套路题给学生戴上“金箍”,所以答案力求多元、开放。例如,上述试题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兼顾不同的需求,让拟定的通知更加合理,并且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试题三选用的古诗文或俗语的运用和评价是多重化的。这些均能体现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