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标准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实践的困境与超越

2022-03-02朱兴国郭本禹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标准化中心

朱兴国,郭本禹

(1.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19;2.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自心理学家罗杰斯20 世纪50 年代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来,这一理念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①叶浩生:《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6 页。人们普遍认为,21 世纪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的时代。②多丽丝·奈斯比特,约翰·奈斯比特:《掌控大趋势:如何正确认识、掌握这个变化的世界》,西江月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 年版,第192 页。与此同时,自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国家教师委员会率先设置数学学业标准以来,一场教育标准化运动也开始了。③Commission on Standard F o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Curriculum &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p.12.教育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开发;而教育标准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布和实施统一的规范,以获得最佳的教育秩序与效益。若只看到两者的矛盾与对立,而忽视其本质一致,则极易造成教育标准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实践的困境。而认识并超越这些困境,将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开拓新的视野。

一、教育标准化及其教育本质的体现

我国已通过立法明确提出教育标准化战略,这为教育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标准化在体现教育本质的同时,应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目标①苏光鸿:《教育标准化“三问”》,《人民论坛》2019 年第 6 期,第 64-65 页。,否则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举步维艰。

1. 教育标准化的内涵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并可作为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依据;标准化是制定、公开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和标准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育标准化是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发展水平与竞争力的尺度,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标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相比,教育标准化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现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标准意识不强、体系未完善、机制不规范、质量要求未能与时俱进、实施与检查力度不够等。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标准化应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由于标准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认识仅停留在硬件设施上,而对教育标准化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基于学校教育各阶段的内部要素对教育进行了标准界定。可见,教育标准化具体到学校教育的层面,不仅应关注硬件建设,更应注重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软件的建设。前者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使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相对的一致,即教育均衡化;后者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教育标准化不同于工业标准化,其各个要素的标准化最终是通过师生的共同行为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标准化学校教育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基础动力。②龙承建,周鸿:《论教育标准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年第1 期,第168-173 页。

2. 教育标准化的作用

教育标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标准化有利于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为了衡量不同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应采用一定的指标或标准,具体表现为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方式更趋向于标准化,通过提高测试的信度与效度,使测试成绩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表征。它不仅有利于培育与选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尖端人才,还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标准化可提升教学及学习效率。教学过程的标准化是以教学程序标准化为基础的,对于大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来说,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教学,可以助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技能,并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内容、通过标准化测试与评价,可提高其学习效率。再次,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专业性,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成长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并达到特定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标准化是社会规范、准则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标准化的实施使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促进了其向“社会人”转变。

3. 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本质体现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通过对人们的思想引领、知识灌输与行为指导,使人们具备适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广义上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上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具有一定的阶级特性,其本质体现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的根本特征即“培养什么人”上。这个“首要问题”的正确回答是教育本质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③田心铭:《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时报》2019 年2 月18 日,第1 版。基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我们可以对教育标准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教育的标准化必须坚持人民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教育标准化对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管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对正确教育本质的坚持。无论是标准化的实施还是培养目标的确立,都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其次,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学校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是实施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在结构与知识表征,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均有显著的特点,它们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学科标准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课程教学的标准化,忽视学科的丰富性、差异性,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人才培育质量的单一化。再次,教育标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变革的背景下,教育标准化与其他行业的标准化一样,其利益的主体是社会发展,它是整个社会经济与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①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1 页。,这就决定了以社会发展为利益主体的教育标准化与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支撑,教育标准化的目标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困境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这一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与教育标准化的片面理解,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理念与实践的困境。

1. 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完全对立

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开始萌芽。19 世纪,赫尔巴特确立了“以教师为中心”作为核心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理念。20 世纪初,欧美出现了一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三中心”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中杜威等人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后经罗杰斯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958 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要求提高自然科学科目标准,某种意义上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得以回归。60 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在呼唤教育公平、反对种族歧视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由于经济萧条,又出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理念的反复。直到21 世纪初,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以欧美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又再度兴起。从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复变迁可见,两种“中心”理念争议的背后始终离不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本质上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思想之争在教育中的体现。

尽管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将两个“中心”理念截然对立,从而给教育实践造成诸多困惑。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其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实践和体验②陈新中,李忠云,胡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中国高教研究》2012 年第11 期,第57-63 页。,这对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有利的,而人类的知识多以间接经验为主,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很难达到既定教学目的的。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更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者认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能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③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12 年第8 期,第1-6 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权威,而应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架;师生之间也不应是传统的授受关系,而应该是学习合作的伙伴。两种理念的对立给政策制定、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各种困惑,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 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囿于教学方法层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大凡成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无不蕴含着这一思想。我国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与产婆术,古罗马昆体良的修辞教学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近代,“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源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旨在尊重人的自由的天性、促进儿童心灵的成长与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但几十年来,一直推进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进展艰难而缓慢,以致依然局限于教学方法层面。①John Tagg,“The Learning-Paradigm Campus:From Single-to Double -Loop Learning”,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Vol.2010,no.123(2010),pp.51-61.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场域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模式之争,即不同的学科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模式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例如,20 世纪初期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曾兴起一时,但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在欧美又出现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成绩的变化来衡量学校教育是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案例。二是学习范式之争。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进行了一场以布鲁纳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发现式学习理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奥苏贝尔针对发现式学习,提出了认知—接受式学习,但其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遭人诟病。后来,又出现了建构主义学习,也存在过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忽视其本质上的共同性的不足。由此可见,教育者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局限于教学方法的范畴,认为这一理念就是教学双方的双边活动,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还应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文化建设、教育条件改善以及教育模式创新等内容。

3.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益主体局限于个人

教育目标是指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一定的标准,也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教育标准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体现教育特点的同时,要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标准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价值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进入21 世纪,教育标准化运动已成为全球化趋势。标准化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其学业成绩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与标准来衡量;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其教学质量的衡量也需要一定的标准与指标,这样更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达标与提升。另外,教育标准化促进了学生社会化,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标准,而且还规范了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个体学习和习得技能的要求,以促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同步。总之,教育标准化与其他行业的标准化一样,都具有社会本位的特性。但是,针对教育的社会本位论,有人认为,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之下,人才的培养具有统一的标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他们将“以学生为中心”定义为个人本位论②朱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现代教育管理》2012 年第4 期,第6-9 页。,主要体现在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他们认为教育应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并依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教学。个人本位论最早的提倡者是古希腊的智者派,坚持反对一切社会权威与束缚,强调尊重个人发展的自由,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应是谋求国家与社会的利益,而在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2 期,第87-94 页。可见,“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个人本位论对社会本位论纠正的体现。在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建构主义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若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个人本位,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困境的超越

教育标准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唯标准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尊重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育标准化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④George E. DeBoer,“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a Standards-Based World:Finding a Sensible Balance”,Science & Education,Vol.11,no.4(2002),pp.405-417.,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才能对后者的实践困境做出积极应对与超越。

1. 寻求教育标准化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的合理平衡

教育标准化的利益主体是社会,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由于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要求变得更高,专业要求与专业门类的增加在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自主发展带来更多的限制,这会导致“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的教育实践面临更多困境。因此,教育标准化的实施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存在着利益主体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育人理念中寻找合理平衡。育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共性的发展。其质量如何将由教育标准化做出质性规定。二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共性发展才具有更高的水平。但无论是共性发展还是个性发展,最终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切不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平衡,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践时,合理的平衡还应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理念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之间。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应被忽视。有学者提出双主体的概念①吴维仲,李国庆,关晓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第162-167 页。,即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性、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作用,寻求两者之间的合理平衡,从而使教学回归本真。

2. 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变革。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升学、就业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已表现出无能为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其实践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的影响,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应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对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在缺乏必要提示的网络环境中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调节,以有效、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出准确评价。②Xavier Ochoa &Alyssa Friend Wise ,“Supporting the Shift to Digital with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alytics”,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Vol.69,no.1(2021),pp.357-361.其次,应构建以网络教育为载体的慕课。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进行着深度融合,慕课的兴起为个性化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③吴维仲,李国庆,关晓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第162-167 页。,通过慕课,将更有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再次,应健全基于网络的教学互评机制。对教学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及时监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实践进行全程监控与调节,强化评价导向,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逐步提升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3. 在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社会化过程伴随个体的一生,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内心世界,旨在通过教学激发其潜能,并对情商、意商、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给以高度重视。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社会化与学生自主发展的相统一。首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对社会与个人均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其次,应将个体自主发展融入社会化发展之中,在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个体的生长起点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个体生长环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将国家、社会的需要与激发学生潜能相结合,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再次,应根据社会化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人的社会化的实质既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也是人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元认知、程序性、概念性和策略性学习,个体可以运用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应充分发挥“双主体”效应,重视反馈与监督功能,及时分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学生与教师均是教育的主体,前者是学习的主体,后者是教学的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将这两个主体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结语

教育标准化作为国家战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标准化背景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放弃原有的已经相当成熟的“以教为中心”的理念,向非传统教学过渡,同时发展相应的支撑条件。①Leslie S. Keillor,“Teachers’Roles and Identities in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Vol.5,no.1(2018),pp.34-53.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会面临许多困境,但这些困境的产生不是理念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在实践中如何对待标准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问题。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时刻提醒人们,教育不应唯“标准化”,也不应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立足于教育的本真,寻求合理的平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标准化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