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整合教学,向诗歌更深处漫溯
——以《秋词》《夜雨寄北》《潼关》为例

2022-03-02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意象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董 惠

面对“双减”新的形势和初中部编教材古诗词比例大增、难度大增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加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群诗整合,打破零敲碎打的课堂局面,建构相对集中聚焦的课堂,选择一定的教点,勾连文本,让几篇文本形成相同特质的教学基调,将各种元素与教学相融,对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而言,不失为一条高效的途径。

一、群诗阅读背景

1.古诗词教学的需要。

古诗词凝聚着传统文化思想与审美的精华,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学习古诗,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正因为这样,初中统编教材在修订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六册课文共选编古诗文132篇,其中课内古诗词加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就有85篇。面对庞大的古诗教学群体,基于这种改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塑造学生人格魅力,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但从诗歌教学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考试反馈情况:学生答题时无法正确审清题干要求,不知道从何下手、从哪儿切入,考试时胡乱答题,得分率偏低、答题机械化、失分率高;其次,虽知道专业术语但张冠李戴,答题时经常混淆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再比如课堂教学情况: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都在为应试而教,只抓重点诗句来讲解,孤立地讲诗句,只是简单的翻译一下诗歌,讲一下诗歌大意,就诗歌讲诗歌,只教学生答题方法,机械地去套,缺少在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缺乏整体观,因此诗歌教学课堂沉闷、无味,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反而觉得是增加了学习负担。诗歌教学的思维不对,师生都不能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当然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意蕴,因此也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了。面对当前这种现状,必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打破诗歌教学的僵局,那么可以采用整合诗歌,群诗阅读的策略。

2.群诗教学的好处。

以群文阅读为参照物,群诗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比如在一堂课时间内以多首诗歌进行组合,针对一个议题开展阅读教学。把多首诗歌放在一起,通过比对、求同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已掌握的古诗词知识和古诗文赏析方法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沉浸在古诗文阅读中,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并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古诗阅读教学就会呈现出纵向的,横向的,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有厚度的课堂,从而让学生获得作者写作诗歌时真实情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提高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二、群诗阅读的方法

当群文阅读遇上了古诗词,我们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该如何开展诗词鉴赏?下面就以《潼关》《秋词》《夜雨寄北》三首古诗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群诗教学。

1.群诗阅读,整合诗歌,聚焦议题。

群诗阅读教学是运用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进行特定指向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既然是多首诗歌教学,必然要打破零碎敲打的课堂局面,建构相对集中聚焦的课堂,选择一定的教学点勾连诗歌,让几篇诗歌形成相同特质的教学基调。在群诗阅读教学中,议题的选择与确立成功与否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

议题的确定可以用比较诗歌异同的方法。《潼关》、《秋词》、《夜雨寄北》同属七上课外古诗词,编者把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肯定是有其原因的。诗歌组合的方式很多,如作家、体裁、观点、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笔者上课伊时就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聚焦,寻找共同点。上课时抛出问题:“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建立比读求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借助资料助读,探究这三首诗歌相同之处。学生一读就能发现,这三首诗的季节都是“秋”,找出了点明秋天的词语:“秋风”“秋词”“秋池”“逢秋”“秋日”,这样就把散落在四处的诗通过“秋”联结在一起,于是有了共同点:“秋天里的情思”,接着又找出第二个共同点,从题材上看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第三个共同点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借景抒情……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定一个共同点作为本节课的议题。笔者在上课时把“绝句”的教学作为这堂课的议题,以“绝句”为线索串起整堂课教学。因此确定正确的议题就达到理念正,那么课堂就正;理念新,那么课堂就新;理念亮,那么课堂就明亮的效果。

2.群诗阅读,通过诵读,读出诗之美。

读出节奏美,音韵美。诵读永远是古诗文教学中最省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读书声,一定要有诵读意识。课堂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配乐朗诵感知后,引导学生划出诗歌的节奏,通过勾连比读,学生很快归纳出七言绝句停顿的基本特征:节奏一般划分2/2/3或2/2/2/1或2/2/1/2;引导学生用关键词的重读以及逗号和句号停顿的时间长短来读出节奏美,接着让学生找出每首诗的韵脚,在韵脚处重读,读出延长音,直观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韵律美。通过诵读,师生会很快进入诗歌之妙境。而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怎么读出诗歌情感美。

读出情感美。这三首诗皆为七言绝句。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非常严谨,“起”即首句兴起;“承”即第二句承接首句;“转”即第三句要有转折变化;“合”即第四句点明中心收束全篇。在课上让学生们再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三首诗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特别引导学生读出绝句的“转句”情感之变化,读出绝句的情感美。在授课时先设置问题:“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诵读这些句子呢?为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君问归期未有期;终古高云簇此城)经过研讨,学生会发现每首诗的起句都是悲秋的,学生得出《秋词》是“悲伤”的、《夜雨寄北》是“孤寂”的、《潼关》是“寂寥”的。于是笔者接着再问学生:“那么写秋的诗句都一定是悲秋的吗?”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打开,在此处加入背景音乐和引用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来告诉学生,从宋玉开始,文人墨客写秋大多以悲秋为主,而同时这三首诗都是绝句,绝句在第三句要有变化,这是一种规律,然后请学生再读这三首诗,看每首诗的第三句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引导学生读出情感美。学生会发现三首诗在“转句”情感发生变化,《秋词》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悲伤”之秋转成诗人所言的“豪迈乐观的情怀”、《夜雨寄北》由巴山之地的凄凉孤寂转成诗人“对未来的期许”、《潼关》由千年亘古的寂寥转成少年诗人“渴望冲破束缚,勇往直前的意气”,通过比读诗歌,发现了诗歌前后诗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了情感美。

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朗读诗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味诗歌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正如“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开创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诵读把不会发出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还原过程中,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群诗阅读,通过比读诵读,能把握到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的语言思想内涵,发现诗歌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

3.群诗阅读,读懂意象,感悟诗情。

上课伊始学生指出《秋词》《夜雨寄北》《潼关》这三首诗都是借物抒情,那么接下来就让学生聚焦诗人笔下所咏之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融入了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被称为古诗的精华,理解意象背后蕴含的情愫,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意境是诗人高度提炼的景物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画面,读一首诗,如果真的读进去了,也就真的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入境,是最高级别的欣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秋词》中让学生找出诗人所咏之物“鹤”的意象含义,学生读出鹤的祥和,一鹤冲天的壮志凌云,鹤立鸡群的孤高傲世,而鹤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夜雨寄北》学生扣紧“共剪西窗”感受画面的温馨,进一步感知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潼关》中的“河流、秦岭山脉”,学生读出了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在群诗中品析物象之“异”,老师适时点出“境”之特色,让学生读懂了诗人的情感。整合意象学群诗,是在理解、品味中学习古诗,能更深入体会诗歌传达的意境,更好地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群诗阅读,通过赏析诗中的关键意象,分辨出整首诗歌中诗人的感情色彩变化,从而读懂诗歌的情感,这是一条理解诗歌的最佳途径。

4.群诗阅读,走进诗人,读懂诗心。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我们走进诗人,了解他们生活的年代,把握其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秋词》《夜雨寄北》《潼关》这三首诗,结合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方能客观地了解诗人的情感。《秋词》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刘禹锡在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自己被贬到朗州任司马时所作。面对好友被杀,自己被贬,他没有一蹶不振。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也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一样,他像一只鹤,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他对待人生的起伏的态度是随遇而安、豁达大度、豪迈雄壮。理解了“鹤”的意象,走进了诗人,就能理解他面对困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夜雨寄北》是大中五年,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滞留巴蜀(今四川省)期间所作,他一生正义,陷于党争,心中委实凄苦。他在《初起》这首诗中写道:“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抒发与妻子的离别之苦,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如巴江之水绵绵不绝。《潼关》是诗人谭嗣同十四岁时,光绪八年所作。这年春天,谭嗣同从浏阳动身,前往甘肃兰州,途经潼关,眼前的雄伟景色深深吸引了他,有感而作。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朝廷腐败、任人凌辱、民不聊生的时期,十四岁少年的心中就有救国之志,十四岁时的格局,就是他一生的写照,最后他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当我们深入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的时代特征,那么对诗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就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了。这三位诗人并没有因为仕途遭受挫折或国家遭遇不幸而心生怨气或意志消沉,反而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探究了诗歌文字背后的故事,笔者就顺势问了问题:“读了这些背景资料,我更加_____了,他笔下的秋天是_____的,表现了他____的情感。”学生回答:“读了这些背景资料我更加佩服刘禹锡了,他笔下的秋天是明朗的,表现了他豪迈乐观的情感。”这几句话大多是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再结合写作背景,学生更能走进诗人,读懂他们蓬勃的心,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生命情愫。去仰视诗人在逆境中仍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至高境界。

一个诗人,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他的诗歌创作与其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及创作特色密切相关。在群诗教学中,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走进不同的诗人各自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去拓宽诗歌的广度。

5.群诗阅读,用好自我成长,提升素养。

在群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对诗歌理解得更透彻,理解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更从诗歌中读懂诗人,升华自己,读懂生活。在这一环节笔者问学生:“生活中我们也会遇上秋天,有时我们会身处顺境,有时会处于逆境。读懂三位诗人,当我们身处生活中的秋天时,你会想到他们中的谁?说说理由。”学生就能从自己实际出发有感而发:“当我身处逆境时,我会想到刘禹锡,想到他面对困境时的孤傲情怀和一飞冲天的凌云壮志,于是我告诉自己没有迈不过的坎,从而去勇敢的面对生活。”有的学生会说:“当我面对生活中的秋天,感到无力时,我会想到李商隐,想到他就算生活凄苦但对未来仍然怀揣美好之情,我就想生命总会有璀璨如歌的时候,不能过于悲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演化成是自己的感受,从而明白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获得成长。学生不但从古人的人生经历中获得自己的成长启示,还提升了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花季般的年龄,探索欲很强,思维活跃,内心充满诗情画意,对于诵读古诗文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在群诗教学中借助文字,配乐,朗诵等手段,让学生诵读出诗歌的美,营造符合情境的氛围,确定合适的议题,知人论世读懂诗心,联系生活获得成长。通过群诗阅读引导学生真正打开古诗文学习的大门,为他们今后的积累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我爱古诗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意象、形神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