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语文趣味 构建活力课堂

2022-03-02江苏省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段晓珍

学苑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趣味趣味性语文课堂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段晓珍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有目的的学习都是从对它产生兴趣开始的。由此,我反复思考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探索语文课堂的趣味又是从何而来呢?相信这是许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想要迫切破解的难题。一般来讲,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感觉课堂充满了趣味性,才会做一个乐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人。可见,发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构建有活力而又高效的语文课堂,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和趣味,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正是传统的教育所缺乏的,也是它难以做到的。语文学习的趣味点存在于任何可能的地方,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寻找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关键要看教师是否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求教师尽力去挖掘每个可能的兴趣点。寻找语文趣味,构建活力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语文的趣味性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是帅气靓丽的外表、自然亲切的教态、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也可以是风趣幽默的语言、细心体贴的关爱、不怒而威的震慑力等。教师适时地运用肢体语言、恰当的手势、丰富的神态和表情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

但是,仅凭借这些外在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老师内在的学识、见地和自我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具有渊博的学识,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递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除此之外,一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有着深厚的热爱,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好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名充满激情的演员,需要认真地揣摩文本即课本内容,创造性地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演绎好自己的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文学艺术去熏陶和感染自己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一道分享知识和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感觉听自己的课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美好情感,唤醒学生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这才是实现“尊其师,信其道”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自身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是构建富有趣味、而又充满活力的课文课堂的重要因素。

二、君子善假于物也——综合其他学科的趣味性

荀子《劝学篇》中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借助其他工具性的学科辅助学生学习语文,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认知的可能。寻找有魅力的语文趣味,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要求语文学科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能够综合美术、道德与法治、综研、音乐、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和长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开阔自己的眼界,放飞自己的思想,体会知识带给自己的无穷乐趣。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鉴赏了徐悲鸿的画,徐悲鸿笔下的马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艺术造诣之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上语文课时,之前的绘画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的勤奋努力、人生志向以及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道德与法治课倡导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珍视友谊、自信乐观、勇敢坚强等精神和品质,这是对语文学习很好的补充和必要的拓展。就连作文教学中的《我第一次……》(下厨、洗衣服、钉纽扣、骑滑板车等),都离不开综研课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参与过程的乐趣,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也随之增强。

基于以上原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善于从其他学科中寻找兴趣点,汲取营养,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迁移和运用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博采众长,综合其他各科的优势,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语文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语文课堂中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遨游在更广阔的知识殿堂,享受语文带给自己的快乐。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息息相通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深挖文本内容的闪光点

语文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世界,每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遐想,绘成文学艺术的璀璨星空。郑板桥在《竹石》中对竹子大加赞赏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挖掘文本内容同样如此,创造富有趣味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深挖语文文本的闪光点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深挖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就要仔细琢磨文本的文字美。好的文本就像一个魔法棒,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这样的文章可以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教师可以通过静心的读、入情的演将同学带进有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在学习《少年中国说》的时候,梁启超先生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辞藻华美,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学生应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感悟语言文字的无限趣味。

深挖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就要脑补好语文文本的“留白”。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称之为语文文本的“留白”。一个高超的语文教师,懂得如何有效运用留白,深挖文本内涵。教授《第一次抱母亲》时,我用古诗渲染氛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母爱,说到动情处,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学生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中华民族遭受的百年耻辱的资料,学生就能深刻明白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补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深挖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就要用好语文文本上的插图。课本上的插图不仅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里的精美插图,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中的海底世界,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学生看着一幅幅声情并茂的插图,学习的趣味性也无形中增加了。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美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寻求富有趣味性、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就要使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乐趣。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用心去阅读,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思想去沟通。在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感悟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是比较困难的。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首先画出文中描写爱因斯坦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然后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世界伟人的伟大之处,语文学习的劲头更加足了。

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就要求教师对一篇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时,不是只有老师自己的“声音”,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丁香结》一文时,我请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丁香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经过数名同学的不断完善,学生自己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在快乐学习中收获了知识。

五、长恨趣味无觅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我们的先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倒行逆施,事情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我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作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老师来说,我们也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好奇心强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但与此同时,小学生也存在着贪玩好动、注意力短暂、生活阅历和知识面有限等诸多弊端。教师不仅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更要努力探寻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自然天性和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孩子们才会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慢慢喜欢上语文学科。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首先降低对孩子学习的要求,要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理解事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来进行讲解。不要总是以大人的身份,老师的视角去要求学生,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当我们执着于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为何总不能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总是这么愚蠢的时候,以孩子之心度之,即有了答案。如果我们设置的目标过高,孩子完成起来就有困难,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没那么浓厚了。如果学习任务适中,孩子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价值,获得了成功的快感,那么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其次就要求教师用心钻研教材,能够删繁就简,抓重点要点,条理清晰地讲解给学生,给予学生的是浓缩的知识的精华,去除的是多余的糟粕。知识犹如茫茫大海,学生身处其间会迷失自我,理不清楚头绪就会慌乱失措,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胸有成竹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例如我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文章看似较长,人物你一言我一句,繁杂啰唆,但是讲课中我先抓住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然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让孩子们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结局,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最后教师要创新教法学法,做到寓教于乐,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踏青寻找春天,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会,看谁收集的诗歌多,有的学生想起了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有的说出了“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又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名著单元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行《骑鹅旅行记》的整本书阅读课。学生探讨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篇章,立志要读遍中外的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开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是兴趣诞生的地方,教师是兴趣的挖掘者,课本是兴趣的载体,学生是兴趣体验的主体,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寻找语文课堂趣味,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综合其他学科的趣味、深挖文本内容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以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五个方面着手,注意各因素的有效结合,灵活而巧妙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紧密围绕新课标,帮助学生由“知之者”到“好之者”,最终成为“乐之者”。

猜你喜欢

趣味趣味性语文课堂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