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2-03-02祝叶飞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育人思政

祝叶飞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306)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党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党史教育工作,多次提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6 页。为切实加强中小学党史教育工作,教育部专题部署了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这为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表明,党史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党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和党校层面,对于中小学党史教育关注较少。虽然很多中小学能够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开展丰富多彩和特色鲜明的党史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大都由学校和教师自行把握,成效并不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亟须加强中小学党史教育教学的研究,构建党史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路径,积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百年党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他们心中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弥足重要。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和党史教育的根本目标都铸魂育人,二者在教育内容和育人价值等方面高度契合。百年党史镌写着党带领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生动史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伟大的哲学智慧,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1. 党史教育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将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等相结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1 年 5 月 12 日。,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塑造听党话、跟党走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和延续红色血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核心。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积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www.gov.cn,最后登录日期:2019 年 8 月 14 日。从中可以清晰看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与党史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养和塑造“听党话、跟党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党史教育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具有内容的共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29 页。百年党史本身就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最优质的资源。百年激荡的党史篇章中,一场场重要会议,一个个重大事件,一位位革命先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活教材”。纵观目前统编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党史内容分布在每册书乃至每一章节中。可见,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十分必要。这样,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展现,又可以实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用心感悟一个个鲜活的红色地标;既可以有效解决纯理论灌输的弊端,又可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知识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用历史观照现实、用理论照鉴实践的能力。

3. 党史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百年党史是党的“大百科全书”,其中所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能拓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深度,也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百年党史中一批批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革命先烈、无名英雄和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救国、报国、兴国的情怀,默默地诠释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把百年党史中这些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融入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青少年透过历史,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写照,在汲取革命精神的营养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总的来看,将百年党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既能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各地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了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有研究指出:“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如何把握党史教育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还处于初步探索的过程中,亟须加强研究并提出解决思路。”⑤袁帅,宋美亚:《中小学党史教育应强化六种意识》,《基础教育课程》2021 年第13 期,第31-36 页。在党史学习教育教学上,总的来说,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师资专业素养和能力薄弱

在中小学进行党史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传承党的理念信念和奋斗精神,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教育兼具知识教育、价值教育和信仰教育的三重功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目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除党史和历史专业出身外,有相当一部分其他专业的教师对党史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度学习,难以科学把握党史教育的核心精髓。同时,“因教师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量、专业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党史知识的认知逻辑和思维程度不同,对党史内容的阐释、传承、创新等也不尽相同,不同教师之间容易产生思维冲突。”①林炜:《党史教育进课堂的驱动、困境与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 年第29 期,第75-76 页。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效,这就造成很多中小学的党史教育无法使学生入心入脑。因此,要想使党史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从而形成“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良好氛围。

2. 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融合度不够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在遵循现有思政课教学安排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现阶段,由于党史教育尚未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再加上很多思政课教师的精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因而,在思政课堂上就会出现党史教育的内容脱离教材知识,二者割裂的问题。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不能把思政课讲成历史课,而是要在立足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百年党史的素材与思政课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铸魂育人功能。

3. 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党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目前中小学课堂中的党史教育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单项灌输多,碎片式的知识性内容多,入脑入心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分都是在围绕历史知识、传承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展,教材之外的文字资源多是历史著作、理论著作,难以吸引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就党史讲党史、缺少方法论指导、与新时代脱节等问题”。②袁帅,宋美亚:《中小学党史教育应强化六种意识》,《基础教育课程》2021 年第13 期,第31-36 页。这种忽略学生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党史教育难以受到欢迎。另外,只注重唱红歌、看电视和红色研学等表面形式,忽略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教学也必然难以长久,因为“中小学生随着思维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学习的娱乐化层面,有了理性探究事物发展背后内在逻辑的需要”。③徐高虹,朱素玲:《红色基因传承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实践策略》,《基础教育参考》2021 年第5 期,第3-6 页。因此,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党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4. 合力育人机制不健全

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不是独立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应该置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框架中进行整体理解和系统思考。如果仅仅把党史教育看成一项政治教学任务,那么其他学科教师会认为这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置身事外。如果把党史教育看成一项活动任务,那么活动结束则工作结束,无法延续。因此,将党史教育看成思政课教学任务或政治活动的片面看法,是无法完成党和国家的育人初衷的。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党史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都由思政课教师承担,显然,这项任务仅仅靠思政课教师是不够的,因此,学校要加大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党史教育的合力。

三、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鉴于现存的问题,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将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1. 提高站位,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

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一方面,要用党史理论知识来表达和阐述党的政治性、阶级性、先进性、人民性与实践性,注重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还要将党史知识的学理表达落实到党的政治性、阶级性、先进性、人民性与实践性之中,最终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1 页。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思政课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

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教的问题”。马克思曾说道:“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47 页。只有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真懂、真信党史,才能在党史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通过专题培训,强化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对党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燃起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党史育人水平和能力,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0 页。通过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党史名家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定期组织开展党史沙龙等形式,建设一支真正懂得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党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团队,从而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既是中小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也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

2. 教材为基,充分挖掘百年党史与教材知识的联接点

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立足思政课现有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框架,充分挖掘百年党史的“资源库”与思政课教材知识点的联接点。要在遵循中小学统编教材逻辑结构和叙事顺序的基础上,科学设立与教材知识相匹配的教学目标、手段、环节和党史素材等,这样才能使党史教育真正“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植”入头脑。

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第3 课“弘扬优秀家风”,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教师可以选取在继承祖辈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立德树人、勤俭持家”朱德元帅的“朱家家风”,来作为优秀家风的典例详解。通过典例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高风亮节,汲取榜样力量;又能以“朱家家风”建设中对祖传家训的继承和发展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光荣使命。如此,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党史教育目标的完美融合。

3. 创新形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

为提高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融入的方式、方法、载体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重点加强党史教育的故事融入、体验融入和载体融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同频共振。在信息化智能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偏爱直观、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叙事风格。针对这种特点,思政课教师还要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影音、VR 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智慧教育方式,将党史故事、党史地标等搬到课堂上,增强党史教育的体验度和感染性,使党史课堂“活”起来。

在中低年级可以多通过“讲党史故事或人物”等方式开展启蒙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意愿和热爱党的朴素情感。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1 课“四通八达的交通”,就可以在教学中以“复兴号”相关视频导入课程,带领学生感受当今交通的便利。然后话锋一转,通过讲解1905 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故事讲起,一直到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列车“复兴号”和最长的高铁网络。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深刻感受100 多年来我们国家的交通是如何从落后追赶上来,从而领略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中高年级应多组织开展红色研学等体验性学习,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需要指出的是,利用红色场馆资源开展红色研学等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参观红色场馆不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准设计和准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任务的形式,选取有针对性的红色场所,组织学生探究完成任务,由此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统一。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 课“踏上强国之路”之“坚持改革开放”的教学中,上海的中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带着学习任务去参观“浦东开放陈列馆”和“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改革开放”主题相关的场馆资源或在线资源。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改革开放的不易和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参观学习结束后,回到课堂,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得进行分享展示。

4. 联动资源,建构中小学大思政“红色育人生态圈”

新时代,党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工作,这就需要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红色育人生态圈”。在大思政格局下,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党史教育的任务。在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注重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同时,也要在遵循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其与党史的内在关联性,优化整合教学体系,将党史内容有效、合理地融入各科的教学体系中,使党史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实质贯穿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如在语文统编教材中既有礼赞革命英烈的专题文章,还有反映革命伟人优秀精神品质的篇目和作品,教师就可以以文化人,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再如,在中小学艺术学科上,统编教材中也有大量与党史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舞蹈《白毛女》、油画《井冈山会师》等,艺术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开展党史教育。

构建“红色育人生态圈”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党和政府部门、社区、家庭等有关单位的紧密协作,共同营造党史育人的浓厚氛围,让党史教育生活化,提升党史育人的成效。在这样的“红色育人生态圈”,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向教与学的固化育人模式,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理念下的多元化、可循环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成为学习主体,在体悟践行中,推动中小学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在这样的“红色育人生态圈”开展中小学党史教育,可以有效融通和整合各方资源,汇聚起老红军、退休党员、抗疫先进人物、校内外知名红色文化专家等各方力量。这既可以弥补校内党史教育资源的短缺,又可以扩大党史教育的影响力,形成校内外常态化有机互动、全社会齐抓党史教育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