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免费订单定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3-02胡长虎曾智勇曾小青范明宽杨秋玲
胡长虎,曾智勇,曾小青,范明宽,谢 梅,杨秋玲
(1.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2.南漳县人民医院,湖北 南漳 441500)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与《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此后,全国多地在免费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培养上开展了大量实践,为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等方面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1]在湖北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率先在专科学历层次订单乡村医生培养方面开展实践。2013年,我校为保康县政府订单培养村医;2016年开始,襄阳市政府委托我校在2016-2018年每年培养不少于200名乡村医生。期间,我校在乡村医生订单培养上进行了审慎而又大胆实践,为创新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深入基层调研,探讨解决方案,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
从2013年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团队每年都要深入襄阳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等方式的活动,了解区域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基层对乡村医生需求数量及乡村医生工作任务和内容,形成调研报告,以指导招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积极探索、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合作、医教协同主体、课岗证赛融通、定向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探索、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订单定向培养的政策优势和平台,通过学校和医院两大育人主体,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实施“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按需订单、签约就业”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构建“重融合、强能力、早适应”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教学中要求注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大力培养农村基层“六位一体”卫生健康服务能力,[2]使之胜任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岗位。构建了“岗位感知、岗位专业知识学习、跟岗见习和医院跟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政校行企合作、医教协同主体、课岗证赛融通、定向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勇于实践,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工学交替”乡村医生教学模式
依据乡村医生工作任务,以农村卫生和健康服务能力为主线,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标准。课程体系突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知识的融合教育,突出农村卫生和健康服务能力的培养培训,[3]做好做实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工作人员的岗前教育。增加和调整了5门课程,开发编写完成《农村急危重症现场救治》《基层常用护理技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基层合理用药》《农村公共卫生》等校本特色教材。同时,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引入乡村医生日常培养训练和技能考核、评价之中。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结合课程特点,以校内实训基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为平台,以临床真实病例为载体,以临床诊疗流程为主线,在模拟和真实工作环境中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按照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疾病诊治的四步流程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
(三)反复研讨实践,不断完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乡村医生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与襄阳市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及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研讨、论证,设计开发临床医学专业定向订单班实训实践项目,包括课堂实训、开放实训、岗位见习、轮岗实训、跟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的教学项目、目标要求、考核标准等。
围绕职业岗位实际任职要求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工作,与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的教学部门、骨干教师一起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组织模式和考核模式,构建“两对接两共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项目设置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学习过程由校院双方共同管理、实践项目考核由校院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实施体现校内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操与课外开放实训相结合、岗位见习与岗位轮训及跟岗实习相结合、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
(四)搭建“校医协同、休戚与共”的技术技能平台
将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专业发展整体规划,改革创新对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施合同契约管理,优化校院协同管理机构和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紧密的临床教学科研合作关系,搭建技术技能教育教学协作平台。专业研究室与医院协同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医院基地建设、兼职教师遴选与培训、课程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能力评价及开发临床应用型科研等工作,实现校内外同质化教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协同医院按课程属性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教学地点由学校教室或实验实训室拓展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将课堂教学改革为小组教学、模拟教学和床边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
(五)医校联动,实现多方协作、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针对乡村医生医学班学员的特点,校地两方成立专门管理小组,联合制定规章制度,建立校地管理人员定期联络和信息互通机制,对学员实行学校和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利用聘请卫生部门领导专家进校园宣讲、邀请最美乡村医生讲座、走入基层医疗机构访问和调研等形式促进学生了解基层,培养奉献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医院学习期间,各医院选拔优秀临床医师担任授课教师,聘请当地党校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该班学员除在享受国家针对涉农学生的专门优惠减免学费政策外,当地政府部门还根据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激励。学校在该班学员的管理上采取了在学员住宿、生活上给予具有成人特点的人性化照顾等服务。同时,学校为每个教学医院派驻专职辅导员,形成协同共育合力。
二、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合作、医教协同主体、课岗证赛融通、定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和方法
(一)争取政策,借用医院资源,拓展了校外实践基地
借力襄阳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政策支持,南漳县人民医院、老河口市人民医院建成非直属附属医院,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谷城县人民医院建成教学医院。同时在全市遴选建设了18个实力较强、设施完备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见习、实习要求。以学校及直属附属医院为主体,充分发挥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实践教学能力,联合乡镇卫生院,逐渐形成“一核心(学校及直属附属医院)、多辐射(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三级实践教学基地群。通过学校及附属医院教师到校外基地的分类指导,补足校外基地教学能力薄弱的短板,统一标准,制定严格的过程管理与督导制度,保证质量。
(二)密切教学和临床关系,持续实训—见习—实习,实现工学交替
乡村医生班学生三年学校学习期间,采用“1+1+1”的模式分阶段进行培养。[4]即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开展校内实训,部分内容穿插在附属医院工学交替、临床见习学习中;第二年在教学医院接受专业课程的床边教学、案例教学;第三年安排在各县市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县市疾控中心轮转临床实习。同时第一学年暑假,安排学生进入各县市区遴选的条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为期一月的认知实习,了解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内容,为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合基层一线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产(医)教融合
与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并及时沟通联系,把脉基层医疗卫生政策、人才需求与规格,对接需求,深化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开展临床医学核心项目培训、竞赛,以赛促学,做到让基层必需、考试必备的临床核心项目个个熟知、人人过关。
校医双方深入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能力评价等研讨,并进行了教学医院基地建设论证、兼职教师遴选与培训、教学及临床科研项目的合作等工作,实现了校内外教学研用一体化、同质化,形成“双赢”局面。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协同医院、企业按课程属性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在实习实训基地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在临床科室进行真实案例小组教学、模拟教学和床边教学,按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实施理论和实践,以典型工作任务、按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
(四)探索新型培养机制,建成了多元化“双师”队伍
实施“双向同步交叉培训”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由学院专任教师、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一线兼职教师、乡镇卫生院带教老师组建多元化的优秀面向基层临床教学与实践研究团队,开展组织专题培训、互派实践、学习交流、教学比赛、合作科研等工作,提升队伍的综合水平。
三、应用实践及效果
(一)教学改革、协作育人的效果明显,临床医学专业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几年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逐年壮大,专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引进了多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近90名,学历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室面积扩建到4 000平方米,新增实训设备价值500万元。专业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17届毕业生助理医师资格首次考试通过率达到45%以上(国家平均值25%)。2018年我校首次参加国家临床医学实践技能大赛获个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2019年我校再次参加国家临床医学实践技能大赛获个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临床医学专业在2017年10月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特色专业。专业的办学经验多次受到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肯定。2018年8月底,由湖北省卫健委主办、我校承办的全省助理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在襄阳市举办,邀请我校温茂兴教授等5名专家授课。2018年9月,我校被湖北省卫健委确定为湖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践考核唯一基地。2020年我校医学院承办了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竞赛,2021年承办了湖北省第一届全科医生培训临床技能竞赛。2016年以来,我校医学院作为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类专指委委员单位,参与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和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国家职业标准修订贡献了襄职智慧。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2014-2017年,我校与宜昌市卫生计生委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为宜昌各县市区培养了108名乡村医生,学生毕业全部按协议定向就业,其中五名学生2017年被推荐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被宜昌市县区人民医院录用。2018年9月回访,108名学生首次通过助理医师资格考试52名,通过率为48.1%。2016年4月,襄阳市人民政府出台《襄阳市乡村医生免费订单定向培养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9年,依托我校为全市村卫生室培养650名大专层次乡村医生。2016级200余名定向医学生已于2019年7月毕业,毕业生全部到岗;2019级“3+2”助理全科医师班34人也已经通过助理全科医生结业考试,大部分通过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就业;在校学生教育教学运行成果显著。《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湖北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报道或转载了我校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工作。省市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多次予以表彰,为省内其他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医生项目提供交流借鉴,宜昌、荆门、黄冈等省域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地方职业院校先后来我校取经。
(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服务区域健康产业能力彰显
通过几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巩固和强化,专业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得以提升,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能力得到彰显。
2017年10月南漳县卫建局委托我校开展了三期共150名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药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全面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
自2017年始,每年承担襄阳市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四期培训。2019年9月,承接了襄阳市基层医疗骨干全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