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2-03-02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一小学董莉彬

学苑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导图法治思政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一小学 董莉彬

比较其他学科课程学习而言,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具有一定单调、枯燥感,需学生牢记、背诵大量课程重点。而在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思政教师惯于使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一不当执教方法,造成学生对学科课程知识学习、掌握主动性难以提升。而在新课改导向下,为搭建出高效、优质的教学课堂。思政教师可采取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将其巧妙渗透于日常授课活动中,实践运用思维导图辅助班级学生对课堂知识难点实现深度理解、扎实记忆。进而间接培养、训练学生形象化思维具化表现能力,强化其学科知识探究兴趣,保障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自主性不断提高。

一、制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的客观因素

为进一步增强小学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思政教师首先应按照班级学生整体展现出的课程学习状况,多角度分析其中潜藏的众多不良问题,并对限制课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元素加以概括。一是教师自身原因。在全部学科教学中,执教教师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课堂活动组织地位。但当前仍有部分一线教师受过往“应试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在正式课堂授课中,依然沿用传统单一性、单向性这种不切时宜的教学思想、执教手段。淡化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核心“主体者”身份形象,导致其课程知识探究兴致无法迅速激发,学习中主观能动性驱动不足,致使学生学科知识理解、消化成效提高缓慢;二是学生因素。因小学生群体的客观年龄条件,即使中高年级学生已了解课堂学习基础守则。但天性、性格等元素使然,其不能长时间自主保持高度集中的听课注意力。且道德与法治学科具备的枯燥、单调特征,若缺乏教师引导,喜爱趣味、娱乐的学生将难以对该科目学习形成浓厚兴趣。对此,学生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将明显缺失,让部分学生无法真正将全身心沉浸于学习课堂中,使其学科知识学习较为低效。

二、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途径

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新一代。简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道德理论为重点的非掌握类课程。它主要强调通过课程讲述、实践体验、理论指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身。因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根据学生课上状态,及时捕捉情感需求,调节教学导向,并尝试应用思维导图,以实现目的性教学。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作为图像表征型教学工具,较之传统教学方式代入感更强,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以《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课程举例,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课的教学意义与教学目的展示出来。比如,这一节的主题内容是“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根据这一主干框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拒绝毒品”的法制宣传内容,并组织讨论“身边有吸烟、过度酗酒的人吗?”“你认为这些行为会对自己及家人造成哪些危害?”教师将正文、活动内容相互关联,构建框架分支,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以及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总结,罗列出烟、酒对本人及家人的危害,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严重影响;毒品对个人、国家的危害。运用正文内容带入学习情境,恰当引入法律法规进行客观描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所讲述内容进行展示,对重点内容加以说明,引导学生对框架内容进行补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图文展示,更直观清晰的展示教学内容,借助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

在小学阶段,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思维较为活跃,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课上很难做到全程专注。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抓住课上所学知识重点,更不用说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知识架构了。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课上,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课上所学内容及知识点间存在的逻辑关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准确把握学习重点。除此之外,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到哪些内容是知识重点,其他知识点与重点知识脉络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在课余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对哪些课余活动感兴趣,为什么?”,然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一些课余活动场景展示给学生,共同探讨哪些课余活动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方向,构建自主选择健康积极课余活动的框架主干。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当自主选择的课余活动与学校安排、在课余活动选择过程中与家长意见产生冲突,应当怎样应对,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相关问题的引入,建立主干与支干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填充知识脉络,构造完整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融入,不仅有效帮助学生明确掌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脉络,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3.辅助学生把握学习重心。

将创新性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将多样、丰富的知识要点通过图文生动表现,有助于学生将条理清晰、重点明确的课程知识逐一形成连锁记忆。翻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较为考验学生认知、理解、背诵能力,对小学生群体学习难度较大。鉴于此,思政教师可根据当堂需传授的课程知识特征,在正式教学中科学引入思维导图,并围绕思维导图工具,将课程难点精简梳理、记录,深化学生课本知识掌握印象。另外,在课堂导入阶段中,思政教师同样可使用思维导图巩固、唤醒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主观记忆,促使学生搭建出完整、健全的学科知识学习体系。

以《学会沟通交流》课程举例,思政教师为保证课堂执教结构整体性,可将以往已学习的旧知识恰当结合本单元需传授的新知识,确保课程知识间的连接性。在巩固学生课本内容理解的同时,引导其增加对新知识的认知全面性,加强学生整体知识点学习成效。而因该课程教学核心目标为引导学生深刻认知“不同看法”形成的主要归因,可正视对待这些与自身观念明显差异的“看法”。加之转变学生固化思维难度系数较高,当思政教师采取过去生硬、强迫的教学态度硬性要求学生更改自身思想主张,被动接受、认同他人理念时,较易引发其厌烦、抗拒等消极学习心态,不利于课程学习、巩固效率,甚至对思政教师产生“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所以,思政教师为让学生通过课程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站在他人视角思量问题,真正掌握“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做到正确看待他人与自身差异性明显的观念、看法,明确领略到“交流沟通”的技能、技巧。思政教师可将以往课程知识,如“我们有精神”“我和我的家”“不一样的你我他”“同伴与交往”等,自然衔接当堂新知识,将其视作为“整体课程”。并以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示,指导其将这类“主题词”中与“沟通交流”的相关要素完成填补。如“我和我的家”,思政教师在与学生回顾该知识点时,可带领学生回忆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对话和“意见不同”时交涉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自省”,使其透彻了解到“不耐烦”“争执”等不良行径对父母的打击、伤害。获知“换位思考”的具体做法,将自身思维带入“父母”形象身份中,深度理解到“观念不同”时应怎样耐心交流。此外,思政教师可利用同样的执教措施将其他“主题词”内容一一指导学生填补,最终构成完整性较强的思维导图,深化学生课程知识难点的理解全面性,保证课堂执教质量。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全方位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价值,锻炼、强化班级学生科目知识思考、分析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而由于全脑学习与思维导图关联性、相似性较强,思政教师将思维导图针对性应用可促进学生群体将惯用的形象思维过渡、转化成为抽象思维,提升其课程知识探究主观自主性。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助推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跨越增强。

迎合当下教育领域改革大趋势,以及我国社会总体的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编排与现代教学衔接性、融合性不断提高。因此,思政教师可依托课本内容,选取与之高度契合的社会性、生活化真实案例作为构建思维体系核心要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添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熟悉性,降低其与教材知识的陌生感,引导学生逐步将思维导图进行整体补充。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切实感知、理解课堂学习重点,增长其知识要点掌握效率。另外,学生在制作导图中,可根据其主观能动性对课本知识开展自主探究,锻炼教材内容独立思考、分析、认知能力。

例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课程解说中,思政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结合生活体验,尝试讲述公共生活是什么?”等类似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电影院观看电影”“广场锻炼”“商场购物”等回答,唤醒其日常回忆,塑造学习生活化意识。促使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建立对课程探究主观兴趣,调节其学习状态为最佳,引入正式教学活动。随后,思政教师可将学生熟知的时下热点新闻,如“制止地铁饮食反被骂”等真实实例设定为课堂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将此事件衍生出的社会影响、事件结果、当事人行为启示、应对对策等条目作为导图核心词,指导其积极发散思维,将导图内容精简补充,如“对公共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乱象勇敢指正”“约束自身社会行为规范”“在公共场所加强行为正确引导”等。而学生填补导入内容的动态过程,则是其按照自身社会经验、生活阅历深挖出的“公共生活”行为守则。这样运用生活化的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深化课程知识理解,提升现象思考逻辑感,削弱其对课本内容的“割裂感”,降低学生课程知识深度学习难度。此外,思维导图还可成为思政教师课堂执教的切入点,减少授课阻力,以此高质达到思维导图教学措施的执教目的。

5.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校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实践功能性方面与其他学科较为类似,思政教师需在保证学生悉数了解、掌握课本知识基础上,指导其将所学内容、理念实践引入于日常生活中。对此,思政教师同样可通过思维导图教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已学到的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达到“学以致用”这一根本教学目的。而为了迅速激发学生课堂听课主观能动性,思政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以顺应小学生心理特性的形式,播放与课堂授课核心主题相符的动画小短片,吸引其感官注意力。并在此间与学生协同补充思维导图内容,保障其课堂学习活动参与率,强化学生课程知识学习效果。

例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课程执教中,思政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部署“应用互联网、书籍、电视等多渠道自行搜索社会中的‘爱国事例’,并根据观点、原因、启发、做法等思路自主绘制出思维导图”这一课后作业。在正式执教中,思政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使用电教媒体为学生直观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与《共抗疫情》节选小片段,以多彩画面、同步音频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其对观看内容的深思,完成“爱国”主旋律教学课堂的情境搭建。而后,思政教师可抽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其中主要关键词施以精准提取,如“展现爱国情怀”“天下为公”“范仲淹事例”等与课本内容对应的主题词,再次构建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自身绘制的思维导图基础上精炼重构,可有效提高其对课堂知识的了解透彻性深度,可将“爱国之情”自主融入社会生活中,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在小学校园中开展高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活动,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的摒弃过往生硬、逼迫学生“死记”的不当执教思想,将前沿性思维导图授课形式科学引进入日常课堂中。并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优点帮助班级学生实时突破课程学习难点、重点,搭配生动、趣味的授课措施吸引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中,增强其对课本内容求知兴趣。因此,思政教师应主动通过多窗口深度学习、了解思维导图可带给学生课程学习实效的积极性现实意义。依托班级学生整体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等综合学情及教材单元内设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性构思出执教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最大化帮助学生多方位掌握学习要点内在含义。锻炼学生思维逻辑性,逐渐增强其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个体发展长效助力。

猜你喜欢

导图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烃思维导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