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实践探索
2022-03-02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第一中心小学李学涛
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学涛
“双减”政策的落实,我们教育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压力。减负增效,我们从教育专家口中听到,从教育报刊杂志中看到,为我们指引了教育教学方向。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到减负增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效果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来谈一谈对于减负增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减负增效的基础
教师要守好自己的主阵地,课前充分备课,课上能做到语言简炼,思路清晰,目标清楚,内容结构化,从学生学情出发,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中学有所获,确保减负增效。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会通读教材,钻研教参,弄清所讲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教法,准备合适的教具。我会思考应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达到什么知识水平,培养哪些能力,渗透怎样的价值观教育等。其次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种题用多种方法讲解,设计难易不同的课堂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笔者经常在课下,从网上寻找需要的资料,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把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一天24小时的时间变化,明白了第一圈和第二圈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会预习,掌握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1.预习对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在预习过程中,初步了解学习的新知识。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自己还不太懂。听课时,就可以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听那些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听课就变得有针对性了,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教师在预习设计时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前预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前奏,是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准备,是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只是粗略浏览课本上的例题,没有真正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保证班里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预习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探究。
预习指导的时候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基于学生学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紧扣课本,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整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大的知识框架。
3.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课本上的例题,简单的例题或概念可以让学生直接用笔圈画在书上,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例题旁边做批注,这样学生大概了解这节课的重点,所要学的新的数学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例如,在讲授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在书中圈画出重要概念,并对比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数学上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教师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讲授反比例知识时,举和学生生活熟悉的做操站队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班级的总人数不变,每排的人数越少,站的排数就越多;反之,每排的人数越多,站的排数就越少。通过生活中的切身经验,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反比例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来感受数学。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知识时,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棒,在家里摆一摆符合条件的长方形,并对摆出的长方形进行观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长方形,然后小组讨论探究,这样一一列举的策略,学生自己就总结出来了,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难点、疑点及复杂的内容可以写在例题旁边。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家长等手段,解疑答问。但是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提醒学生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若仍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带到课堂上,由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答疑解惑。预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才会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激发兴趣,促进减负增效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轻松高效地学到新知识。
1.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巧妙的导入能使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24时记时法》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和美羊羊约好周六8时去看望村长,结果他们都按时到达了村长家,却没有见到对方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思考原因,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如在教学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时,通过摸球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的思考。
2.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怎样才能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多表达,勤思考。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让孩子们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摆一摆,拨一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比较、自己说发现,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会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或者有意思的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还会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教学。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角的特点,并让学生用实物动手比划出角,加深了对角特点的认识。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熟悉的教室,找到了黑板的角、书的角、课桌的角、门的角、窗户的角……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兴趣高昂,他们不仅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特点,还学会了画角,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看得到,摸得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创新作业形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多元发展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认真学习“双减”精神,坚持“减量不减质”的理念,创新作业形式,抛弃那些简单机械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从分层次、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可以多元发展。
1.辅导学生互讲作业错题,达到“主动学”的目的。
订正错题,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时机。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段的学生,往往把订错题变成抄答案,效果不好。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小学生崇拜老师,希望当“小老师”的心理,请学生之间互相讲错题,同桌、同学之间互讲,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要求学生边说思路边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再角色互换,从而达到“主动学”的目的。
2.适当布置阅读作业,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小学阶段学生在做数学题中,许多错题是因为不会阅读、不会审题导致的。一些学生拿到题目,扫一眼,就说不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如果不会阅读,就会直接影响语数英等所有科目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会适当布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阅读作业,给学生们“数学老师布置语文作业”的新鲜感,同时要求他们复述读过的内容,进而达到会学习、会审题的目的。
3.安排探索类预习作业,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预习作业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学习经验,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比如在讲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前,可以这样要求:阅读课本,用铅笔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起来,多读几遍,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试着找出、画出(或折出)一组垂线;结合书本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尝试测量自己的跳远成绩。这样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获取知识,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4.经常性布置游戏类作业,达到“快乐学”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作业,比如学到《可能性》,让学生课下与同学,与家长玩猜硬币、摸球、玩数字卡片游戏,又如二年级学习《观察物体》后,回家和家长一起做,让学生摆一样喜欢的物品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物体面的特点,与家长交换位置后继续观察。游戏作业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愉悦感,达到“快乐学”的目的。
5.多布置实践作业,达到“用中学”的目的。
学习六年级《折扣》问题后,笔者布置的作业为:周日和父母购物时,帮助妈妈计算打折的物品哪个更优惠?怎样说服妈妈去购买?学习《大树有多高》后,结合当天的收获,布置课下测量计算学校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作业练习,跨学科融合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思维导图、数学小报和数学日记等。如学完“元、角、分”后布置购物的实践性作业;学完“直线、射线、线段”后,用富有文化气息的语文语句进行融合,尝试跨学科融合作业;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等。
作业的创新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的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爱上学习,更自信更阳光。
五、发挥家庭的辅导功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双减政策之下,发挥家长的育人功能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在给学生布置相应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到作业当中来,通过构建“家校互助式”作业活动空间,以侧面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布置“统计与概率”该单元作业时,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家长看作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通过构建家庭小组合作作业模式,鼓励家长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的优势,与学生之间各司其职、交流合作,最终帮助学生轻松完成作业任务。
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统计调查自己家庭近一个月的消费情况”的作业。以家长的手机支付凭证为数据,记录该月一些生活消费;随后,由学生自己绘制折线图;接着,由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消费最多的生活开支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并且分析其消费较多的原因,学生最后撰写数据报告。
在相应的单元作业中,删减掉一些繁琐的课堂作业,替换成以家庭为小组的作业形式,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学生的作业当中来,充分发挥家长的辅导功能,既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六、课后回顾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回顾所上课情况,认真反思,及时发现本节课亮点和不足,认真的记录下来,并精心修改教学设计,为下一次积累宝贵的教学资源;批改作业时,也要根据作业情况进行反思,看看那些出错较多的题,反思自己知识点讲解得是否到位,学生理解得是否到位,写下自己新的所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如教学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一课后,通过练习的反馈我欣喜地看到学生没有混淆进位与不进位的尴尬情况,这主要是自己长期坚持撰写课后反思的成效。当自己再次备此课时,翻阅了自己以前本课的课后反思,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混淆进位与不进位,指示教师反复给学生强调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学生缺乏操作体验,算理理解不深刻等。有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自己再次上本节课就清楚地知道重难点在哪,如何去突破,才取得本节课的成功。
总而言之,做好“双减”下减负增效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有我们认识到减负增效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探索发现,数学课堂效率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