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意蕴,传承传统美德
——试论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
2022-03-02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中仙中学吴振棠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中仙中学 吴振棠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要立足于生本发展的需求,以道德为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强化对学生思想理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全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下通过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厚植文化底蕴、传承传统美德,建构初中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厚植文化底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在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引领学生明确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社会和道德规范、明确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和中华传统美德融合的过程中要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传承传统美德。
1.内容相容,以教材为美德教育的依托。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以教材为依托,在内容相容中推进美德教育的深入开展。
例如,在“少年有梦”的文本教学中,将少年的梦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理念相融合,以梦想为相容点,在文本学习中围绕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两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引领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追梦、逐梦与爱国之间的融合点,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以“小梦”筑“大梦”,在梦想的追逐中厚植爱国理念,强化爱国担当,厚植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底蕴。
2.目标契合,以教材为文化底蕴的载体。
《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指出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中,建构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要从厚植爱国情怀和建构学生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目标契合开始,以教材为文化底蕴的载体,推进学生的文本解读和文化学习。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文本学习中,以教材为文化底蕴的载体,在对于生命的意义探究中从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生活解读中入手,引起学生关于生命的追问,在探究人为什么活着的主题中,从不同生命的历程中去解读活着的原因和生命的价值。如《雷锋日记》的节选中思考关于活着给世界、给未来的贡献,和同学在交流共享中思考关于人生的价值和责任。进而在发现我的生命意义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生命的意义,在尊重别人、善待自己的同时让中华传统美德在“爱国”的风帆下与生命价值的解读相契合,推进学生在思考和感受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用价值去爱国、用责任去爱国、用担当去爱国。
3.形式共同,以教材为思考活动的基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在整合课程资源中实现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与爱国教育在共同形式的安排下,引领学生在思考活动中去探究传承美德、深度解读文本的学习思路。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中关于“活出生命的精彩”的文本学习,从个人价值、爱国主义和友善的融合中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在关于生命的贫乏和充盈的解读中,引领学生认识到要在热爱学习、乐于实践中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析生命的价值;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关于社会生活中“冷漠与关切”的情感解读中去思考“扶不扶”的话题,深入认识到“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传递温暖才能照亮世界;此外,在关于平凡与伟大的生命价值的解读中联系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和李时珍、瓦特、鲁迅和时传祥的故事,以及“最美巡守员”和“最美司机”的故事,在思考活动中去解读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伟大的价值,在爱国、敬业和友善中践行公民的价值准则,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立足生本视角教学,夯实德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问和本领作用的基础所在。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生本视角进行道德培养,在融合中华传统美德中夯实德育内容。
1.生本学习,明确德育方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相统一,在课内外结合中推进学生的实践探究与体验,推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此,在生本学习中,教师要在明确德育方向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践探究与体验。
例如,在“亲情之爱”的生本学习中,从三个维度推进学生对于和谐家庭创建的深入认识和体验:一是从“家的意味”入手体会关于家庭的认知,关于亲情的理解;二是从“爱在家人间”中从生活中体会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三是从“让家更美好”中从责任和贡献的角度入手,认识到现代和谐家庭的构建以及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明确要用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做好家庭的“黏合剂”,让家庭更加和睦。
2.生生互动,夯实德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自立和进步就要有试验精神,要勇于克服障碍和失败去发现奥妙新理。为此,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要强化生生互动,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中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夯实德育内容。
例如,在“关于生命的思考”主题教学中,引领学生在互动中去解读文本,夯实德育内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对于生命的思考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融合起来,去思考爱国、敬业和诚信、友善在生命价值中的融入和体现。首先从探问生命中认识到生命的永恒不只是年龄的增长,关于精神和品质的建构也是生命永恒的资本,并敬畏生命;然后从珍视生命中认识到如何去守护生命,如何在坚持和奋斗中增强生命的韧性;此外在绽放生命之花中去进一步解读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要活出生命的精彩。生生互动中从自己生命的价值与别人生命价值的对比中去认识到生命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在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守护生命的过程中要用爱国、敬业和诚信、友善的个人社会价值的建构去书写生命的价值。
3.师生互动,推进德育延伸。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躬亲共做、躬亲共学和躬亲共守。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中,教师要在师生互动中去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其中的传统美德,在互动学习和探究中推进德育延伸。
例如,在关于“珍视生命”的文本教学中,师生互动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一是珍视自己的生命。从善待生命开始,要学会珍视自己的生命,远离伤害,在守护生命中增强生命的韧性;二是珍视别人的生命。要在敬畏生命的同时珍视别人的生命,要用心去尊重,用爱去帮助,用情去守候。在关于“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中,要展现中华民族携手并进、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三是让生命闪耀价值的光彩。对于生命的解读不只是对于年龄的增长和安全的保障,而要从精神的建构去思考,例如从抗疫战争中的逆行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去思考,从“红手印”中的宣誓和担当中去感受生命所迸发的“爱国”情怀。
三、推进学生主题思考,传承传统美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的能力,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推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要在推进学生主题思考中去探究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的方法和路径,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以追问为依托,在问题导向下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致力于导学,在多方设法的反复琢磨和精心设计中引领学生在问题导向下去自求得之。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以追问为依托,在问题架构中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实现生本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亲情之爱”的探究中从“家的意味”的深入解读中去思考如何从家的认知中去感受家庭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在主题思考中以追问为依托,在问题导向下进行思考:一是家庭对自己的意义,家庭是住所,是生活的地方,是亲情和身心寄托的地方,对自己具有物质提供、休闲娱乐、教育、抚养和赡养以及消费等功能,从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层面来解读,家是甜蜜、温暖和轻松的港湾。二是家庭对社会的意义。家风和家训中传承的“孝”文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家庭对于国家的意义。“家是最小国”,家庭作为国家的最基本单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具有核心的作用。
2.以实践为依托,在主题探究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要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办。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要以实践为依托,在主题探究中去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文本解读中,从关于“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展中,引领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古今中外优秀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并在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解读中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发展历程中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如在关于“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探究中,学生从优秀人物身上发现他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祖国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奋斗历程中去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奉献社会。
3.以传承为依托,在思维发展中融合。
叶圣陶先生在“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中指出要引领学生自己去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中,要以传承为依托,在思维发展和创新中去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走进老师”的文本学习中,从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入手,引领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老师的职业特点基础上以传承为依托,去感恩老师的付出,感恩老师的奉献,并在思维发展中去思考如何回报师恩,如何以师恩为基础做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开展美德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就是为学生充分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要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探究,继而有效弘扬传统文化。
1.扎根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活的书、动的书和用的书。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中要引领学生扎根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实践活动中,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解读,从《雷锋日记》的学习入手,在扎根生活,融入实践去学雷锋做好事中感受奉献的美好,去思考和探究自己能为未来做出哪些贡献,在开展美德实践活动中传承奉献精神。
2.小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学最高的技巧在于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通过小组讨论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我素养。
例如,在“增强生命的韧性”的讨论式教学中,引领学生从文本学习中梳理关于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认识到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及时调整自己,将挫折作为成长中一部分,在感受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去发掘生命的力量,锻炼自己承受力、调节力和修复力。同时,在小组讨论中,于合作探究中思考如何在挫折和困难中去增强生命的韧性,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用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去传承传统美德。
3.主题活动,在交流分享中发展。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念中关于教学论指出,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要借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去传承和发展传统美德。
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主题活动思考中,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跳出对于生命年龄的表面认知,从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神、生命的传承等方面去感受生命永恒的真谛,去思考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去做生命的守护者、美德的传承者。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要根植于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在融入实践活动和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去引领学生建构正确的是非观和人生观,在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基础上做负责的公民,在积极健康的生活中厚植文化底蕴、传承传统美德。参考文献:
[1]邢敏贵.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分析[J].读写算,2022,(06):22-24.
[2]鲁晶晶.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